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29, 2011

虎妈

“中式教育”激撞美式文化:“虎妈”们的育儿困境
---http://backchina.com  



2011年1月,《华尔街日报》刊登了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蔡美儿的新著《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内容摘要《中国母亲何以更优越》(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随即新书出版,热销至今。

  中国父母可以命令孩子功课全部拿A、孩子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女儿每天练琴6小时等“弹眼落睛”的观点,让蔡美儿的文章和新书在美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引起热烈讨论,“虎妈”甚至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蔡美儿说的究竟是不是“中国式管教”?其观点在美国华人中有没有代表性?撇开《虎妈的战歌》的光环或偏见,让我们走近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妈妈,听听他们真实的育儿困境。

  爱攀比的妈妈

  在美国的华裔妈妈爱攀比,尤其是那些自诩为进入所谓“中产阶级”阶层的华裔妈妈,更爱攀比。

  很多华裔妈妈,为了子女教育,挤破头都要搬到纽约市东部的郊区——长岛居住。因为,住在那里的,多数是白人中产阶级,他们认为自己也属于这个阶级。

  住在郊区的华裔妈妈见面的一个共同话题,常常是如何安排小孩的业余生活。住在长岛南边一个小镇的何太太就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无论是教会的聚会还是朋友的聚会,她都会被一些妈妈主动讨论的话题弄得哭笑不得。中国妈妈们的一个共同话题,三句离不开孩子。

  何太太居住在长岛南边的一个小镇,小镇的居民主要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感觉不到住在其他镇的华裔家长的那种压力。

  何太太的女儿看了蔡美儿的故事,觉得非常困惑。何太太的女儿平常不在穿着上过度追求。对于自己的学习,也不刻意求第一,是个很快乐、心理健康的女孩。最近,她的学校要选人参加长岛音乐表演,把她选上了。“要知道,这种音乐表演的机会,在华裔集中的学区,可是打破头都争不到的。”何太太说。

  中式教育=补习+拉琴?

  在美国,“中式教育”的代名词是“补习”和“拉琴”。

  华人集中的城市华裔学生学习的一大特点是补习。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最高期待,是子女进入纽约的“三大特殊高中”,为以后进入常春藤大学铺路。为了进入三大高中,不惜强化恶补。

  美国《洛杉矶时报》2011年1月13日发表评论说,中国学生是只懂考试的“工蜂”。孩子为成为“考试专家”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丧失了与朋友玩耍的时间,也不会参加志愿者工作,更不用说参加体育活动和课外俱乐部。周末就是他们在补习班补课的“大好时间”。

  留学美国、学业有成并育有一个独生女的华裔妈妈星辰,对女儿上不上补习班这件事情总是感到困惑:“我看到太多的中国学生可以很好地解题,甚至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但是缺乏想象力,也缺乏勇气。我自己也不例外啊。智商是一回事,情商是另外一回事。也许,西方教育注重的是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而中国式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孩子将来的出人头地。我现在清晰地记得父亲的期望,要我搞尖端技术。也许,父亲希望我能为祖国研制核武器。”

  而来自上海郊区的钢琴师袁先生和来自香港的小提琴师袁太太则是另一类华裔父母。他们把教孩子学琴当成了第一要务;逢人就夸孩子多么聪明,在学校又拿了多少第一,小提琴又拿到什么比赛冠军。孩子的成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孩子的成就,成了他们生活的目标。

  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朱威博士(Wei Zhu):

  “虎妈”教不出比尔·盖茨

  “中国妈妈”式的教育,可以让孩子在学业方面打下好的基础,但在开创新领域及领导能力方面就很难说了。因为孩子只要在规定方面考满分就可以了。这就限制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养成了唯权威马首是瞻的习惯。学习固然重要,但光有知识只是学业发展的基础,能运用现有知识创新、有新发现,并引领新潮流才能不落后。

  培养优秀孩子的关键,是给孩子提供机会,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主动性是关键中的关键。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非一蹴而就,毕竟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才是极少数。事实上,像蔡美儿这样,事无巨细都要按照她的意志行事的霸道母亲,很难教育出比尔·盖兹这样的人才。

  教育孩子,首先要为孩子确定一个正确的目标,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使其一步步达成目标。实验的过程是非常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只要努力了,结果如何,并不重要。太看重结果的实用主义的学习方法,正是摧毁学生兴趣和动力的毒药。

  (朱威教授拥有数项科技专利,10余年来,他用业余时间辅导高中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经他培养,多名学生获得英特尔、西门子等科技竞赛奖)

  没有第一名,怎么活下去?

