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客家人消失了蹤影、失落了鄉音!
看見現代台北客家人
黃子堯
自民國五十年(1960)之後,由於「台灣經濟奇蹟」日漸成形,北部社會力量大大成長,使得中南部及東部就業人口北上,台北地區人口激增。做為製造業、加工業、外貿業重鎮的台北地區,提供大量工作機會及創業時機,還有較佳升學的管道,各地客家民眾紛紛湧入,成為所謂的「城鄉移民」。
客家城鄉移民的現象,初期有較高比例是在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少年時期(國小或初中畢業),但後期則特別集中在二十五至三十五歲的青年時期(當兵退伍之後)。從人口統計資料中可以明白看出,離鄉年代和年齡,以及對於「同鄉、同學、鄰居」等親友之間的人際網路描述,其連帶關係經常作用於就業和居住地點的引介上;觀察北上就業的種類,清楚地對應上戰後不同階段的經濟產業發展走向,譬如五十年代末期的食品加工、六十年代的紡織、塑膠和七十年代的五金、機械工廠,同時也顯示較早就業的台北市轉換到台北縣落戶的一段過程,都可以找到明確的例證。
根據實地瞭解,許許多多年輕客家子弟來到台北就學或就業,成為基層的勞工及技術主管,在工廠中發揮刻苦耐勞的精神,日以繼夜辛勤打拼、創造企業利潤,客屬子弟在都市中的營生方式,主要是靠後天的努力,追求穩定、避免冒險的價值觀,促使他們步入工廠成為職業勞工。而投入工商領域者,務本踏實的製造業也多於貿易、服務、金融等面向,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教化,使得客家人都能成為認真盡職的好員工。
目前定居於台北的客家鄉親多係從桃園、新竹、苗栗、台中、雲林及六堆、花東等地遷來,分散居住於各鄰里之間,一般估計約有一百萬人之譜;客家鄉親離鄉背井來到台北,為本地的現代化與繁榮進步,發揮了勤奮、合群的精神;客家人在職業上以從事中小企業或工廠上班為多,普遍小康家庭,其中以通化街、克難街、松山五分埔等地較為集中。宗教上為多神信仰,以道教、佛教為主,客家信仰以義民爺為中心,每年定期舉行相關祭典活動,做為客家人團結合作的一種象徵。為了聯絡鄉情、發揮力量,成立了客家組織及社團,對族群文化的承傳和發揚,展現一定的作用。
歷經數代之繁衍,台北客家族裔的力量已漸趨擴散,同時因本地都市型態已經形成,在邁入工商繁忙的時代後,客家人以其努力學習、奮鬥的精神,為改善經濟生活全力以赴,進而異族交往、通婚頻繁,族群自然融合,久而久之各行各業的客家鄉親彷彿消失了蹤影、失落了鄉音!
我們省察五十年以來客家人落戶台北的情形,可以發現眾多「客家故事」中艱苦、卓越的集體經驗,現代客家的描繪正融入於都會風情之中,共同建構「台北新故鄉」。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