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月 21, 2010

第14屆國家文藝獎

記者凌美雪、趙靜瑜、陳思嫻/台北報導

第14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公布,分別為小說家七等生、表演藝術家吳興國、書畫家張光賓及作曲家賴德和獲獎,建築、舞蹈、電影類今年從缺。主辦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預定於10月22日於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贈獎典禮,得獎者每人可獲獎金100萬元。

國藝會自1997年始辦「國家文藝獎」,至今已逾70人得獎,今年出現年紀最大的得獎者,是高齡96歲、去年才獲行政院文化獎的書畫家張光賓,評審以其能汲古潤今,且在創作與研究領域始終不輟,持續開創新局而給獎。

對於小說家七等生得獎,評審認為「對人的存在意義具有深層的思辨性……創作量累積豐富,具有持續性的影響力。」而七等生本人因目前在做喉癌化療,不方便受訪,只簡單表示:「你們(意指媒體)低調處理就好了。」

------------

------20100622中時資訊

今年七十一歲的七等生獲得國家文藝獎,文壇大部分人得知後的反應都是「太好了!他早就該得獎了!」許多作家對他充滿崇敬之情,還有出版界人士表示:「他不止是得國家文藝獎的等級,而是諾貝爾獎!」七等生對得獎看得非常淡,他除了表達謝意,也低調表示不願張揚。

 七等生目前住木柵,近期正在治療喉癌,不方便說話,他也表示自己不會特意發表得獎感言。

 七等生曾說:「寫作是塑造完整的我的工作過程。」他常以自己的經歷為基礎,在小說中塑造出一個個孤僻、叛逆的邊緣人,大量著墨幽微隱晦的內心世界,並以不斷的自我對話及內省,對抗社會的偽善。

 七等生在六○年代末以短篇小說《我愛黑眼珠》、《沙河悲歌》奠定文壇地位,但因他的作品不但反映內在的掙扎衝突,充滿邊緣與晦暗描述,尤其他特殊的「散文體小說」風格則語句難懂,在題材或文體都頗受爭議。有人對他評價甚高,有人則對他相當排斥。

 政大台文所所長陳芳明表示,「台灣文學建立自己的現代主義語彙,就是從七等生開始的。」

 他表示,六○年代投入現代主義寫作的作家,不是就讀外文系,就是待在學院裡。七等生身為一個在通霄地區教書的國小老師,卻能開創出這樣的語言,可見他不是受外來影響,他用台灣本地的語彙,寫出內心的苦悶掙扎。

 陳芳明認為,七等生作品主角中內心的掙扎,反映出七等生靈魂中兩種自我的衝突,「他的內心一部分非常自傲,充滿理想性,一部分卻又很自卑。」但他最推崇的是七等生毫不遮掩的誠實,「他不矯情、不媚俗,他不在乎讀者,而是把真實的自己寫出來,這在充滿禁忌的六○年代非常不容易。」

 作家季季則認為,七等生的文字風格獨一無二,沒有人模仿得來。「因為,他的獨特來自他對生命的思索、對底層小人物的悲憫情懷。」

 她認為,有人覺得七等生的文體偏向西方,結構華麗,但其實他的本土性非常強,尤其是七○年代從台北回到通霄後,以寫實的筆法,融入家鄉、家族的題材。」

 季季說,印象中七等生是安靜的人,總在聚會中默默地喝酒,「比起與外界交流,他更專注於內在,總是不斷與自己對話。」同時,他也是個真性情的人,有話直言。

 七等生於八○年代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連載《譚郎的書信》時,文中描述不少文壇人物的真實情況,當時任編輯的季季因此收到很多作家的抗議,便勸七等生不要寫得這麼白。「結果他一口氣回絕我:『如果這樣我就不要寫了!』」

 七等生在二○○三年推出《七等生全集》後宣布「封筆」。他自述:「創作四十多年來,我對人世的思考已告一段落,可以畫下休止符了。」

------20100622中時資訊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