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渝 / 曾貴海的作家身分證
窗外
交配中的植物
惶恐的擁抱
凋零的曾為母親的枯葉
室內
流動的愛慾和私密
呼嘯著踐踏肉身
留下毫無痕跡的寂靜
堅持作家的身份
用什麼證明你還活著
用宣言掩飾
模糊的自己
用利息和施捨
支付明日生命的浪費
堅持作家身份
貼上心靈的各種護照
填滿愛與罪行的紀錄
重新申請一份
作者簡介:
曾貴海,曾用筆名林閃。1946年2月1日出生,屏東縣佳冬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居高雄,開設診所,從事社會環保工作,曾任台灣筆會會長(2002 -5年)。大學時代開始新詩寫作,1984年獲吳濁流新詩獎。先後與鄭炯明、陳坤崙等人創辦文學雜誌《文學界》和《文學台灣》。著有詩集《鯨魚的祭典》(1983年)、《高雄詩抄》(1986年)、《台灣男人的心事》(1999年) 、《南方山水的頌歌》(2005年) 、《孤鳥的旅程》(2005年)。目前擔任台灣南社社長(2001年起)。
欣賞導讀:
本詩為作者1992年作品。
身份認定是一個人起碼的認知。「我是誰」是平凡卻有時難解的問號,自我可以確認,也極待外界認定。「我追尋,我是誰」,是藝術家長期而奢侈的探索歷程。新佛洛伊德學派中最有名及影響最大的人之一艾瑞克森(Erik Erikson, 1902~1994),他把在精神分析中所得到的靈感,擴展到跨文化之兒童研究、偉人的心理傳記與心理學和社會動力介面;因而發展出「認同identity」與「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的概念,影響了社會科學的專業領域。根據他的說法,青少年期發展階段的主要特色是尋找身份認定,當個人在經歷了童年的認定過程之後,必須在一個更複雜的狀況與環境中,尋求一個不同的認定。在這時期,最主要的危險是角色混淆,在此階段常被定位為「認定對混淆」(Identity vs Confusion)。艾瑞克森認為這是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
每個人進入成年後,介入不同團體,不同族群,「我是誰」的「認定對混淆」更具挑戰。本詩作者將「作家身份」帶入現實面,思索「作家身分證」究竟代表了什麼社會訊息。
通常的認知:詩集是詩人的身分證,作品是作家的身分證。身分證又有負責的保證。違背良知、心智被蒙蔽故意當政治奴僕,都該遠離文學藝術!藉由戶政機構,個人可以有明確的「身分證」;文字寫作者、文學作者,向哪個機構申請,如何取得「作家身分證」?沒有肯定的說法,只要有文字發表,書籍印製,就登上「作家」隊伍,取得身份認同?本詩作者安排兩種方式論辯。前一方式,以窗外和室內的情慾流動,引發的留痕:枯葉與無痕,轉入另一場辯證。「堅持作家的身份╱用什麼證明你還活著」,作者舉出虛活的三種狀況:宣言(掩飾模糊的自己)、利息和施捨(靠往昔的榮耀,延續今日的存在,還透支明日的歲月),坐享空頭文學家的名譽。第三段是否定,第四段為肯定的作為。作家應該袒裎(坦誠)自己「愛與罪行的紀錄」,將之貼在個人「心靈的各種護照」。法國文豪紀德(André Gide ,1869~1951)一再強調文學寫作首重「真摯」(sincérité),應屬至理名言。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