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04, 2010

安慰

安慰劑不只是安慰 可緩解身心疼痛
文/陳進明
(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2010/new/nov/5/today-health1.htm

◎案例一:55歲的李太太因為暈眩、血壓高到醫院急診。醫師診療後,認為李太太是因為剛剛到醫院看過某個患病的親戚後,也許是緊張,也許是擔心,讓她全身不適。

血壓受到情緒影響飆升,在注射止暈藥後,休息約半小時,所有的症狀都改善了。

◎案例二:黃先生因為喝酒後,引發酒精性胰臟炎,腹部非常疼痛,才打了一針止痛藥,不到兩小時,又要求打止痛藥。

醫護人員擔心止痛藥使用過量會有很多的副作用,就打了一劑安神藥物,果然黃先生有4個小時沒再要求打止痛針了。

以上兩個案例其實都是使用了給予安慰劑的做法。

二次世界大戰時,戰況慘烈,許多英勇的戰士都受了傷。但是醫院的嗎啡止痛藥的數量有限,又是在戰時,補給不易,常會斷炊。

無實際療效藥物有望梅止渴之效

照顧戰士的護士小姐不忍心將實情告訴戰士,只有用生理食鹽水加上一些有顏色的藥劑,或有些刺激性的藥物,「製造」外觀與感覺都與嗎啡相似的藥物,並以此注射在受傷戰士的身上。希望他們的身心可以得到緩解。

結果發現,大部分的戰士效果只有2、3個小時,但有些卻也如真實的藥物般長達6至8小時。後來醫學界在研究這樣的個案,也就是科學上認為,沒有實際療效的藥物或處置,稱為安慰劑。因為給予安慰劑所得到的效果,稱為安慰劑效應。

最近科學家發現,這些安慰劑效應原本認為是精神學上的作用,但確實在科學上可以發現有「相對應的生理作用」,也就是這些藥劑或處置是會去阻斷那些神經傳導物質或壓力下所產生的激素,讓原本會產生的症狀,不是因而緩解或者就不產生了。甚至是單純用心想,也可以有類似的效果,真的就是「望梅止渴」。

不單是如此,安慰劑的英文是Placebo,他的拉丁文原意是「我會高興(I will please)」,這樣的效用在負面亦成立,所以科學家發明了單字負面安慰劑(nocebo),意思是我會受傷(I will harm)。可以產生五花八門的作用,如燒灼感、嘔吐,甚至就像真的感冒般的症狀。

科學家在一些侵襲性較高的檢查或治療上,將患者分成兩組,這些檢查治療原本就會疼痛不適,一組是「會有不舒服,但大部分都不嚴重」,另一組則是加重式告知「會很痛,會很酸,還會想吐或嘔吐」。

結果加重式告知的患者以視覺疼痛計分(以笑臉的狀況將疼痛分成10級,然後給予計分),遠遠要比一般性告知的患者來得高得多,也就更痛,同時合併的一些症狀也較多。

這些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不要小看了精神上的力量,「他」可以帶動全身一起來做某些動作,如果你希望「他」好,往好的方向想,往好的方向做,結果自然是好;反之亦然。

(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