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陳寧貴詩人坊 @ 10:06 下午 1 comments
慧子,是來自南投縣的女性台語文學作家,也是一位退休的國小老師。自從在2005年參加教育部的台語初階研習後,開始步入台語文學的領域。將台語視為自己創作語言的慧子在母語的教育上有自己的見解,認為在現代的環境中,母語的逐漸式微是需要受到重視的。在文學上,慧子老師說自己沒什麼特別做學問的態度,只是好奇加上趣味而已。雖然沒有特別去研究什麼,但是發現了有趣的事情就會很認真去做。2012年10月27日,慧子以「一樣看星兩樣情」為題,在高雄文學館進行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接觸台語文學的過程 演講剛開始時,幽默的慧子笑著說自己原本有點緊張,但是換個方向想,大家齊聚一堂,在這麼美好的氣氛下一起欣賞文學,不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嗎?她回想七年前(2005)參加了那場關於台語的研習,是自己一個重要的經歷,那是她第一次接觸台語文學。她自喻,當時像是發現了一個心中某樣不見已久的東西:「咦,怎麼有這樣東西?是什麼時候不見的?」接著所有有關台語的經驗、經歷突然全醒了過來,那是種很令人感動的感覺。 「台語原來也能文學,別說文學,台語我也許久沒開口講了。尤其自己是個小學老師,那裡完全是一個說所謂『國語』的環境。」慧子說自己何時有這個東西,又何時遺失了,居然都不知道,想起來是十分地感慨。 在這個機緣下,她開始去找所有和台語有關的作品,並發現了林央敏所著的〈寒星照孤影〉這篇台語散文。突然慧子老師想起這位作家以前也寫過一篇同樣以觀星為題材的散文,不過是用華語去寫的。這時她有了疑問:同一個作家、不同的時期、用不一樣的語言、寫同一種題材的故事,這樣會有什麼樣的差別嗎?若一個作者兩種語言都精通,那麼用華語或母語寫作,會有使用何者比較好的區別嗎? 華語文學與台語文學的差別 慧子帶領大家欣賞作家林央敏的四篇散文,其中〈星灘之行〉和〈第一封信〉是華語寫的,〈寒星照孤影〉和〈阿母〉是台語寫的。用華語和台語寫作的文章讀起來有何區別呢?以公雞來說,華語的公雞會聯想到國文課本中課文插圖的那種畫面。但是奇怪的是,當讀到以台語講的「雞角仔」時,腦海中浮現的卻是家後面的雞寮、想到母親在餵雞、想到點點的生活情境。所以簡單的一個詞,同一個東西,用不同語言表達出來,在一個讀者心中代表的意義都不同,而會引起讀者不同的印象、畫面、感情。 對於有那個能力去選擇用哪種語言創作的作家來說,他寫出來的作品都能十分優秀,但仍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例如要寫在學校的事情,那是個大家很自然而然就說華語場合,那麼用華語來寫是沒問題的。但是要表現的東西,例如小時候生活的村里,那是個說台語的環境,若用其它語言來書寫還得經過一個翻譯的功夫,那麼寫出來的深切度是有所不同的。 台語文學的創作 對用過兩種語言寫作的作家而言,在創作過程的心境上,是否有什麼不同呢?慧子說,有不少台語作家有時是為了一種使命感而用母語寫作,那是對國家民族、語言保育、土地文化的使命感,甚至是對母語的感情,因此使用他們的鄉土語言──台語來寫作。 「過去我沒讀過這種台語作品,明明一樣都是觀星的文章,一樣都是寫親情的文章,但是我讀完華語版、台語版之後,所得到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正因為他是用台語書寫,所以能夠讓我們親身地回到早期年代台灣的場景,讓我們真正進入、體會到那種生活環境。 慧子以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她十分高興有作家願意用母語來寫出這麼多的作品,讓她能讀到。回過頭想,自己竟然有機會在閱讀的經歷算是尾端的時候,遇到了用母語寫出的文學,享受到別種的趣味。 對母語及文學的感情 慧子認為台語文學對台灣的孩子,絕對有特別的意義,千萬不要覺得台語只要會說就好、不用會寫,母語的教育對台灣孩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演講最後,慧子秀出一張結實纍纍的木瓜樹照片說:「期待我們的民族語言結出纍纍的碩果,我們想讓台語更加豐富,不是讓人覺得台語很粗俗。台語是豐富的,如果希望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美麗,這需要它變成文學語言,像一顆顆肥碩甜美的木瓜。語言就是要不斷地去深化、去豐富。但是這需要有人先願意去種木瓜、有人願意用台語創作文學,而且寫出好的文學作品,種下這棵台語文學的木瓜樹,這樣我們才會有文學語言的果子可以收穫。」
張貼留言
<< Home
