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家文學與作家
●新北市客家語言館 - 客家語文
簡介臺灣客家文學與作家
http://www.hakka-language.ntpc.gov.tw/files/15-1008-4227,c268-1.php
客家族群有尚文的傳統。講究即興的山歌對唱,仍七言一句、四句成段,一、二、四句押韻,符合唐人近體詩的體例。南部六堆在人口和財力上遠遜於府城臺南,然而有清一代,共出了美濃黃驤雲、內埔江昶榮、長治張維垣及邱國禎等4位進士,同時期的府城也只出了5位;可見在艱困的墾拓環境下,客家人仍然把握機會,奮力苦讀。原為漢族通用的敬字亭文化,如今在臺灣南、北客家庄裡,保留最多。極注重文言書寫、以降乩扶筆宣化的民間教派--鸞堂,20世紀初自廣東陸豐五雲客家地區傳入新竹芎林飛鳳山起,很快地遍布於南北各地客屬聚落,也包含宜蘭、彰化員林、雲林斗南等福佬客地帶。又如臺東關山是閩客混居鄉鎮,該鎮信仰中心--天后宮的祭典中,武場的家將、乩童是福佬人,而文職的奏表疏文撰寫則是客家(邱彥貴、吳中杰,2001:90)。65%以上是客家的花蓮鳳林則被譽為校長之鄉。需要通過重重考試的教師、公務員,以及大量文字背誦的中、西藥師,販售書籍的出版商,都普見客家身影。
此種對於文字的重視及敏感度,也反映在文學創作上,使得客籍作家對整體臺灣文學的貢獻,遠高於客家佔臺灣的人口比例。客委會曾與國家圖書館合作辦理「數位臺灣客家庄-臺灣客家數位圖書館」國家型計畫之分項計畫,其中「當代客家文學史料系統」就收錄了有100位客家作家;其收錄原則為:
(一)作品中展現客家社會的風俗民情、生活方式、行為思考模式及價值觀等,書寫內容蘊涵客家意識的文學作家。
(二)以客家語言書寫詩、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體裁的作家。
(三)在臺灣地區從事文學創作的客籍作家。
以下大致按照這100位客家作家名錄,加以適度的延伸和補充,俾能有條理地敘述臺灣客家文學的發展脈絡:
生於清朝嘉慶年間的臺北詔安客籍文人謝芸史、謝琯樵(1811-1864)姊弟,謝芸史擅長詩文,謝琯樵則精於畫作,開創了後世的詔安畫派。與她們同年代的梅縣移民吳子光,在苗栗銅鑼雙峰山下的草堂,創作了多篇描摹中北臺灣山水的記體散文。他的學生蕉嶺籍豐原人丘逢甲高中進士,乙未內渡後,寫下不少懷念臺灣的詩作。多年後,其孫女丘秀芷也成為作家,斐聲海外。在日治前一年(1894)出生於彰化市的饒平客裔賴和,有臺灣新文學之父雅譽,其小說反映社會現實,漢詩則道出了 '我本客屬人'的心聲。
進入日治時期,新竹北埔的龍瑛宗以描寫家鄉的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日語小說在日本獲獎;新竹新埔的吳濁流以 '亞細亞的孤兒'總結了臺灣的殖民處境。這二位作家在戰後的寫作生涯完全迥異: 龍瑛宗因無法用華語創作而封筆,吳濁流卻跨越了語言障礙,寫出 '臺灣連翹'。他並在大同工業職業學校期間,主編臺灣文藝雜誌,提倡本土文學。另一位主編聯合副刊長達十年(1953~1963),發掘寫作新秀無數的小說家林海音,是戰後返臺定居的苗栗頭份人。她的散文集《剪影話文壇》講的就是這段經歷。
臺中潭子的饒平客裔呂赫若控訴封建社會和家庭的腐敗,戰後失蹤於汐止鹿窟山區。桃園龍潭的鍾肇政也是日語成功轉換華語,書寫系列長篇小說的大家。改編成電影的 '魯冰花'最為人所知。苗栗大湖的李喬 '寒夜三部曲'描寫苗栗內山客家人面對自然、原住民、地主、日本統治者的艱辛處境,也曾改編為電視劇。
至於漢詩的寫作傳統,經歷清領、日治到戰後依然屹立;諸如桃園中壢的以文吟社、苗栗的栗社等詩社團體。苗栗賴江質的七言詩作,模仿古人竹枝詞的體例,歌詠苗栗山水人文。後起的新詩創作者,如苗栗南庄的邱一帆,仍由傳統漢詩汲取養分。
