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06, 2009

客家學研究

客家學研究的關鍵問題
清華才子網教授 徐群貴

提要:客家學研究的理論創新,與對今日客家事業發展的指導是相輔相成的,客家文化以周易實用文化和宗族血親傳承為突出點的,使的客家學首先是生存哲學和實踐哲學,從而啟發徐群貴教授撰寫八千萬字的客家實用周易文化專著,與熱心客家事業的務實發展的同仁們共勉交流,懇盼賜教!

聯繫方式:西安市高新一路15號中航大廈陝西客家聯誼會理事長李隆秀教授02982202411,13991325265
渭南市渭北新區廣東產業園清華才子網項目部徐群貴15319489399,02985035738,09148090638
15319489399@189.cn xuxin2518@yahoo.com.cn

研究客家民系的生成過程必須首先了解漢民族的形成歷史,把客家民系的孕育進程放到中華民族整體歷史的大背景下,加以透視。公認的民族學研究成果,是漢族形成於漢朝,在此前只有華夏族,被稱為“中國諸華族”而有“中華”之詞謂。那麼,這就有一個從“華夏族”到創始“漢族”的歷史性的課題需要研究,其中有哪些華夏族群成為了少數民族?又有哪些華夏族群演變成了漢族?這當中,包括漢族的八大民系分支如何生成?
華夏族的史跡起源於炎黃二帝,是皇帝從關中平原向北部山地丘陵發展,與炎帝大戰72次於涿鹿的逐鹿中原之過程,其“中原”地界並非今日之中原地域,而是以黃河故道衝擊形成的八百里秦川為核心地域。黃河水流原本走今日渭河水道,蘭州市禹門口的黃河改道於河套方向乃在關中平原形成之後。黃河流域在古代時氣候濕潤,養育形成了炎黃部落文明,也確定了農耕文化的黃帝優勢,使炎黃二帝與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形成了人種界限,偏重與向南發展,在黃帝八代已經到達湖南省和廣東省地界。所以,夏商周的文化方向是由北向南,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從北向南發展。漢武帝時代認為北方匈奴“非我族類”,堅決殲滅,斬盡殺絕;但對南方蠻夷,卻認為屬於炎黃後裔,兵不血刃為上策,即令用兵征討,也以馴服為主導,採取融合與同化的政策。特別是漢武帝之後漢族的形成,在文化上凸顯御用儒靴文化,採取一手暴力法家權術,一手愚民奴化教育的儒家仁政之統制規範。對比之下,南方漢族民系則較少有這種文化奴役痼疾,大多保留了周裡周易文化的原生狀態,所以才有漢族各大民系的相繼誕生和發展於南方,與北方漢族主流皇權家族體系相區別。
自從漢武帝以後,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權利系統,一概不允許家族勢力過於龐大而形成對抗王權之分裂勢力,務必要求“兒大分家”,離散家族凝聚力。對比之下,周武王開啟的諸侯分封制,則完全相反,鼓勵皇親貴族外遷形成本土勢力,來臣服於周王室周天子。因此,周王朝的賜姓諸侯,最容易發展成為區域化漢族民系。所以,漢武帝之後的封建王朝更傾向於扼殺民系,迫使匈奴胡韌在若干年後同化為漢族,但卻不能成為相對獨立的民系,必須淡化為廣普型漢族家庭存活方式。
雖然漢族文化起於炎黃,但直到殷商甲骨文都是“有字無文”的沒有典章制度體系之時代。周王朝遺存的甲骨文已經在數量上遠遠超過殷商,在考古史料上確立了周文化是中華文明第一個系統化紀元的里程碑。周秦漢唐四大王朝,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的典範代表,以“農耕文化”突出了陝西省八百里秦川的地理環境,是一個能夠孕育產生“農業文明”博大精深文化體系的最佳人居環境。對比之下,黃河中下游平原的河南山東都以“易攻難守”而只能是孕育某中文化,但卻絕然不能使這種文化發育成為參天大樹。更何況黃河泛濫成災,是古代洪水的週期效應,蝗蟲吃過界更為經常。儘管山東曲阜誕生了孔孟儒學,但“孔孟之道”卻始於漢武帝在長安關中平原的長安古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八百里秦川成為封建帝王勢力最容易操控的大本營,在四隘險關的拱護下,出武關可以南征,出東面涵谷關即為陝陌,可以攻取洛陽,橫掃河南及大江南北。難怪劉邦定都是先選洛陽,最終放棄,漢王朝首先定都長安。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同樣證明,江西省與河南省的地利條件相類似,只能成為某種文化的搖籃,但不能成為集大成者。唯有贛南,粵東,閩西三角界地帶這一塊被明王朝弘治年間開始,直到清王朝設立為特區“南贛巡撫管轄區”的山地丘陵,能夠以其相對獨立性,最終孕育形成客家民系。此前,只能以廣闊的江西省腹地直到江淮,為客家移民中轉站;通過遷徙移民,而確立客家圍屋的“宗族勢力集團”生成模式。這種割據勢力的生存理念,註定了客家人,成為太平天國起義的骨乾和共產黨井崗山紅色割據的主力軍,使得新中國1955年授銜將軍中2/3以上具有客家血緣.
