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著綠色元素的目睭
【書評】海洋島嶼現代詩──讀陳秋白台語詩集《綠之海》
2008年總計有四位住在高雄的詩人出版台語詩集:胡長松的《棋盤街路的城市》(2008.5府城舊冊店)、林姿伶的《海》(2008.9白象文化)、張德本的《泅是咱的活海》(2008.10筆鄉書屋)與陳秋白的《綠之海》(2008.10宏文館)。這四本詩集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它們若不是將「海」高掛書名上頭,就是在詩篇裡面充滿海洋的氣味。比如說:林姿伶的《海》,確實就像書名上頭明顯的標記,整本詩集45首詩,全部都寫海,她的海基本上是偏向寫實的;而陳秋白的《綠之海》,47首詩裡頭剛好過半24首寫到海,另外11首寫到與「海」有關聯的「島」、「湧」、「河」、「港」、「水」、「溪」等意象,他的海除了寫實之外,更多的是經營意象的傑作。
陳秋白在《綠之海》的封面摺頁如此介紹自己:「1963年生,台南馬沙溝西拉雅平埔族裔台灣人。2005年起任高雄市掌門詩學社社長;專事台語現代詩寫作佮文學翻譯。」翻開這本詩集,我們可以看到大約三分之二(31首)的作品,原本是用華語(照創作年代順序排)所創作,全部都在2008年翻譯(抑或改寫)成台語;而後面三分之一(16首)的作品,是2007年1月以後,純然用台語創作的作品。我們來看書裡第一首詩〈三月〉,標題上頭註明華語原作是1983年7月所創作;因為《綠之海》是他的第一本詩集,所以欲清楚知曉陳秋白華語詩的全貎,確實是一件大工程。不過,從上頭的介紹我們得知,至少他自20歲左右就開始寫詩,可說是標準的文藝青年。
陳秋白寫作(含翻譯、改寫)台語詩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出版他的第一本台語詩集《綠之海》,尚且他的詩質、技巧勝過許多台語詩人,老實講,筆者除了感受他對母語文學的堅持以外,只有盼望其他台語詩的寫手更加認真,一起寫出更多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我們先來讀和〈三月〉同時期創作的〈愛雲〉:
窗外,∕〈敢是南方的天空?〉∕南方的天空,敢有飄流過的雲∕………
…………∕∕啊,遠方∕彼風景中的教堂∕彼勻勻仔流的溪,這時∕看袂
著你撩水的藍裙∕∕〈窗外,敢是南方的天空?〉∕我用規年的時間向望
∕假使,時間的岸頂∕無閣有瓊花的開謝∕我就會收集你的心事∕一件一
件鎖入蓋滿土粉的∕∕詩的城堡。
筆者一看到題目,就直覺這是一首愛情首,甚至大膽判斷「愛雲」根本就是女主角的芳名。作者寫這首詩時,正值雙十年華,雖然說年輕人寫情詩大體上都在「強說愁」,不過,陳秋白的〈愛雲〉也許就像「勻勻仔流的溪」,只帶著薄薄的離愁,詩人只好將「愛雲」的記憶,輕輕的放在「詩的城堡」裡。
1995年4月,32歲的陳秋白寫出將近190行的組詩〈綠之海〉,13年後改寫成台語詩。有豐富寫詩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殘酷的事實──長詩確實不好寫,失敗的機會相當大,若然,則陳秋白不就吃了好膽藥仔,尚且將「綠之海」三個字拿來當書名。一般來說,與詩集同名的主題詩較會引人注目,作者若無相當把握,千萬別冒這個險,這樣比較不會對讀者失禮;還好,筆者全詩讀透透,發現〈綠之海〉不只有時間的長度也有歷史的深度。雖然,〈綠之海〉並非敍事的詠史詩,但是詩人透過多樣的文學技巧所營造出來的歷史感,個人認為絕不輸給詠史詩。我們先來讀第一首組詩的第一段:
無人逃會過水的目睭∕彼若春泉∕含著綠色元素的目睭∕踮石岩佮土地
的肚臍頂∕順雪的懸度爬起去∕去到遠古冰冷的坑谷∕去感受 攪滾的
風雲
光是「攪滾的風雲」這五個字就使人感受到歷史劇烈的變動,其實,在歷史不斷變動的路途上,台灣人一直遭受外來者的蹧踏,「歷史的偽造者∕穿著塑膠手套∕數想共咱掃入歷史的墳墓∕閣用硫磺燒咱的身軀∕甚至佇伊套金的烏名單內偽造罪名」,我們若要脫離烏天暗地、走出一條光明路,只有眾人齊一心志,「像種籽勇敢宣誓∕咱的領土佮邊界」。