南部客籍作家無疑以抱病寫作不輟,描繪高雄美濃風土人情的鍾理和為代表,被譽為 '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其子鍾鐵民亦力戰病魔,堅持關懷農民的寫作路線。吳錦發的作品亦心懷故鄉美濃,兼及社論寫作,小說 '秋菊'被改編成客語電影 '青春無悔'。黃火廷更進一步以全客語書寫美濃人美濃事。屏東佳冬人曾貴海長於新詩創作,出版 '夜合'等多本客語詩集,其華語詩作亦經常以客家城鄉移民為題材。屏東內埔的李得福、曾寬,竹田的陳寧貴,也是嘗試以全客語書寫小說、現代詩的作者。
客家女性主義文學則以 '三芳'著稱: 新竹新埔的杜潘芳格、臺中東勢的張芳慈、屏東內埔的利玉芳,皆用新詩作為女性喉舌,並嘗試用多語寫作。張典婉從客家的語言和習俗上,探討性別宰制的議題。宜蘭漳州客裔簡媜的散文中,曾描述她到福建南靖尋祖,發現自己客家根柢的經過。雲林西螺的廖輝英屢在媒體上發揮心理諮商的專長,早期也從事小說創作。雲林崙背的鍾文音以旅行文學見長,作品被翻譯為日文出版。
報導文學如環保議題,以荒野保護的新竹芎林人徐仁修為代表。而關西人陳板以書寫和行動,力倡客庄的社區營造。新埔人劉還月主攻民俗田野調查的長篇記錄。林柏燕的散文嬉笑怒罵、快意恩仇,卻也書寫家鄉事,擔任新埔鎮誌的主筆。橫山人黃榮洛、苗栗獅潭人黃卓權、花蓮富里的張振岳靠著自學,成為素人文史作家。黃鼎松、陳運棟則在苗栗文史的書寫和研究上,具有領導的地位。南部同類型的文史研究者,例如屏東內埔的曾喜城。苗栗市人藍博洲則專事白色恐怖揭秘。同屬左翼立場的苗栗三義人鍾喬透過田野調查寫紀實小說,更多的精神放在劇場演出。
兒童文學方面,筆名子敏的林鍾隆長期在國語日報寫作專欄。桃園龍潭的馮輝岳創作且研究童謠。徐兆泉則將法文名著 '小王子'翻譯成客語。苗栗人張捷明也寫出系列性的童話故事並詳加註釋音義,希望讓孩子們有效學習客家話,有 '客家安徒生'美稱。屏東則有陳城富推動幼兒的客語學習和認證,完成多篇幼童客語教學的論文。
對於口傳文學往語、師傅話(諺語)、令子(謎語)、猴話(譎仔話)、傳仔(歌本)的蒐集和解釋,新竹寶山人何石松、苗栗涂春景、臺中東勢徐登志、屏東高樹曾彩金、內埔黃瑞芳、長治邱春美均卓有成績。口傳故事文本也有胡萬川、范姜灴欽等人採集整理。新竹芎林的楊鏡汀、詹益雲,苗栗市的龔萬灶等,由本字考訂,更進一步走向字典編纂。
至於跨足文學和其他藝術領域的也有不少,例如苗栗銅鑼人劉慕沙專事日文著作翻譯,其夫婿朱西甯為軍旅作家,女兒朱天文長期與戰後梅縣移民的導演侯孝賢合作,完成多部電影劇本。其妹朱天心也是小說家。福建武平移民第二代的小野,亦為著名的文學電影人。焦桐是影評人,也是美食作家。中壢過嶺許信良的外甥蔡詩萍,同時活躍於文壇與媒體。桃園楊梅的彭啟原、苗栗頭份張致遠拍攝和製作客家文史節目,卻也提筆寫下走訪客庄的點滴。彭小妍在921地震後深入臺中石岡災區,協助籌組石岡媽媽劇團,並拍攝紀錄片及出書。
文學作品的生產,必然帶動文學理論與批評的發展。雲林二崙的宋澤萊除小說創作,也寫文學批評,如 '誰怕宋澤萊?' 彰化員林客裔張良澤專事文學批評,也創立了臺灣文學系。整理鍾肇政、鍾理和書信,寫就 '臺灣文學兩鍾書'的是新竹北埔人錢鴻鈞。也來自新竹北埔的彭瑞金,有系統地討論了客家文學乃至臺灣文學。屏東高樹的鍾榮富運用西方詩學理論,以專書探究曾貴海的詩作。苗栗人王幼華從文學創作逐漸走入在地文學研究,終成聯合大學客家學院的教授。
在大學任教仍不忘寫作的學者兼作家很多,如新竹竹東人范文芳,研究客語教學,同時也寫新詩和政論。苗栗大湖人彭欽清是客英字典權威,在客家雜誌發表過多篇社論。苗栗銅鑼人羅肇錦是國內客語研究的主要領導者,其散文集 '講客話'提倡客語使用,探討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曾昭旭在高雄鼓吹古典文學的閱讀。花蓮鳳林人黃永達的 '北高航線上',抒發城鄉移民的心聲。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