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27, 2008

客家新音樂來時路

細數客家新音樂來時路 / 李一凡

近十餘年來,一些具有創作能力又有心的客家音樂工作者,在不看好的狀況下,仍持續的寫、唱自己的客家創作歌曲。只是這些沒有後援的音樂工作者,推銷自己的音樂作品時都必須費盡心思,不是靠客家鄉親組織的支援,就是找一些地區性的傳播公司來出版自己的唱片,如此下來,其銷售成果就可想而知;而會買這些音樂出版品的,永遠都是那些客家小眾裡的小小眾。幾十年累積下來,客家音樂也被主流音樂市場認為是賠錢貨或冷門產品,連碰也不想碰,要想在一般主流媒體中聽到或看到客家音樂,就越來越困難了。

一些懷抱理想而創作客家新歌的音樂工作者們,也可能在得不到奧援下無以為繼,或是必須為現實著想另謀出路,而停下音樂創作的腳步。

創新和年輕有關。不可否認的,年輕的創作者與消費者也是現代文化的創造者之一,即使年輕人所產生的某些特定現象被泛指為「次文化」,但也有它的存在意義。試問每一個客家年輕後生,當他們聽到「客家」兩字時,想到的是什麼?如果大多反映出事不關己的一致性答案,或是認為那是阿公、阿婆的事情,則客家文化已經失根且難以發芽了。

當一個民族(或語族)的歌謠失去了創作的動能、看不見未來性,甚至是現代感時,該族群的文化也許也只剩下被紀念或研究的歷史價值部分,這個族群的有機性發展不久將消逝。這些問題雖然不影響社會民生或國家安全,但是關心客家文化或關心客家新音樂的有心人士,都應該正視,並嘗試面對,一起盡快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李一凡小檔案

業餘客家新歌謠創作歌手。苗栗三義人,學生時代曾學小提琴、玩吉他、鍵盤;曾擔任八十七年度台北市市歌客語版詞曲作者,2000年八大電視台音樂地球村網路詞曲創作比賽第一名;曾編製、採訪公視「客家新聞雜誌」節目「硬頸客家搖滾樂團」、「客家新歌謠」等專題單元,曾任寶島客家電台客語節目主持人;目前任職於公共電視台新聞部「客家新聞雜誌」執行製作、文字記者、客語新聞配音員。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