是啥人發現彼條水路?∕彼隻飄流靠底的柴船∕也彼雙造船的手?∕頭
臚的化石埋佇島嶼每一角頭∕膚去的刀佮長槍∕埋佇清幽的樹林底∕熄
去的鬼火猶逐工無停觸喙∕對礦脈,樹木的根∕對每一條生狂的溪床
,千萬蕊目睭∕凝目,若千萬葩∕古早的燈火
以上引詩,是〈綠之海〉第二首組詩的第一段。詩人在此或許故意使用「?」,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來牽引出祖先渡海來台的典故,這個典故不是熱鬧的營火晚會抑或嘉年華會,而是用「膚去的刀佮長槍」和「熄去的鬼火」所砌造的傳奇。這個充滿毁滅與陷井的傳奇,筆者認為在詩人眼裡,並非過往我們所認知漢人「唐山過台灣,心肝結規丸」的故事,而是平埔祖先與島嶼Formosa結緣的開始。
燈火,我單會佇黃昏出帆的碼頭看著∕佇白色的水花佮寶藍色的草
埔頂∕海,∕用月娘爬天的速度∕攑出一座島
在第三首組詩的前面五句,我們正好看到詩人運用超現實的筆法。以我們對現實的理解,「海」怎麼有辦法「攑出一座島」?而且是用我們同樣無法理解的「用月娘爬天的速度」。我想,詩人在此會運用超現實的技巧,或許是緣於欲對比現實中被「強奪失去的城堡」與被「咒懺的土地」的悲哀;因為那些被「放袂記的含恨戰士」,他們的頭殼、他們的牙齒、他們的血舌和他們的頭髮,就如同一盞一盞憤怒的燈火,在「黃昏佮暗暝的接縫」「飛去每一間厝的瓦頂」。
筆者自第四首組詩第一段最末兩句「一列一列的火車載走阮的青春∕送轉來阮吊佇銃管的頭顱」,讀出在日本帝國的殖民之下,平埔族的男人替統治者送死的悲慘畫面。這種悲慘的畫面只要是被殖民的土地必然會不時發生,別說是人,就算是往昔在島嶼自由奔跑的梅花鹿,同樣遭受殖民者殘酷的剝削一直到全然消失踪影為止。
第五首組詩的第一段,詩人連續運用十個「排比」的詩句,一層一層像是在剝洋葱,剝到後來竟看見全都是平埔族無奈、心酸的眼淚:
稷仔失去稈仔的身長
稈仔 失去 光熠熠的彎刀
彎刀 失去 舞蹈的族群
族群 失去 番社
番社 失去 密密的樹林
樹林 失去 樹葉的面譜
樹葉 失去 黎明
黎明 失去 夢想的肩胛
夢想 失去 堅實的石岩
石岩 失去 血的祈禱文
在最後的組詩裡,我們看到「死亡行踮死亡的坎頂」,即使已被殖民者滅族,他們還不善罷干休,他們繼續用武士刀、裹腳布侮辱我們的靈魂,又說我們是「野蠻異族」,我們族群的生命價值何在?
陳秋白的長詩〈綠之海〉,無論內容、意象的豐富,抑或熟練的技巧,不管和台語詩抑或華語詩放在一起較量,一點都不輸人,這是作者的才情,同時也是台語詩人有才情書寫各種類型詩作的證明。
2007年陳秋白原創的台語詩裡,有三首寓言詩:〈失去的海洋〉、〈水流船〉、〈水是血〉。「寓言本身是隱喻的延伸,其人物與情節都帶有弦外之音。」(參考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在筆者看來,〈失去的海洋〉就相當有寓言色彩,比如說前面兩句「伊予人囚禁佇我的目睭內∕孔口是一排鐵條」就是標準隱喻的寫法。整首詩讀完,可看出詩人將「伊」比喻做「台灣」,我們來讀第二段就會有強烈的感受:
伊的沙埔頂∕予人插一塊告示牌∕佇日頭中央不時射出刺目的光線∕定
定有提銃的兵仔佇遐食薰放尿∕伊踞佇我的目睭底∕規身軀臭薟薟∕四
冬、五冬、六冬……∕漸漸勼做一粒七孔捏做伙的肉球∕風平浪靜
「提銃的兵仔」其實就是戒嚴底下的風景,「風平浪靜」只不過是威權壓制之下的表面太平。時間一久,「外頭的船隻逐日經過∕鐵條擋袂過我逐日目屎的鹽份∕生鉎、爛去」。雖然看得見的惡霸體制崩毀,但是年代一久我們島鄉台灣「煞勼做一粒石岩……」。
整部《綠之海》讀透透,筆者感到驚喜連連,這個驚喜是來自詩人陳秋白用熟練的現代詩技巧所造就的一行行希望之歌,無論島嶼的天空烏雲抑或艷陽高照,我們都要走出海洋般的意志。最後,我們一同來讀他的三行詩〈寫生〉:
一排一排熠熠的水花若目屎
對畫布頂面滾落來……
彼是歡喜欲靠岸的湧嗎?
