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0月 16, 2008

2008 六堆嘉年華

2008 Hakka Liu-Dui Festivel


配合2008六堆嘉年華
萬巒鄉18日將舉辦
客家創意美食等活動
其中最刺激的攻炮城比賽
挑戰民眾的膽量。
(記者郭靜慧攝)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2008/new/oct/16/today-south6.htm

[客家MV]
再行再行
轉個彎就是六堆 (陳雙)


賀2008 六堆嘉年華
●陳寧貴

想起六堆,遽遽行來
前後左右先鋒中
斡來斡去,都睹著
濃濃客家風情

適中堆竹田
行過後堆內埔
就到先鋒隊萬巒
適麟洛入前堆
佳冬美濃伸出
熱情左右手攬等佢
大細路兩邊高壯椰仔樹
在路唇像鄉團義兵
守護等六堆客家庄

逢年過節,紙炮一打
適台灣頭到台灣尾
都有六堆客家鄉親
歡喜介吆喝聲

附記

公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事件,威脅到高屏客家六大聚落,各地士紳義勇集合於內埔媽祖廟聚議,成立六隊﹝堆﹞鄉團;中堆﹝竹田鄉﹞、先鋒隊﹝萬巒﹞、後堆﹝內埔鄉﹞、前堆﹝麟洛、長治﹞、左堆﹝佳冬、新埤﹞、右堆﹝美濃、高樹﹞,以保衛家鄉。

◎六堆客家鄉土文化資訊◎
http://ningkuei.bravehost.com/six.htm

●六堆命名:聚居台灣高屏兩縣的客家人,為保鄉衛家,抵禦外侮而組成的「六隊」鄉團義兵,為了有別於軍「隊」,遂諧音改稱「六堆」,「堆」亦有聚落的意義。

●六堆沿革:公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之亂,威脅到高屏客家六人聚落的生存時,各地士紳義勇集合於內埔媽祖廟聚議,成立六隊﹝堆﹞鄉團;中堆﹝竹田鄉﹞、先鋒隊﹝萬巒﹞、後堆﹝內埔鄉﹞、前堆﹝麟洛、長治﹞、左堆﹝佳冬、新埤﹞、右堆﹝美濃、高樹﹞、保衛家鄉,抵禦外侮。這一次的團結衛鄉,凱旋而歸。由於平亂有功,獲清廷救建忠義亭,以後即成了以忠義亭(祠)為精神堡壘的高屏兩縣客家村庄的總稱。目前六堆鄉鎮橫跨高雄、屏東兩縣,在清朝時代皆隸屬鳳山縣,日據時期也同屬阿猴廳或高雄州,光復後美濃改隸高雄縣外,餘則隸屬屏東縣,所以六堆鄉土非行政區域,而是同一族系之精神的結合體。

●地理位置:六堆鄉土以東經120度30線為中心,是自北緯約21度25,至21度22之扭曲的長方型。除內埔、萬巒、竹田、麟洛、長治五鄉毗鄰成為客家庄中心地區外,佳冬、新埤兩地另於南方連成一地,北有高樹,隔一河鄰接美濃、杉林,六龜則遠在北部另成一區。

●六堆分布如下:

右 堆:高樹、美濃、六龜、杉林、甲仙一部份、里港武洛、旗山手巾寮。

前 堆:長治、麟洛、九如圳寮、屏東市田寮、鹽埔七份仔。

中 堆:竹田。

後 堆:內埔。

先鋒堆:萬巒。

左 堆:新埤、佳冬。

●六堆鄉鎮命名來源

● 長治鄉 ●

命名:本鄉之命名,乃取「長治久安」之義。

沿革:長治鄉原名為長興,日據時代設庄役場,隸屬高雄州。民國卅四年光復後,屬高雄縣轄,改稱為長興鄉。卅五年劃歸為屏東市,改為長治區。卅九年行政區域調整,再改為長治鄉。

● 麟洛鄉 ●

命名:本鄉在二百七十多年前,由嘉應州﹝即今之廣東縣﹞人徐俊良先生來此開拓,發現大龜特多,俗讀「有龜必有麟」,乃認為「麟趾呈祥」之兆,遂命名為「麟落」後改稱為「麟洛」。

