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27, 2010

深耕

本文值得一讀
創作者的理想
志在得獎
還是志在創作?

-----------------
助燃與悶燒:文學獎的存在意義
高普
https://mail.google.com/mail
/?shva=1#inbox/12796ee503ce9fcd

我是一個喜歡創作的人,也想把創作當成職業,如果能一直衣食無虞的創作下去,那可就太好了。

由於這個心念,我持續寫作,不斷投稿出版社並參加徵文比賽,一方面累積實力,一方面也希望藉由徵文獎或投稿,獲得出版圈的關注(名),同時也能得到實際上的收益(利)。對名利的追求我並沒有罪惡感,因為我的出發點仍是喜歡創作。

然而以華文圈幾個最大的類型小說文學獎來看,如果不是由出版社承辦,即使是獎金特高、參加人數特多的某科幻小說獎(其目的是倡導科幻小說創作),以目前的成果來看,其實是有點失敗的,至少目前圈內仍沒有太多人(包括該獎項的得獎者)在這個領域深耕。

為甚麼失敗?我個人的見解有點弔詭,除了大環境不佳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獎項的名利太誘人,來參加的,未必真的對該類型有許多熱誠,主要是想要那份名利(請注意,這並不是批評,這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真正對該類型有熱誠的人,未必能寫出好作品(至少一開始是這樣),進而擠進獎項之列,獎項都被高手拿走,久而久之,他們的熱誠就沒了。而高手們也志不在此,則這個領域沒有人深耕,也就不足為奇。

所以這裡點出了一個問題──徵文獎的存在意義到底是甚麼?

若是想建立一個標誌性的地位,那麼目前的幾個類型小說獎都還算成功。但如果是為了鼓勵創作,進而繁榮出版事業,那麼這些獎項就差了一點。

說繁榮出版事業其實有點誇張,單靠一個獎項是很難辦到的,這和大環境有關,大環境好的時候,獎項其實是錦上添花,大環境不好,一個獎項也很難扭轉,頂多是雪中送炭而已。

然而這就是重點,真正的創作是靠每個人的自發,但對個人來說,獎項能扮演的角色就很關鍵:當環境好時,獎項能幫助獲獎者盡情燃燒,在出版界發光發熱;當環境不好,一個持續舉辦的獎項,至少能幫一群有熱誠的人,不斷在內部悶燒。

悶燒不是要人自得其樂,而是當未來環境轉好時,這批人也已經準備好了,隨時可以放出火來。

我認為這是一個徵文獎很重要的存在意義。

光靠一年一次的徵文獎,其實並不容易幫助悶燒,徵文獎比較像嘉年華,不是每天都有,想要培養火苗就應該經常性的和這批人交流,或者讓他們彼此交流,相互取暖,相互助燃。(BJ:此乃本刊創辦宗旨也。)

但這件事太辛苦了,人們創作都來不及,誰還有時間關心連長甚麼模樣都不知道的遠方同好?也因此這件事由一個團體來做會比較好,有持續性,也有號召力,辦一個論壇甚麼的也是辦法,但一個連團體的核心成員都不去的論壇,又能有多少效果?

事在人為,必須要認真看待這件事才行,不能因為善小而不為,也不能虛應故事。

我認為徵文獎的舉辦方應該考慮接觸一下每一位熱誠的投稿人,關心他們目前是甚麼狀態,因為他們才是獎項的最大資產。目標不用太大,就以能讓這些人持續交流,持續創作,下一屆和下下屆都來投稿,就已經是功德一件了。

大家加油啦。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