一堵牆,走在前面,擋住去路,此刻詩想,已穿牆而去--------- ningkuei@gmail.com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
1 Comments:
慧子,是來自南投縣的女性台語文學作家,也是一位退休的國小老師。自從在2005年參加教育部的台語初階研習後,開始步入台語文學的領域。將台語視為自己創作語言的慧子在母語的教育上有自己的見解,認為在現代的環境中,母語的逐漸式微是需要受到重視的。在文學上,慧子老師說自己沒什麼特別做學問的態度,只是好奇加上趣味而已。雖然沒有特別去研究什麼,但是發現了有趣的事情就會很認真去做。2012年10月27日,慧子以「一樣看星兩樣情」為題,在高雄文學館進行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接觸台語文學的過程
演講剛開始時,幽默的慧子笑著說自己原本有點緊張,但是換個方向想,大家齊聚一堂,在這麼美好的氣氛下一起欣賞文學,不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嗎?她回想七年前(2005)參加了那場關於台語的研習,是自己一個重要的經歷,那是她第一次接觸台語文學。她自喻,當時像是發現了一個心中某樣不見已久的東西:「咦,怎麼有這樣東西?是什麼時候不見的?」接著所有有關台語的經驗、經歷突然全醒了過來,那是種很令人感動的感覺。
「台語原來也能文學,別說文學,台語我也許久沒開口講了。尤其自己是個小學老師,那裡完全是一個說所謂『國語』的環境。」慧子說自己何時有這個東西,又何時遺失了,居然都不知道,想起來是十分地感慨。
在這個機緣下,她開始去找所有和台語有關的作品,並發現了林央敏所著的〈寒星照孤影〉這篇台語散文。突然慧子老師想起這位作家以前也寫過一篇同樣以觀星為題材的散文,不過是用華語去寫的。這時她有了疑問:同一個作家、不同的時期、用不一樣的語言、寫同一種題材的故事,這樣會有什麼樣的差別嗎?若一個作者兩種語言都精通,那麼用華語或母語寫作,會有使用何者比較好的區別嗎?
華語文學與台語文學的差別
慧子帶領大家欣賞作家林央敏的四篇散文,其中〈星灘之行〉和〈第一封信〉是華語寫的,〈寒星照孤影〉和〈阿母〉是台語寫的。用華語和台語寫作的文章讀起來有何區別呢?以公雞來說,華語的公雞會聯想到國文課本中課文插圖的那種畫面。但是奇怪的是,當讀到以台語講的「雞角仔」時,腦海中浮現的卻是家後面的雞寮、想到母親在餵雞、想到點點的生活情境。所以簡單的一個詞,同一個東西,用不同語言表達出來,在一個讀者心中代表的意義都不同,而會引起讀者不同的印象、畫面、感情。
對於有那個能力去選擇用哪種語言創作的作家來說,他寫出來的作品都能十分優秀,但仍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例如要寫在學校的事情,那是個大家很自然而然就說華語場合,那麼用華語來寫是沒問題的。但是要表現的東西,例如小時候生活的村里,那是個說台語的環境,若用其它語言來書寫還得經過一個翻譯的功夫,那麼寫出來的深切度是有所不同的。
台語文學的創作
對用過兩種語言寫作的作家而言,在創作過程的心境上,是否有什麼不同呢?慧子說,有不少台語作家有時是為了一種使命感而用母語寫作,那是對國家民族、語言保育、土地文化的使命感,甚至是對母語的感情,因此使用他們的鄉土語言──台語來寫作。
「過去我沒讀過這種台語作品,明明一樣都是觀星的文章,一樣都是寫親情的文章,但是我讀完華語版、台語版之後,所得到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正因為他是用台語書寫,所以能夠讓我們親身地回到早期年代台灣的場景,讓我們真正進入、體會到那種生活環境。
慧子以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她十分高興有作家願意用母語來寫出這麼多的作品,讓她能讀到。回過頭想,自己竟然有機會在閱讀的經歷算是尾端的時候,遇到了用母語寫出的文學,享受到別種的趣味。
對母語及文學的感情
慧子認為台語文學對台灣的孩子,絕對有特別的意義,千萬不要覺得台語只要會說就好、不用會寫,母語的教育對台灣孩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演講最後,慧子秀出一張結實纍纍的木瓜樹照片說:「期待我們的民族語言結出纍纍的碩果,我們想讓台語更加豐富,不是讓人覺得台語很粗俗。台語是豐富的,如果希望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美麗,這需要它變成文學語言,像一顆顆肥碩甜美的木瓜。語言就是要不斷地去深化、去豐富。但是這需要有人先願意去種木瓜、有人願意用台語創作文學,而且寫出好的文學作品,種下這棵台語文學的木瓜樹,這樣我們才會有文學語言的果子可以收穫。」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