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27, 2009

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

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
■ 黃子堯

觀察過去的一個年頭,全球與台灣局勢面臨了很大的變化。國際金融海嘯、國內二次政黨輪替、兩岸關係的轉變,台灣的未來應該何去何從?一向引領台灣社會進步動力的社運團體,應該扮演何種角色?進行怎麼樣的動作?必然會引發討論。

一項由社運團體發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蕭新煌擔任總策劃的「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從2008年7月起至2009年3月共舉辦了九場系列座談,各個關注不同議題的社運團體,提出了對過去台灣社運的檢討與看法,其中四大核心主軸的共識有:第一是檢討過去社運團體與民進黨執政前後的關係,體認到社運團體不能只依靠政黨,應擁有自主性,且不淪為政黨操縱的工具;第二是社運團體應彼此整合,擴大連結,並強調本身之主體性及找出中心思想;第三則是從草根出發,向下紮根,與人民力量相互結合;最後,則是要培養人才,發展出專業化的組織與人員,拯救人才逐漸流失的社運界。

看得出來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本土族群的板塊經過衝突、裂解、磨合及再造,有了四大族群概念的產生,90年代初期有了「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因而促成緊密相連的台灣認同關係,台灣社會運動一直扮演催生者與黏合劑的角色。但所謂來自草根的自主力量,等同於黨外運動或反對運動的連結,形成對社會改造、政治改革的「反國民黨」力量,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0年政黨輪替,正反雙方角色互換,原本活躍於社會運動的團體及菁英,被吸納者有之,被收編者有之,懷抱滿腹理想進入執政團隊者亦有之,八年下來,以往「在野」社會運動的龐大凝聚、動員力量幾乎化為烏有,例如台灣客家運動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台灣客家運動源自於母語運動,跟官方「國語政策」是對抗的,民間社會力量在憂心「末代客家人」的時候,正是社會運動大大興起並發揮作用的年代。因此在民進黨執政以後,推行本土化的國家政策,客家運動的焦慮得到一定程度的舒解,當然曾經努力運動的團體及菁英,也得到一些回報,從此客家運動的階段性任務好像已經完成。

有意思的是2008年國內二次政黨輪替,意味著正反雙方角色再度互換,有心人士又要打出「社運」的招牌,讓社運團體「起死回生」,爲了再次凝聚社運團體的信心,籌劃了「2009台灣社運團體全國年會」,主題為:「追尋公民社會的新動力」,會議試圖勾勒出未來三年的訴求與行動策略,做為共同奮鬥的目標,為台灣社運的未來做努力。

平心而論,歷經時代轉換,社運能量已經大大釋放,但是在社運目標上,卻也已模糊、動搖或變色,社運所要對抗的,並不只是單一政黨或其萬年不變的政策,社運的本身應該是扭轉社會觀感的活動,如果說這麼做就是台灣社會運動的再出發,哦---是的,就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