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23, 2007

偈頌與絕句

在古老的印度文學形式中,原有一種以四句總攝文義的
精簡體裁稱為-偈,通稱-偈頌,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數
種,以整齊而類似詩句的形式,隨著佛經的翻譯流傳而盛行
於唐代,而唐代近體詩中的-絕句,與偈頌體式正相符合,在
禪師與詩人們的相互運用之下,自然造成偈語的日趨詩化與
詩思的日益禪化。

禪宗祖師傳法的文字利器,早在達摩東來時,已首
度採用押韻的-偈語,發展到神秀、慧能時代,因受唐詩文采
、比興與風格影響,乃日益與詩融合無間,於是禪師們常藉-
詩偈-以表達禪悟的意境,或開示禪法的機緣,既具有偈語的
說理義蘊,又具有詩句的文采之美,成為一種亦偈亦詩的美
妙融合。

禪師們在山寺中修道習靜,參悟禪理,每有所得,常藉
詩偈以表達禪思理趣,唐宋詩僧中如-皎然、齊己、參寥、洪
覺範等,為世人熟知的禪師兼詩人,包括他們平時傳布禪法
時的示法詩、 開悟詩、頌古詩等,都是禪師援詩合禪的作
品。至於詩人-杜甫、王維、白居易、王安石、蘇軾等,詩篇
中也不乏充滿禪趣禪境的作品,則是詩人援禪入詩的結果。

茲舉唐宋禪師的示法詩、開悟詩數首,以見其禪意與詩
情,如達摩示法詩﹕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此詩偈語味較濃,除次句外,平仄合律,詩意自然。次
如馬祖道一門人-大梅法常禪師有不出世詩一首﹕

摧殘枯木倚寒林,
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
郢人那得苦追尋﹖

詩中以枯木逢春,而一念不生,比喻不變的禪心,不但
禪機盎然,也頗見詩意詩趣,且完全合乎詩的聲律。

至於開悟詩,如藥山惟儼弟子-船子德誠有頌釣者垂釣詩
說﹕

千尺絲綸直下垂,
一波纔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
滿船空載月明歸。

詩中以魚比喻自性,而垂釣本意,正在此將悟未悟時,
禪意深微,不落言詮。

唐宋詩人的禪趣詩,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維-晚年的作品,
無不禪理通透,禪味十足,五絕如〈鳥鳴諫〉、〈辛夷塢〉
,五律如〈歸嵩山作〉、〈過香積寺〉等,都是膾炙人口的
名作,他的詩意常表現恬靜自適、絢爛歸於平淡、人與自然
融合、隨緣而不執著、性分自足,真空妙有的禪趣。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