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19, 2009

從棄獎的台文詩人說起

從棄獎的台文詩人說起

◎ 呂政達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2009/new/oct/20/today-o5.htm

日前,一項台語文現代詩比賽公布結果和評審名單,有位長期創作台語文學的作家得到佳作,他發表公開信,聲言放棄得獎,指評審都是以中國語文創作的作家,無法體會台語文學的精神。在這種荒謬的情境下,他覺得得這個獎反而像是「受辱」。

這位作家的公開信,道出了台灣文學創作和學校國語文教育的不平。除了中國語文一枝獨秀,其他的台灣文學創作包括客語文學、原住民母語文學都已遭到類似的壓抑。

我曾應邀擔任某縣政府舉辦的文學獎評審,幾十篇入圍作品內,有以原住民語和客家語創作的優秀作品,但幾位評審面對這些作品,感想卻相當一致:「我看不懂這種語言。」不懂的結果就是請它「出局」。因此,在大型的文學競賽內,多的是不懂、不知如何評審起而錯過的好作品,長期下來,就造成只有用中國語文創作才能得獎、才有辦法受到評審青睞的情況。

台語文學競賽如果找來用中國語文創作的作家當評審,顯示的是中國獨大的文學教育下,欣賞和評審的人才荒。最可能他們頂多是用中國語文的語法和結構來評斷台語文學,也讓台語文學創作者一直模仿中國文學,內心感覺莫名其妙的自卑感。學校裡,縱然有台語或其他語文的文學作品,但受中國語文教育長大的老師卻普遍反映不知怎麼教,或還是用中文文學的方式在教;台灣語文與文學研究所設有博士班的質量,仍遠遠不如中國文學的研究。如果我們不從根來解決、搶救這個問題,台語文學和中國文學相較,仍像是場「龜兔賽跑」。

培養台灣語文文學的欣賞者,將來才有可能多出欣賞台灣文學、重視母語文化的國民,也鼓勵更多作家朝台灣語文文學創作出優良作品,挽救傾斜在翻譯文學、大中國作品的書市。

(作者為輔大心理系博士生,曾獲兩屆林榮三文學獎)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