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7月 25, 2009

Bingh Tang's blog

Bingh Tang's blog
http://taiwanliteratures.ning.com/profiles
/blogs/uibinsistencebiusummarywe-1

----------

Insistence

Summary

We, human being, can explore all the items that can be explored; so can we explore what's comprehensive and explorable, only if we insist and follow mainstream philosophy of science. Mainstream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1930s, 40s, and 50s centred on physics and general epistemology, ignoring evaluations of the ‘special sciences’, including biology. The subdiscipline of philosophy of biology thus materialized, although conversation between feminist and mainstream philosophy of science has recently been reduced. Narrative and performance may be put too small a price 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notwithstanding, a variety of Human Ethics conferences have applied poems, other sorts of literature, and performances of plays to significant efficacy.


The poem per se:

I can explore all items that can be explored.
What will be the object that matters in conveying such an idea?
It begins with heavy reliance on genuine belief / faith.
This is the point.

One such belief / faith is:
I can explore all the items that can be explored.
I, as well, can explore
What's comprehensive and explorable.

Oh,
I wonder what'll be the highest happiness
Of a rational being such as myself?
(Most positively, I might add.)

In order to enjoy a high contentment,
Must I explore all that's possible to explore.
Why not promptly hold the highest affection
As that which's beyond what can be explored?

It is vital for one to persist in one's real faith,
For example, in the incomprehensive.
The incomprehensible must be comprehensible;
Otherwise one would cease to explore.

There’s still a matter of mainstream philosophy of science;
Yet, on what does it depend?
It relies on the sight of knowledge as justified,
As well as on real faith;
It, too, an associate with the epistemology
Based on this sight predominates.


------------

日常生活、意識ham人類的痛苦


日常生活、意識ham人類的痛苦


這問題
佇激勵[kek-le]哲學家至少有百年的歷史。

人腦為啥物進化至發展出意識?
毋閣, 啥物是心理領域的特徵?
這宛然親像佇
人類思想和(ham)感官體驗之間
有某種形式的關係。

進一層,

'經驗的哲學'到底是啥物含義?
如何揣到一個解決身心問題的方法?
這問題有一個例:親像人類痛苦的問題!

誠有意思的是,
有詩人講: 我發現我家己互拖入去
人類的痛苦。

感覺痛苦毋是干單一個靈感來寫詩;

畢竟,

感覺痛苦這猶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人類特質。

咱如何好好來走揣
意識經驗和[ham]肉體之間的關係?


------------
------------
------------
http://www.osho.tw/ebook/box5_00.htm
奧修
奧秘心理學

原序

  人類演化的過程就是意識發展的過程。樹木比石頭更有意識;動物比樹木更有意識;人比動物更有意識;覺悟的人比人更有意識。佛境、基督意識、開悟,它們指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完全意識的開花。物質是完全沒有意識的;一個覺悟的人則是完全清醒的。人處在兩者之間:既不是此,也不是彼。他生活在不上不下的狀態裏,不再是動物,也沒有成為神;不再是過去的,也沒有成為他可以成為的。

  有了人.無意識的演化結束了,奧修告訴我們:「而有意識的演化開始了。但是有意識的演化也不是非從任何特殊人的身上開始不可。只要你選擇它開始,它就開始了。」

  生命意味著運動。它不可能在我們的腳下停留。要麼我們演化到更高的意識水平,要麼我們就倒退回去。選擇是我們的。我們不能不選擇。即使不選擇也是一種微妙的選擇。大多數人都在尋求遺忘:回到無意識的狀態。他們借助酒精和藥物、借助工作、借助性、借助感官刺激來尋求它。只有少數人選擇走上通往更高意識的旅程。奧修在這本(奧秘心理學)裏所做的演講就是針對這些少數人的。

  他從西方心理學停止的地方開始。他走得比佛洛德、比榮格、比各種新的關於人類潛在活動的理解更遠。如果佛洛德的心理學是病理心理學.馬斯洛的心理學是健康人的心理學.那麼奧修的心理學就是開悟心理學、佛境心理學,奧修不僅僅是開悟大師,他也是心理學大師。他一層一層地剝開我們的存在.展現我們隱藏的內心深處。他從肉體開始,一步一步地講到超越。他從已知開始講到不可知。他從我們站立的地方開始講到我們可能達到的地方。在東方,他說:「它不是一個心理學的問題.它是一個存在的問題。它不是一個精神健康的問題。相反,它是一個靈性成長的問題。問題不在於你做什麼;問題在於你是什麼。」

  奧修在這些演講中所談論的內容不亞於創造了一個新人類。他的整個努力都是為了創造一種氣氛,使佛境可以逐漸開花。為了它的發生,他說:我們必須接受人的全部。既不能否認理性,也不能否認非理性;既不能否認理智,也不能否認感情;既不能否認科學,也不能否認宗教。一個人必須保持流動,能夠從一極移到另一極。頭腦必須接受邏輯的、理性的訓練。他說;但是它必須同時接受非理性的——無理性的——靜心的訓練。理性必須接受訓練,同時感情也必須接受訓練。懷疑必須接受訓練,同時信任也必須接受訓練。懷疑必須在那裏,信任也一樣,否認理性和否認非理性的人都不再成長。除非完全地成長,否則你不可能成長。

  奧修不是一個哲學家。他的話不是為了用更多的知識來填塞我們的頭腦。它們是為了推動我們直接體驗那個超越語言的。它們是為了推動我們走向自己內在的演化.走向對我們的潛力、對種子的可能性的終極了悟。

目錄

第01章 向內的革命
第02章 靜心的奧秘
第03章 性、愛和祈禱:走向上帝的三步
第04章 亢達里尼瑜伽:歸根複源
第05章 秘密的遊戲:一個成長的障礙
第06章 夢的心理學
第07章 超越七個身體
第08章 成為和是
第09章 知識的錯誤
第10章 上帝之富
第11章 恰當的提問
第12章 平衡理性和非理性

http://www.osho.tw/ebook/box5_00.htm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