沿革:日據時代原設麟洛區,後地方制度改革,改稱為長興鄉。民國卅四年本省重光,復改為長治鄉。至卅九年四月奉准將長治鄉劃分為兩鄉,成立麟洛鄉。

● 萬巒鄉 ●

命名:本鄉面臨大武山,因萬山重疊,成為一天然屏障,故名之日「萬巒」。

沿革:本鄉在清康熙二十七年,即有廣東、福建兩省人士來此開拓。日據時代,本鄉隸東港辦務署。設萬巒、佳佐、赤山各庄役場。後合併赤山、佳佐兩座,改為萬巒區,屬高雄州潮州郡管轄。民國卅四年本省光復,改稱為鄉,屬高雄縣轄。至卅九年行政區域調整,始改隸屏東縣。

● 內埔鄉 ●

命名:據說內埔原係為最初廣東移民來此開拓之地,後向外開拓,遂揩先闢之地為「內埔」。

沿革:木鄉清朝時代隸台南府鳳山縣管轄,設管事辦理地方行政。至日據時代,初設警察官吏派出所。後改置辦務署。旋又廢縣設廳,置街、庄,將原有內埔、新東勢、新北勢、老埤等地區,合併成立內埔庄役場。至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始改稱為鄉。

● 竹田鄉 ●

命名:本鄉當時係以多竹林、水田而命名。

沿革:清康熙初年,有廣東居民來此拓荒,原屬台南府鳳山縣所轄。至日據時代,改隸鳳山縣潮州辦務署內埔支署,設二崙、鳳山厝二區庄役場,後因區域變更,將原有二區合併新北勢區,改置竹田庄役場。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改稱為鄉。

● 新埤鄉 ●

命名:廣東客家居民移來墾荒初期,為灌溉田園,乃在此處築一座大埤圳,名日「新埤頭」,本鄉即以此而得名。

沿革:本鄉原屬台南府鳳山縣,先置總理辦理行政事務。至日據時代,改隸台南縣。後又合併茄苳腳區編歸阿猴廳東港支廳管轄,旋又改設新埤庄役場。民國卅四年本省光復,改稱為鄉。屬高雄縣管。卅九年冬行政區域調整,始劃歸屏東縣管轄。

● 佳冬鄉 ●

命名:本鄉原稱「六根」,嗣因周圍多值茄苳樹,且極茂盛,遂改稱為「茄苳腳」,後取「秋收冬藏」之意,復改稱「佳冬」。

沿革:本鄉在清朝時代,曾設鳳山縣港東中里六根庄。至日據時代,改置茄苳腳區,隸屬阿猴廳。迨民國九年,改制改革,屬高雄州,稱佳冬庄。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將原庄役場改為鄉公所。

● 高樹鄉 ●

命名:高樹舊稱「大車路」,據說舊時大車數台可以併行,意謂道路之廣潤也。民國三年,日人在各處測量,以本鄉位居高地,且樹林茂盛,始定名為高樹。又據傳地當時有一株木棉樹,高冠群木,且分枝甚多,形如車蓋,因之得名。

沿革:本鄉係於清乾隆二年,有廣東、福建兩地移民來此開拓,先設東振公館,辦理糧租,及管事一人調解民事。至日據時代改為東振新區,後合併加納區置高樹庄,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改為高樹鄉,屬高雄縣轄。民國卅九年行政區域調整,始劃屏東縣。

● 美濃鎮 ●

命名:美濃原稱瀰濃,因本地以水原源,汲用不息,位於山明水秀之間而取瀰;鄉民皆務農為業而取濃,民前二十八年改名美濃以迄今。

沿革:乾隆元年,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人林豐山、林桂山,約同四十餘客家移民,在今美濃靈山山麓,集體搭建房屋二十四戶,從事墾殖,備嚐艱辛,終漸有了村落形態,在名稱「瀰濃」,是為美濃開拓之始。