  中国留美学生宋捷在国内的学校从来都拿第一名,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被哈佛建筑系录取攻读研究生。但等到了哈佛后,他才发现跟美国顶尖的学生比,自己根本不行。

  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宋捷得了忧郁症,不得不休学一个学期,经过心理调整才又回到学校。宋捷告诉记者:“我在哈佛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准备,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学习,否则根本无法融入课堂教学。” 哈佛平均每年20%的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退学,学生的考评不只是学期末的考试,每堂课的发言成绩占总成绩的50%。学生需要每天用功。

  当惯了第一名、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巨大心理落差成了“虎妈”式管教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克莉丝汀·刘2岁时跟姐姐一道随父母从中国台湾移民到美国。刘小姐回忆自己的妈妈采用“虎妈”教育方式教导自己和姐姐,她说:“‘虎妈’式的严厉管教在姐姐身上获得了成功。姐姐毕业于哈佛大学,取得企管硕士学位,一帆风顺直到28岁。那年,她服务的公司倒闭,初尝失败的她从此意志消沉,愈陷愈深,最终自杀了。”克莉丝汀的内心充满了悲伤:“我们是这种出人头地文化的牺牲品。”

  在纽约市皇后社区大学工作的丽丽告诉记者:“问题出在华裔妈妈把成功的定义限制在很窄的范围,要‘永远拿第一名’,一旦拿不到,孩子就活不下去。”

  消费主义教出的任性

  华裔妈妈大多不能在家当全职太太,子女教育基本上交给美国的公立教育系统,“华二代”在学校学到的美国文化与父母在家中秉承的中国文化产生了严重冲突。华裔家长在两难中挣扎。

  来自中国台湾的吴太太举了个例子。吴太太在儿子上学的学区学校当义工,学校让她到厨房帮忙时,她惊讶地发现,学生对食品的浪费惊人,有些食品还没有开封就被学生丢掉。吴太太觉得很心疼,问管厨房的主任:“为什么不能给学生带回去。或者吃多少,才能拿多少。”主任答道:“任何食品超过3小时,就不能给学生吃,以免吃坏了肚子。”

  “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孩子学到了浪费型消费方式,跟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节俭持家完全背道而驰。”吴太太说,“华二代”孩子成了美国教育培养的美国主流消费文化的继承者。孩子在家长这种矛盾心理中渐渐“坐大”,成为实际的“家长”,到最后,家长什么都要听孩子的。孩子要买名牌衣服、开名牌车、读名牌大学,家长唯有言听计从,“卖命”满足他们的需要。

  住在纽约东区一个白人中产阶级聚居小镇的钟太太告诉记者,她的孩子最近吵着闹着要买澳大利亚产的UGG羊皮靴子:“在我们这个学区,学生不穿名牌就不愿意上学。”

  失去权威的爸妈

  不少华裔家长告诉记者,在家里他们对孩子没有权威,不光没有权威,甚至在美国“儿童保护法”的阴影下被子女欺负。

  王明港是刚从中国大陆来美国的新移民。有一天,他教孩子读书,因为孩子不听话时动手打了孩子。第二天,他接到学校电话,“请”他到学校“喝茶”。从此之后,王先生的孩子仗着学校社工的“保护”,对家长有恃无恐。王先生一教训他,他就马上威胁说要报告学校。王先生只得让他三分。

  放任自流的结果是,孩子成了没家教的“野孩子”。“女儿的一个同学也是华裔,其父亲多年来对她的各种要求有求必应,结果养成了她横行霸道的人格。有一次,她因为一点小事跟父亲发生争执,竟然听从学校辅导员的建议把父亲告上法庭。结果是,法庭把她的监护权判给了一个临时家庭。星期天父母要看望还得通过社工的安排。”在餐馆打工林太太对记者说。

  “美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把家长的权威和社会的权威对立起来了。孩子一到13岁,也就是teenage,就认为自己是老大,可以反抗父母,什么事都自己做主了。” 来自湖北的华裔妈妈周玲说,她的孩子已经上8年级,“美国教育,只要求学生服从学校纪律。但如果连父母的话都不听,怎么会听学校的话?”

  新闻链接

  “虎妈”那点事儿

  “虎妈”档案:

  “虎妈”蔡美儿(Amy Chua),耶鲁法学院John M. Duff Jr。讲座教授,祖籍福建,父母出生在菲律宾,后移民美国。

  蔡美儿1962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香槟镇,8岁时父母搬到柏克莱。1984年,她作为“极优荣誉毕业生”(magna cum laude)毕业于哈佛大学。1987年她作为“荣誉毕业生”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在校时,她还是《哈佛法律评论》的主编。丈夫是耶鲁法学院教授。

  《虎妈的战歌》:

  2011年1月8日,蔡美儿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母亲何以更优越》(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的文章,引起极大反响。

  1月11日,《虎妈的战歌》上市,当天就跃升“亚马逊书籍销售网站”排行第六名。《虎妈的战歌》是本回忆录,阐述蔡美儿“中国妈妈”的教子方法和哲学。在这本书里,她把自己称为“虎妈”(Tiger Mother)。

  1月14日,蔡美儿在《华尔街日报》评论版答复读者说:“我这种教育方式如果运用得当,绝对可以成功。所谓运用得当,是指父母必须用爱心、了解和参与,配合对子女的高度期望。这是父母教我的,我也希望传授给女儿。”

  “虎妈”观点:

  孩子的学术成就很重要,“全优生”是基本要求;

  打是亲、骂是爱,孩子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

  我吃盐比你吃米多,为孩子好就替他们做对的选择。

  中国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虎妈”家规:

  1、不准夜不归宿;

  2、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

  3、不准参加校园演出;

  4、不准抱怨没参加校园演出;

  5、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6、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

  7、不准有科目低于A;

  8、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

  9、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10、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