艱難困苦的不客家先民,並不象一些人想像的那樣都是衣冠士族.恰恰相反,客家人在近代史上基本都是表現為草莽英雄,以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為突出史實.客家文化的凝集實證,首先是土樓.如同世界上研究金字塔和萬里長城及皇宮城址一樣,建築人居遺存是第一文物,最具有確鑿的說服力.從客家土樓來看,客家先民已經沒有任何要裝飾的虛浮文化,一切能被確立為客家文化的 元素首先都必須是實用於客家人生存繁衍的生活性智慧.這種實用文化傾向,集中在<<周易>>及其周文化宗族制度禮俗方面,與北方主流漢族的"孔孟之道"有著明顯差異.它的生存智慧明明白白地超越了仁政範疇,具有周禮的原生態活化石特徵.這在客家人"大男子主義"對比於廣府文化"女人優先"狀態時,明顯地體現了南方土著的母系社會遺跡,也體現了周禮"男尊女卑"的殘餘.
現在對於移民形成客家人的爭議,集中在唐宋以前,但唐代以後形成客家人的歷史說法解釋不了"江淮漂泊幾百年的客家人語言怎麼獨立存在?"等疑問,確實需要在文化角度發現線索,不拘一格考證史料,包括考察族譜等稀缺證據.當然,研究歷史是為了應對現實,面向未來,為了今後客家人的發展.所以,在刨古事堆的同時,更要注重於構建現代客家文化,務實求發展,為客家人的興旺發達而努力奮鬥.因此,需要著重研究客家移民的文化和客家經商文化及有關的客家社團文化.
迄今客家人在感情上熱衷的"族譜"標榜史跡,以及相應的"漢族南遷史料"考證,都無法解釋客家人的宗族制度及其民居土樓風水文化等系統的周易周禮文明源流,出現一種悖論:為了解釋客家人對周文化體系傳承的淵源,就只能說客家民系產生和源流早於漢族漢朝時代,應該說客家民系是華夏族當中參與始創漢族南方分支的始祖民系;但這在移民史上只有黃帝南遷和趙佗南越國以及更早的周王朝分封諸侯賜姓移民之類傳說,考古論證欠缺確鑿證據。把客家人起源收縮到唐宋以後,的確有移民史的部分證據,但文化上的宋明理學及其所傳承的漢儒御用文化,又與客家人的土樓民居現實主義周易文化及其宗族制度和周禮規範相去甚遠,無法解釋客家人對周文化的原生態繼承弘揚之事實,尤其是不能解釋客家人對抗王權的自治小社會狀態.
從客家人推崇的族譜來看,福建省寧化縣石壁的客家先民只能是漢儒的文化特徵,包括其繼承西晉以後的族譜文化遺產,都與土樓宗族制度及其周易風水文化大相徑庭,其中的緣由至今仍是一個謎團.以寧化石壁石氏宗祠的匾聯為例:
肇基河南,遷基江南,建基閩南,擴基嶺南,年近三千歷史;
始祖厝公,遠祖奮公,中祖扈公,近祖崇公,威武萬石流衍.
可見寧化客家人的祖宗肯定在唐代以後,因為河南的地域名稱是在唐代才開始產生,唐代以前沒有河南的省治轄名.凡是祖籍河南的漢族人,其姓氏起源都應該都在西周的關中平原,因為中國的姓氏文化起源與黃帝時代,特別是起源於黃帝為二十個兒子賜姓時主要活動範圍的八百里秦川及其沿黃河流域往北到山西河北一帶,鑄就了夏王朝到殷商王朝的姓氏格局.此後,周王朝賜姓以分封諸侯,才使姓氏文化有了今日格局,而周王朝所在地又於黃帝炎帝生長髮展之地相一致,都在今日陝西為核心的區域.客家人對周易和周禮宗族制度的傳承,很難用唐宋以後河南的御用儒學來解釋.因此,唐宋以後南遷的客家先民在"文化始祖"的意義上,難於定位成土樓文明的先祖.這當中,特別是唐宋的衣冠士族,更加突出漢儒御用儒學文化,缺乏客家人土樓文明的宗族自強和自立,自治,自信之周文化宗族文明特徵.客家人是依靠自我力量開闢新天地的典型,不是皇親貴胄到封地施行仁政王權,而是顯著地倚重周王朝賜姓遷徙到異地他鄉,開創基業之諸侯山頭文化,不是漢儒以後唐宋貴族到異地他鄉避亂享樂而追逐皇封,替王道開路.客家人在近代登上歷史政治舞台時,就以土樓小社會的自主性,特別是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客家人借重西方天主教而加以中國化改造,向世界宣告客家人只崇敬炎黃始祖,不臣服於王權霸道,堅持世界上沒有帝王統治者救民於水火,只有客家人靠自己當家做主,才能生存發展.這就是真正的客家精神,需要我們發揚光大.
清華才子網教授 徐群貴 2009.4.6
聯繫方式:西安市高新一路15號中航大廈陝西客家聯誼會理事長李隆秀教授02982202411,13991325265
渭南市渭北新區廣東產業園清華才子網項目部徐群貴15319489399,02985035738,09148090638
15319489399@189.cn xuxin2518@yahoo.com.cn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