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29, 2011

詩話

那茶館我曾無數次走過
那首詩讀來一直頗有所感
每個人
最後都是老兵
經常用一杯茶水
將自己
沖入寂寞的夜晚
-------

●喬林
-- 辛鬱的〈順興茶館所見〉


坐落在中華路一側
這茶館的三十個座位
一個挨一個
不知道寂寞何物

而他是知道的
準十時他來報到
坐在靠邊的硬木椅上
濃濃的龍井一杯
卻難解昨夜酒意

醬油瓜子落花生
外加長壽兩包
--他是知道的
這就是他的一切

不 尚有那少年豪情
溢出在霜壓風欺的臉上
偶或橫眉為劍
一聲厲叱 招來些落塵

他是知道的 寂寞是
時過午夜
這茶館的三十個座位
一個挨一個


詩人

辛鬱(1933-)十五歲逃家從軍,十七歲隨軍來台,一九六九年三十六歲退役。一九五一年得軍中詩人沙牧賞識,在他教導下摸索寫詩,並開始在報刊發表詩作。

一九六九年自軍中退伍,隨即與人創辦《科學月刊》參與推廣科學普及工作,並擔任經理、社長及多家雜誌(《人與社會》、《國中生月刊》等)的主編、總編輯、顧問,數十年與文字結緣。其間除寫詩外,也寫小說、雜文、電視劇本。已出版五本詩集,四本小說集,一本訪談錄。

辛鬱來台後雖在服役中,但已無東奔西走的戰事,故較有安定的居所與時間,致能自學、並有時間拜識前輩詩人紀弦、覃子豪並與軍中詩友交相往來,從而詩藝精進。當然一個好的詩人讀得已有的詩學知識是必要的,但它不會因之可以堆砌出一個詩人,除了天生俱來的才具外,他還需能對自己的存在環境有切身的關懷與深入的思想。如此才能在讀者眼前將被遮蔽的共同情感揭開來,詩之為詩,詩之感動人,其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這首〈順興茶館所見〉就寫盡了那個時代來台的獨身退役老兵,生活在那個時代政治經濟氛圍下令人動心的處境,與當時的那深層的國家文化思想。

品詩

很多撤退來台的低階老兵,年紀大了以孤家寡人的寂寞過日子。台北中華路兩側三層連棟的商店街尚未拆除拓寬,是當時台北市一塊繁榮的商業聚落,為賺取退役老兵打發時間的生意,茶館也就因應而生。這首詩就是寫那茶館場景,被寂寞凝固了退役老兵處境與時間的場景。

第一節,「坐落在中華路一側/這茶館的三十個座位/一個挨一個/不知道寂寞何物」。一個挨一個的座位上「人」,被作者省去了,因為都寂寞成「物」,甚至什麼都不存在那樣的被看成「空無」。「不知道寂寞何物」 此一行詩語一出,那凝結了的寂寞淒涼茶館場景,震撼的,一下子就從讀者的視覺管道猛撲而來,令人心為之酸苦。

第二節,「而他是知道的」。單獨的一行,突顯孤獨的「他」,以及他孤獨的「知道」。是一般人無法理解、與自己無法解開的鬱結。

第三節,「準十時他來報到/坐在靠邊的硬木椅上/濃濃的龍井一杯/卻難解昨夜酒意」。茶館十時開門,他準時來報到。他昨夜以酒入睡,而當下「濃濃的龍井」卻仍「難解昨夜酒意」。酒能助眠關閉意識,但一夜醒來酒意難解,苦楚的滋味更加一等。

第四節,眼前桌面上擺著的「醬油瓜子落花生/外加長壽兩包」「他是知道的/這就是他的一切」,與之相伴度日,再也沒有其他可相伴。

第五節,「不」,「尚有少年豪情」從封存了多年在潛意識裡浮現,「溢出在霜壓風欺的臉上/偶或橫眉為劍」還有那「一聲厲叱」。噢!不,那已是陳年往事,覆滿厚厚歲月灰塵,不能厲叱,一出聲厲叱就會「招來些落塵」。

第六節,「他是知道的」,更甚的「寂寞是/時過午夜」茶館關門了,被留下的「這茶館的三十個座位/一個挨一個」,人去座空、孤伶伶的「硬木椅」會更加的寂寞。硬木椅與硬木椅上的「他」已是合一的「寂寞」體,午夜茶館關門了,他及他們必須起身離開,而「座位」被留下,「座位」們也必當較之「他」更寂寞。那是一種對「座位」的相依感情、一個寂寞的人對一寂寞的物的移情的憐憫。

整首詩掌握了那個時代退役老兵、那群苦難人們無法言說的生活文化氛圍。呢喃的詩性話語,好像從「寂寞」之物的口中道來,說盡了他們的精神際遇。讀進詩境,心為之一沉,擠壓出滿腹的酸液。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