星期二, 10月 16, 2012

詩想起


●「客語詩」的審思

客家電視台曾籌拍客家詩人:曾貴海、利玉芳、葉日松、
陳寧貴、黃恆秋、張芳慈---------等作品;我因是其中
一員,所以多次與拍攝之工作人員討論過客家詩,
(兩年前在李喬主持的大愛電視台客家詩人單元中,雖曾
拍攝過我四十餘分鐘的" 都會吟遊詩人"個人專輯,但較
偏向詩人的背景介紹,詩朗讀比較次要 )從他們的論
說中,隱約透露出他們覺得客家詩作品的題材有重疊現像,
的確客家詩的出現並不很久,客家詩人向鄉土人事物取材
是必然的,那是詩人記憶深處最真摯最撼人的地方,當然
也最容易打動同一族群的感情;這就像陳永淘、顏志文的
客家歌,聽來格外令人回味無窮。然而當每個詩人都寫相
同題材後,讀者的口味是否會因此而鈍化?想要品嘗新口
味?當拍攝人員告訴我「洗臉記」一詩很有趣,問我能否
用客語朗頌時,一時間我感覺這個要求比「洗臉記」一詩
更有趣,因為這首詩原來是用華語寫的,內容寫的是現代
人存在的困境,一點也不鄉土,將華語詩譯成客語詩,對
有多年創作經驗的我來說雖非難事,然而我考慮其後續效
果會如何,小伙子聽了真的覺得好玩,年長者聽了霧煞煞,
這就像劉劭希的客家歌,幾乎脫離了一般人對客家歌的印象
,自然引來兩極的批評;而謝宇威改編客家歌「桃花開」的
作法,似乎更能贏得大眾的讚賞,像我這次朗誦的另一首
客家情詩「山歌仔」,乃 是擷取了客家歌「桃花開」
「初一朝」「十八摸」的意念寫成,但是我的客家詩並不
如葉日松的口語化,朗頌出來的效果可能不如葉
,聽起來的感覺未必會比用看的好,因此如果為了電視影音
效果,純文字的視覺詩,是否應做些更動,那又是另一層次
的探討了。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