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4月 30, 2010

詩訊

存在主義年代裏的恐懼大師

2009/05/14 09:53


存在主義年代裏的恐懼大師 作者 陳根

誰能凝視多樣人生江湖的黑暗之心

信不信由你,我的小兒子阿諾才2歲,有一天從我的畫室嚎啕大哭出來,不斷的直指掛在牆上的複製畫說「怕怕!怕怕!」原來,他受到了上個世紀存在主義藝術家──傑克梅第獨特的死亡美學與驚悚語彙所驚嚇,讓我不得不為一代大師解讀人心的功力再次折服,他個人的信仰、對生命與死亡的主觀凝視,讓上個世紀中期籠罩人類上空的存在主義思潮有了具體的藝術里程碑。

生命荒境裡被文明拉長的卑微孤寂

當尼采宣告「上帝已死」之後,人類得以從宗教的桎梏中解放,然而人類卻頓時喪失了形而上的慰藉,無法再藉由宗教來決定自己的本質及命運。存在主義正是此一背景下的產物,其探究的主題便是人類的存在。

瑞士藝術家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是廿世紀存在主義雕塑大師,也是一位開創寫實新視野的人像藝術家,他的雕塑、繪畫及素描源於對人物形象的獨特觀點,反映了廿世紀人類的軟弱、彷徨與不堪一擊。

他的雕塑作品,曾有一段時間在形象與非形象之間徘徊擺蕩,受到印象派、立體派與超現實主義等頗多影響,直到一九四七年左右逐漸成熟,被拉長到一種極致的下肢線條,表現出人對恐懼與壓抑的存在狀態,他的畫作將人物側面扁平化後形成一種線條曲張,類似孟克<吶喊>畫作人物的恐懼意識,從作品中可以看到利用線條、形式等元素加強人物的符號化,加深觀看者的印象,不論是如遊魂般遊走的人像、張力十足的肢體雕塑、頭小身大的半身像,這些都是一位藝術家苦心孤詣的刻痕。

自石牆中吐露一朵薔薇的悲壯意識

一九四、五○年代的巴黎瀰漫著現象學與海德格的哲學論述,傑克梅第的好朋友哲學家沙特在《存在與虛無》中使用現象學的方法,對存在的現象、虛無的概念、自在與自為、他人的存在以及自由和責任等課題作出精闢的論述,而他本人對於如何呈現現實與心靈現象的真實著墨甚深,窮其一生對物象、表現、感知的表達方式總是不倦的探索著。對他而言,創作不應僅僅關注在如何以理想的幾何美學去呈現觀察到的物象,而是去探索觀看的物體與現實世界的關係。因此戰後歐洲的存在主義思潮,在哲學上有海德格爾、沙特的濤天巨論,在文學上有卡夫卡的荒謬「蛻變」,在藝術上則有榤克梅第直指人心的美學情感流露,讓我們彷彿看到文明的斷壁殘垣中忽然有美麗的薔薇綻放。

唯在毀滅裡得以聞到人存在的氣味

傑克梅第說:「人為什麼要畫、要雕塑呢?那是一種出於駕馭事物的需要,而唯有經過了解,才能駕馭。」他可以不斷的投入時間、精力以追求他所追求的境界,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在長時間工作後,累得心智都不聽指揮時所完成的。

他那為人所熟知的雕塑風格,拉長到極盡不能更纖細的人物塑像,成為他著名的美學語言,那站立的女子與行走的男人,以瘦長單薄的身影,詮釋了現代人生活的焦慮與疏離,刻意留在塑像上拿捏的痕跡,有著一種人體五感的介入,那不平整的捏痕是人像,同時也是藝術家的焦慮。

做一個創作者──某種程度來說──意味著隨時隨地追求著可歌可泣的死亡,因為每個不世出的創意,都必須用生命來燃燒,創意人拼搏一生、油盡燈枯之際,通常也是他人生最美的一刻。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