陳秋白在《綠之海》的封面摺頁如此介紹自己:「1963年生,台南馬沙溝西拉雅平埔族裔台灣人。2005年起任高雄市掌門詩學社社長;專事台語現代詩寫作佮文學翻譯。」翻開這本詩集,我們可以看到大約三分之二(31首)的作品,原本是用華語(照創作年代順序排)所創作,全部都在2008年翻譯(抑或改寫)成台語;而後面三分之一(16首)的作品,是2007年1月以後,純然用台語創作的作品。我們來看書裡第一首詩〈三月〉,標題上頭註明華語原作是1983年7月所創作;因為《綠之海》是他的第一本詩集,所以欲清楚知曉陳秋白華語詩的全貎,確實是一件大工程。不過,從上頭的介紹我們得知,至少他自20歲左右就開始寫詩,可說是標準的文藝青年。
陳秋白寫作(含翻譯、改寫)台語詩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出版他的第一本台語詩集《綠之海》,尚且他的詩質、技巧勝過許多台語詩人,老實講,筆者除了感受他對母語文學的堅持以外,只有盼望其他台語詩的寫手更加認真,一起寫出更多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我們先來讀和〈三月〉同時期創作的〈愛雲〉:
窗外,∕〈敢是南方的天空?〉∕南方的天空,敢有飄流過的雲∕………
…………∕∕啊,遠方∕彼風景中的教堂∕彼勻勻仔流的溪,這時∕看袂
著你撩水的藍裙∕∕〈窗外,敢是南方的天空?〉∕我用規年的時間向望
∕假使,時間的岸頂∕無閣有瓊花的開謝∕我就會收集你的心事∕一件一
件鎖入蓋滿土粉的∕∕詩的城堡。
筆者一看到題目,就直覺這是一首愛情首,甚至大膽判斷「愛雲」根本就是女主角的芳名。作者寫這首詩時,正值雙十年華,雖然說年輕人寫情詩大體上都在「強說愁」,不過,陳秋白的〈愛雲〉也許就像「勻勻仔流的溪」,只帶著薄薄的離愁,詩人只好將「愛雲」的記憶,輕輕的放在「詩的城堡」裡。
1995年4月,32歲的陳秋白寫出將近190行的組詩〈綠之海〉,13年後改寫成台語詩。有豐富寫詩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殘酷的事實──長詩確實不好寫,失敗的機會相當大,若然,則陳秋白不就吃了好膽藥仔,尚且將「綠之海」三個字拿來當書名。一般來說,與詩集同名的主題詩較會引人注目,作者若無相當把握,千萬別冒這個險,這樣比較不會對讀者失禮;還好,筆者全詩讀透透,發現〈綠之海〉不只有時間的長度也有歷史的深度。雖然,〈綠之海〉並非敍事的詠史詩,但是詩人透過多樣的文學技巧所營造出來的歷史感,個人認為絕不輸給詠史詩。我們先來讀第一首組詩的第一段:
無人逃會過水的目睭∕彼若春泉∕含著綠色元素的目睭∕踮石岩佮土地
的肚臍頂∕順雪的懸度爬起去∕去到遠古冰冷的坑谷∕去感受 攪滾的
風雲
光是「攪滾的風雲」這五個字就使人感受到歷史劇烈的變動,其實,在歷史不斷變動的路途上,台灣人一直遭受外來者的蹧踏,「歷史的偽造者∕穿著塑膠手套∕數想共咱掃入歷史的墳墓∕閣用硫磺燒咱的身軀∕甚至佇伊套金的烏名單內偽造罪名」,我們若要脫離烏天暗地、走出一條光明路,只有眾人齊一心志,「像種籽勇敢宣誓∕咱的領土佮邊界」。
是啥人發現彼條水路?∕彼隻飄流靠底的柴船∕也彼雙造船的手?∕頭
臚的化石埋佇島嶼每一角頭∕膚去的刀佮長槍∕埋佇清幽的樹林底∕熄
去的鬼火猶逐工無停觸喙∕對礦脈,樹木的根∕對每一條生狂的溪床
,千萬蕊目睭∕凝目,若千萬葩∕古早的燈火