★ 六堆忠義祠

西勢六堆忠義祠,乃自明朝以降三百餘年來,大陸遷台之客家先民,墾疆
闢地,保國衛鄉,正義安民,精忠報國,地方紳民建祠崇祀先烈,發揚民族精神之紀念廟祠。
溯自鄭成功率師來台,開創基業,蓽路藍縷。迨至清朝大量移民進駐,客家族群為了自保抵禦外侮,而相約劃地為營,聯庄為壘,分為先鋒、中、前、後、左、右等六大隊義勇軍,擔負起保衛客家地區之安危。直到日據時代,較無亂事,遂將「六隊」改為「六堆」。亦是現今之「六堆客家地區」,包括有先鋒堆:萬巒;中堆:竹田;前堆:長治、麟洛;後堆:內埔;左堆:新埤、佳冬;右堆:高樹、美濃。
清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發生朱一貴事變,客家先民組織民兵,勇敢對抗朱一貴之戰。而為祭祀義民壯烈犧牲的精神,於次年便捐款興建「忠義亭」,以茲紀念。之後,雍正十年(西元一七三二年)吳福生革命;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莊大田的天地會起義;道光二年(西元一八二二年)陳洋事變等殉難的義民也集中在此祭祀。對六堆居民而言,不只是祭祀忠魂英靈,也是六堆義勇軍出戰前誓師的聖殿。
西元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澎給日本,台民奮起救台抗日;此時日軍攻陷北部中部之後繼續南侵,並且另一日本艦隊由枋寮上岸登陸北犯。當時六堆大總理邱鳳揚、總參謀鍾發春,率義軍做最後殊死戰,於佳冬(下六根)步月樓、長治鄉火燒庄及美濃牛埔等處戰役,最為悲壯慘烈。更展現出客家「硬頸」精神,忠勇愛國之情操,拋頭顱灑熱血,英烈千秋萬古流芳。
台灣光復後,地方士紳鑑於忠義亭老舊崩塌毀損,即募捐重建。於民國四十七年元月三日,恭迎 忠義先烈牌位陞座晉火,同時舉行落成大典,承蒙 先總統蔣中正頒賜匾額「民族正氣」; 故副總統陳誠賜匾「海表英光」;以及中樞五院、省縣長官賜匾題詞,表彰崇德。在此時便將忠義亭擴大規模變更為「忠義祠」。也正式成為六堆客家民眾的精神堡壘。

★ 六堆客家文物館

為發揚六堆客家文化精神,由六堆客家熱心士紳發起向行政院文建會申請興建補助,並得撥款一億多鉅款,在六堆忠義祠後方空地建造「六堆客家文物館一座」,業於民國八十七年間開始動土興建,並於民國八十九年三月竣工完成,又在民國九十年十一月開幕啟用,供遊客參觀。
客家文物館的展覽區,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ㄧ、客家原鄉情∙六堆移墾史(一樓)
展示說明客家族群於大陸多次遷移,表達生存環境的惡勢及不安定,才會造成多次的變遷。介紹移墾的經過與六堆名稱歷史的由來。六堆之現在未來。
二、客家生活面面觀(二樓)
展示部分有客家美食與器具、衫服、建築、禮俗等,並有多媒體電腦輔助放映節目介紹。
三、客家農具展示區(地下一層)
圖片介紹早期客家婦女下田耕作以養家餬口的農村情境。還有擺放整地、種植、灌溉、收穫、曬穀等古農具,展現耕耘稻米粒粒皆辛苦,及豐收時的快樂笑容。
若想要瞭解六堆客家的種種,只要來本館仔細參觀、閱覽書籍、查詢電腦資訊及欣賞紀錄片節目,必能收益良多。

★ 三層六角寶塔----文筆亭

竹田客家人為了延伸對古聖先賢的尊敬,以及重視子女教育,見賢思齊,鼓勵讀書登第、金榜題名、高中科舉,而仿敬字亭建造稍微大型的塔廟,稱為「文筆亭」。在古時科舉時代,庇佑文運的「魁星」是應試前必先膜拜的神明,專門供奉魁星的閣樓式建築物就是「魁星閣」或「文昌閣」,其造型優美,可設置於孔廟或書院中,同是文人求取功名所祭祀的先哲神祇。高立聳尖之勢,宛如一柱擎天。內有迴旋鐵梯狹窄陡峭,意味著若想要步步高昇必須歷經艱辛萬難。其六角亭式代表著「六合」,即是上、下、左、右、前、後之意,也就是象徵具有全方位的庇佑功能。
竹田鄉境內居然有三座的三層六角寶塔廟宇「文筆亭」,分別在西勢、履豐和竹南村,似乎顯示出對崇敬文儒的層次更提昇。
西勢文筆亭最具代表性,毗鄰是西龍福德祠,相互輝映,顯現地靈人傑之氣。文筆亭塔頂塑造一支毛筆筆尖朝天的造型物,意涵「天筆降地」。亭內底層供奉武聖關聖帝君,屋簷有泥塑燒的獅虎吉祥獸獻瑞為飾,門對聯:「春秋大義忠臣概,文武全才國士勳」;中層供奉至聖先師孔子,樓簷有六隻鳳凰昂首,門聯:「德參造化千秋祀,道冠古今萬世尊」;上層供奉魁斗星君,門額是「文筆亭」,樓簷六條飛龍在天塑像,對聯:「文光射斗文才展,筆獻春亭筆法生」。所奉祀三尊神祇具有文武合一、允文允武、智勇雙全的內涵,頗有教育教化意義的廟宇。
廟前左右兩側各有一座金字爐,也是三層六角塔式,底層是「字爐」燒字紙之用;中層為「金爐」燒金紙之用;上層鑲有「天官賜福神位」的石碑供祭拜。
此處地理環境極佳,周邊花木扶疏,在廟前有一四方形池塘,內有蓮花及魚類,生氣盎然,左方有一平面道路,其整體景物構成像是一只「大硯台」。配合塔頂筆尖、大地為紙、金字爐內燻黑的灰燼為墨,形成筆、紙、硯、墨為「文房四寶」俱全。池塘的風生水起、魚躍龍門、獨佔鰲頭,孕育文風鼎盛之先兆。

