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時代”即將結束?
“新詩時代”即將結束
盡 心
乍一看這題目,就跟我與新詩有什麼深仇大恨似的。非也。非也!
目前的詩歌(暫不考慮歌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格律體的詩(包括詞曲),一種是自由體的詩。前者一般被稱為“舊體”,後者一般被稱為“新體”。在語言的運用上,格律舊體不一定全都使用文言,自由新體也未必等於白話表達,所以不好說成是文言詩和白話詩。
如今,在絕大多數人們的意識裡,只要一提到“詩”或者“詩歌”,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指的是“五四”以後出現的這種新體詩,而所謂“詩人”便是寫作這種新體詩的人。於是,我們暫且把這個幾乎是人為造就的在文學史上、詩歌史上新詩占據主體地位的時代叫作“新詩時代”。我要說的是:這樣的一個一邊倒的時代可能快要過去了。
既然說到一邊倒,那麼就不能不說另一邊——那種被稱為“舊體”的傳統格律詩詞。假如“新詩時代”結束了,格律體的詩能否成為詩壇主流,造就出一個“舊詩時代”來呢?誰也不好斷言,但是我感覺格律體舊詩與自由體新詩平分秋色的時代好像正在輕輕悄悄地來臨。
什麼是詩?
究竟什麼是詩?魯迅先生認為“詩歌起源於勞動和宗教”(《中國小說史略》附錄《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從原始人發出有音節的符號,到涂山氏之女喊出的一句“候人兮猗”,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散曲,幾千年來,詩歌一直都是最重要的一種文學體裁。明清兩代,小說、戲曲興起,以詩詞為代表的傳統文學形式似乎顯得衰弱,但是僅清一代流傳下來的詩歌總量就超過了歷代的總和。
在唐代,人們把在新規範下形成的講究平仄格律的五、七言律統稱為“近體詩”或者“今體詩”,以區別於原有的那些不太講究平仄格律的古風體。一千年彈指一揮間,到了20世紀初期,“五四”新文化運動,受西方翻譯詩的影響,我們的本土產生了基本上用白話寫成的形式自由的詩體,被人們稱為“新詩”。
也有人認為自由體詩不是詩,而是散文的變種。請恕筆者不敢苟同。在文字產生之前的遠古時期,人們口頭流傳的原始歌謠和神話傳說可以算是中國文學的源頭,“詩”和“文”在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一直呈現出兩條比較清晰的脈絡。詩就是詩,文就是文。在漢代,騷體賦有著詩和文的雙重特性,朱自清認為:“賦似乎是我國特有的體制,雖然有韻,而就它全部的發展看,卻與文近些,不算是詩。”(《經典常談•辭賦第十一》)清代的吳喬在《答萬季野詩問》中說:“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飯不變米形,酒形質盡變。”酒和飯的原材料都是米,卻存在本質的差別。再說了,還有一種界於散文與詩之間的“散文詩”,如果詩成了散文的變種,那麼散文詩又是什麼呢?是炭在氧氣中燃燒不充分成了一氧化碳? -----
全文------
http://qkzz.net/magazine/1003-2789/2007/02/10029124.htm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