以上引詩,是〈綠之海〉第二首組詩的第一段。詩人在此或許故意使用「?」,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來牽引出祖先渡海來台的典故,這個典故不是熱鬧的營火晚會抑或嘉年華會,而是用「膚去的刀佮長槍」和「熄去的鬼火」所砌造的傳奇。這個充滿毁滅與陷井的傳奇,筆者認為在詩人眼裡,並非過往我們所認知漢人「唐山過台灣,心肝結規丸」的故事,而是平埔祖先與島嶼Formosa結緣的開始。
燈火,我單會佇黃昏出帆的碼頭看著∕佇白色的水花佮寶藍色的草
埔頂∕海,∕用月娘爬天的速度∕攑出一座島
在第三首組詩的前面五句,我們正好看到詩人運用超現實的筆法。以我們對現實的理解,「海」怎麼有辦法「攑出一座島」?而且是用我們同樣無法理解的「用月娘爬天的速度」。我想,詩人在此會運用超現實的技巧,或許是緣於欲對比現實中被「強奪失去的城堡」與被「咒懺的土地」的悲哀;因為那些被「放袂記的含恨戰士」,他們的頭殼、他們的牙齒、他們的血舌和他們的頭髮,就如同一盞一盞憤怒的燈火,在「黃昏佮暗暝的接縫」「飛去每一間厝的瓦頂」。
筆者自第四首組詩第一段最末兩句「一列一列的火車載走阮的青春∕送轉來阮吊佇銃管的頭顱」,讀出在日本帝國的殖民之下,平埔族的男人替統治者送死的悲慘畫面。這種悲慘的畫面只要是被殖民的土地必然會不時發生,別說是人,就算是往昔在島嶼自由奔跑的梅花鹿,同樣遭受殖民者殘酷的剝削一直到全然消失踪影為止。
第五首組詩的第一段,詩人連續運用十個「排比」的詩句,一層一層像是在剝洋葱,剝到後來竟看見全都是平埔族無奈、心酸的眼淚:
稷仔失去稈仔的身長
稈仔 失去 光熠熠的彎刀
彎刀 失去 舞蹈的族群
族群 失去 番社
番社 失去 密密的樹林
樹林 失去 樹葉的面譜
樹葉 失去 黎明
黎明 失去 夢想的肩胛
夢想 失去 堅實的石岩
石岩 失去 血的祈禱文
在最後的組詩裡,我們看到「死亡行踮死亡的坎頂」,即使已被殖民者滅族,他們還不善罷干休,他們繼續用武士刀、裹腳布侮辱我們的靈魂,又說我們是「野蠻異族」,我們族群的生命價值何在?
陳秋白的長詩〈綠之海〉,無論內容、意象的豐富,抑或熟練的技巧,不管和台語詩抑或華語詩放在一起較量,一點都不輸人,這是作者的才情,同時也是台語詩人有才情書寫各種類型詩作的證明。
2007年陳秋白原創的台語詩裡,有三首寓言詩:〈失去的海洋〉、〈水流船〉、〈水是血〉。「寓言本身是隱喻的延伸,其人物與情節都帶有弦外之音。」(參考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在筆者看來,〈失去的海洋〉就相當有寓言色彩,比如說前面兩句「伊予人囚禁佇我的目睭內∕孔口是一排鐵條」就是標準隱喻的寫法。整首詩讀完,可看出詩人將「伊」比喻做「台灣」,我們來讀第二段就會有強烈的感受:
伊的沙埔頂∕予人插一塊告示牌∕佇日頭中央不時射出刺目的光線∕定
定有提銃的兵仔佇遐食薰放尿∕伊踞佇我的目睭底∕規身軀臭薟薟∕四
冬、五冬、六冬……∕漸漸勼做一粒七孔捏做伙的肉球∕風平浪靜
「提銃的兵仔」其實就是戒嚴底下的風景,「風平浪靜」只不過是威權壓制之下的表面太平。時間一久,「外頭的船隻逐日經過∕鐵條擋袂過我逐日目屎的鹽份∕生鉎、爛去」。雖然看得見的惡霸體制崩毀,但是年代一久我們島鄉台灣「煞勼做一粒石岩……」。
整部《綠之海》讀透透,筆者感到驚喜連連,這個驚喜是來自詩人陳秋白用熟練的現代詩技巧所造就的一行行希望之歌,無論島嶼的天空烏雲抑或艷陽高照,我們都要走出海洋般的意志。最後,我們一同來讀他的三行詩〈寫生〉:
一排一排熠熠的水花若目屎
對畫布頂面滾落來……
彼是歡喜欲靠岸的湧嗎?
posted by 陳寧貴詩人坊 @ 9:20 上午 0 comments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