★ 張萬三祖祠

張萬三,名騰羲,原籍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招福鄉長塘下,於
清乾隆年間來台,僅攜帶些許銀圓,創業奠基蓬勃發展。曾題一首詩做為口訣,傳給子孫繁衍支脈之後,彼此辨識宗親血源的暗碼,詩句為:「清河產出一宗支,萬派流傳今古知;千尋萬認商音姓,代代蕃衍識根基。」張萬三來台至今約有三百年,子孫將近七百戶約萬人,散居各地,除了屏東縣外,近則鳳山、高雄,遠則台東、花蓮、中壢、台北,海外有日本、美國、澳洲等地,均有張萬三後裔的足跡。
張萬三公嘗業共有嘗田四十餘甲,民國四十二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嘗田土地大半被佃農放領而去,僅剩不到六甲的水田,放領土地所得的地價,全部動用以興建祖祠;祠堂原先在民國三十六年即已動工,其間因籌集資金不易,時建時停,斷斷續續,到民國四十二年有了這筆資金之後,建祠工程順利進行,終於在民國四十三年峻工完成,至今已歷半世紀。
祠堂佔地約有五分,四周椰子樹環繞,搖曳生風;建築物是為二堂二橫式之四合院,屋頂是多條弧形燕尾,前堂採三開間設計,內有天井中庭,內堂是祭祀列祖列宗牌位,堂後有建構隆起的化胎,整棟祠堂顯得莊嚴宏偉。宗族每三年舉行一次大規模祭祖活動,席開百餘桌,並發放敬老金及獎學金,嘉惠宗親,是張氏祠堂的盛事。

★ 竹田車站

竹田車站是當地的重要地標,是一座具歷史性的木造老車站,具有價值性的文化資產,紀錄著竹田的發展史,令人重拾往日的記憶。
西元一九一九年,日本人所修築屏東至潮州段的鐵道完工通車;就設立簡易停靠站「頓物驛」,後來次年改為「竹田驛」。
目前所保存下來的老車站是建於西元一九三九年,是一座擬洋風之木構架驛站,基座為混凝土的勒牆角,牆面則有木格門扇、雨淋板與無筋泥牆(石灰壁),及仿石造線條之木造裝飾板;屋頂則為四落水型式屋頂,披覆水泥瓦,外側還有出挑的屋頂與簷廊。站房面積總共25.85坪,包括候車室、辦公室、信號房、茶水間、值夜室及物品庫等,雖是一棟迷你車站建築,但古樸優雅、簡潔有序,非常能反映時代與地方的特色,更是竹田的重要地標。
民國八十三年四月間,台視公司的一齣連續劇「四月望雨」選擇了以木料為主體結構的竹田站作為拍攝的背景。這齣連續劇的演員在竹田火車站排演時,由於時空背景把他們帶回台灣的古早時代,讓他們不自覺地抒發思古幽情,對木窗售票口、圓盤式燈飾、木製桌椅及四周石灰牆等設施,都烙下深厚感情。後來他們獲知竹田車站即將拆除,竟然動起情來,向有關單位反應陳情能把古貌的老車站保留下來。因此更喚醒竹田鄉民的覺悟與重視,辦公聽會、阻止鐵路局拆除、向文化單位陳情並申請經費來保留與修繕計劃,終於向內政部爭取到「城鄉新風貌」的經費貳仟肆佰萬元補助款,將整個園區整理的奐然一新,並命名為「竹田驛園」,於八十九年二月十九日正式揭幕。
老車站雖年邁了,但此景物曾陪伴許多鄉民走過歷史生活軌跡,有著童年回憶、學生通車或上班族通勤的甘苦情、離鄉背井的遊子情懷、初戀的地方或外嫁女兒心等等的情境,瀝瀝往事激起眾人鄉愁。老車站不只提供交通的功能,也是竹田人的文化資產,緬懷先人努力打拼的奮鬥精神,凝聚鄉民愛鄉愛土的向心力,更是竹田人的精神標竿。

★ 糶糴村達達港

糶糴村(ㄊ一ㄠˋ,賣米;ㄉ一ˊ,買米),以此命名確是有深厚內涵典故。
早期是南台灣的米倉,也是六堆客家地區米穀雜糧買賣的集散地。利用隘寮溪支流「龍頸溪」由東向西流的水路運輸,連接東港溪至東港接駁大船銷往大陸。因此就在糶糴村內設有河口港,稱為「達達港」。當年是個農商繁華之地,而如今卻變為沉寂的小庄。主要原因是龍頸溪不再有豐沛水源及東港溪河床淤塞,再加上有鐵路的開通運輸取代了水路。
達達港的舊遺址,現在是一座水閘門管制水流量利於灌溉用。旁邊有一座古老紅磚建造的敬字亭,據說是清末時期村民敬字惜紙而集資興建。另外在閘門出水口旁有一座六角亭式的土地伯公壇,石碑上刻著「達達庄福德正神」字樣,早期可能因「糶糴」與「達達」的客家發音相近而誤寫,光復後調整區里行政名稱,而正名原來的具有稻米買賣的歷史淵源,稱為「糶糴村」。

★ 敬字亭

敬字亭又名聖蹟亭或敬聖亭,不只是亭爐,還設有香座祭祀。客家人世代具有「晴耕雨讀」、「耕讀傳家」的濃郁觀念,因此對於字紙視為古聖先哲的結晶象徵,不許隨便踐踏或丟棄,必須收集字紙在「敬字亭」燒化,虔誠地回歸還給古聖賢,以表敬字惜紙之精神,極具教化意涵。竹田境內以二崙、糶糴兩亭最古老,而南勢敬字亭較新穎。
古時常有身背字紙竹簍的清道夫,撿拾字紙集中至敬字亭焚燒,每年清理一次灰燼裝袋,再運往河邊倒入河川流逝,在倒灰之前,還需準備香案祭拜河神儀式,准予倒灰至河。
這正顯示出客家文化深具濃厚的崇儒敬聖的精神。

★ 六角亭開庄土地伯公廟

客家族群秉持敬天拜地的精神,每當遷移新居地,首先必定在當地設置土地伯公廟,以祈求保佑居於此的庄民能平安富庶,便形成了「庄頭庄尾土地公,田頭田尾土地公」的景象,尤其是「開庄伯公」更具重要代表性,如同管區的保護神一般。
土地公是神界中最基層的神祇,其形象慈祥和藹平易近人,不論荒郊曠野、深山峻谷、田間、路旁樹下均可發現土地公廟,有廟宇、墳墓型式、用石板組砌搭建或只是一塊石頭有神無像,豎立在綠樹遮蔭下,建物大都樸實無華,給人的印象是那麼親切如同家中「伯公」長輩般的照顧愛護,更是許多人願意傾訴內心話的祭祀對象。
在竹田有多座的「六角亭式的土地伯公廟」,是一大特色,客家庄的傳統土地公廟所祭祀的是刻有「福德正神之神位」的石碑造型,而非神像型。此地所建造的六角亭是代表著「六合」之意,即天、地、東、西、南、北,也是指上、下、左、右、前、後的統稱。象徵著土地伯公廟能全方位的庇佑全庄庄民生活能夠安和樂利,幸福健康。另又有一說,因竹田屬於中堆是代表中心點,所以六角亭也象徵是六堆的大團結。

★ 二崙村老街

客家先民在此闢地建庄定居,形成群居的村落,庄內設置守護神祇,有三山國王、中壇元帥的廟口,與民生商店的買賣構成商店街,是聚集人潮熱鬧的古商圈。
目前遺留的古樸老街建築,依稀可窺知當年的繁榮景象,有紅瓦厝、巴洛克式洋樓、傳統夥房、土地伯公祠、涼亭等,古街巡禮可回味舊時的情境,如甘仔店(雜貨店)、米店、理髮店、中藥舖、粄攤仔、五金店、金香舖、布行、百貨行等老店家的門面建築,蘊藏著濃郁之鄉土味。

http://www.pthg.gov.tw/planhab/CmsShow.aspx?
Parm=2007420103758625,2006111393853196,5
介紹六堆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