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月 07, 2007

德亮 / 波霸女門神

「千手繆思展」開幕酒會當天,與會的朋友都收到了客家園區貼心準備的一份「福袋」,內容包括以阿亮「野台戲」畫作為主軸的春聯(電視報導標題戲說是『波霸女門神』),以「迎向豬年」為圖的紅包袋,以及兩幅作品印製的胸章等。
福袋討喜且深受歡迎,因此當天未能恭逢其盛的朋友,聽到消息後都紛紛來電或來信索取。不過由於福袋係園方所製作,非阿亮所有,且數量很有限,當天就已贈完,因此要說聲抱歉了。但春聯手上還有一些些,假如好友「敢」貼在自家門上,請私下向阿亮索取吧,哈哈。
http://blog.yam.com/teliang
德亮 / 波霸女門神


1 Comments:

At 7:22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台灣社 / 【黃光芹專論】

◎黃光芹

「文化人」龍應台日前抬出「我是龍應台」的高姿態,在報上發表長篇大論,試圖替她昔日的長官馬英九解套。如果這個年頭還有人自以為「我是誰」,司法的、政治的和道德的一切都要隨著她天旋地轉,那也太荒謬可笑了。

龍應台二月五日在中國時報發表「自首報告」。一開場就把「特支費」與「特別費」混為一談。她的「自首」行動,過去蘇起也演過,不過是想以「我也是這樣」,所以「馬英九那樣不算怎樣」的邏輯,來替馬英九脫罪。如果這種方法行得通的話,那又與警方鼓勵「一清」、「治平」對象出面自首何異?

法律規定得十分清楚,首長特別費不是薪資的一種,更不等於實質補貼,公款不能入私帳,更不能不報銷或跨年度核銷,而且,未用完的部分必須歸公,遑論拿去財產申報和報稅。龍應台無知,不代表馬英九沒有知;龍應台犯法,不等於馬英九沒有犯法。就連她自作聰明列舉在文化局長任內所謂公私分明、一絲不苟的例證,最多與馬英九在東窗事發後發動捐款攻勢一樣,除了凸顯了何謂「欲蓋彌彰」、「此地! B5L銀三百兩」,此外沒有別的。

最有趣的是,龍應台在文中一再強調,過去的「龍局長」從不容許文化為政治服務,而文化局更不是市長的化妝師。因此,她從不配合馬英九演出。因為,誰在乎馬英九、誰又在乎2008?但另一方面,她卻自打耳光得厲害,除了左一聲馬英九有道德潔癖、右一聲他是整個社會太珍貴的資源,還毫不保留地自承:「如果為了一個荒謬的特支費而使台灣人民對於自己的未來突然少掉一個選擇的可能,令我不安!」全世界都� BE道龍應台在幹什麼?只有她不自知;而龍應台又算什麼?誰又在乎龍應台?

●台灣社 / 【楊佳嫻專欄】

「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就會有影來告別,說出那些話——」

魯迅寫的這一行字,由於熟讀,記得非常清楚。然而,說出什麼呢?

有些人總是記得做過的夢,有些作家甚至終生記錄自己的夢境,臨終前還可以從厚厚的夢冊中選出篇章,作為神秘生平的根據,精神的註腳。我卻很少記住作過的夢,也從沒有記事或寫日記的習慣。我願意讓情感與時間去協商,讓每一個記憶的時刻因為微妙的作用而只記得這些,或只記得那些,或以不同的方式想起同一個人。有時候我也反躬自省,何以那時候你如此可愛,如今看來又如此可恨,或者相反。你在我的歷史中已經截! A4謅F蹤跡,我亦無從得知你當時或現下的內心活動。圓缺都是我,捨棄與拾回都是我。

我不願意承認你早已成為靜物,隨著情緒的光源而改變形貌。我不願承認,其實我只是一名畫者,固執地,在只有自己能分辨的無數幽微點上,描畫著你的石膏像,以為你這次是脈脈在眼底,那次是?怒在眉上。每次畫完,鎖門反身離開,那美術教室中就是一系列自我的草圖,穿戴著你的形貌,與整室空寂相對。

這是追憶的情書。即使你能讀到,也將是一笑,因為我寫的是我通過你的投影,不是你。追憶者的窘境就是如此。追憶的情書是遲到的申訴者,因為,我們總在愛剛剛開始的時候追憶尚未開始的時候,在進行當中追憶初動心的細節,然後,決意了斷,才追憶著整個愛的工程,發現眾多罅縫,壁癌,想像未來的斷井頹垣,美眷凋謝,流年乾枯。

你見過白茶花嗎?晚冬初春,鬱綠葉中間,奪人心目地張開雪的重辦,微透明,像歡愛後的沐浴,從光走出來的女人。可是這樣的頂峰是剎那,人們很難看見開得正好的白茶,而總看見邊緣開始腐黯收捲的初老面顏。不消幾日,花朵將徹底,且完整地萎黃,就在原來的位置上。讓我們再覆誦一次熟悉的王菲歌詞:「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憑弔心愛事物,言笑晏晏,都成黃花。那就是追憶的本質。

不是為了挽回失卻之物,不是為了喚醒逝者。文字當然是憑藉,於是有人臆測,有人指證;有人更評判曲直,說,昔人猶在,不應當寫。惟我總是相信,你是在對我們的理解下來看待我的寫作;你讀到的時候也許比所有讀者都晚,可是就像白居易千年前坐讀元稹詩,「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橫亙於我們之間的沉默,是為了聽到更多。憑文字為潮信,即使是誤讀,也知道何以誤讀。

有一天你將來到我面前嗎?雖然這是此生奢望。我將對你說些什麼呢?你知道魯迅是愛說反話的人。反話難道不是對自身邊緣位置的警醒,一種在命運面前的武裝?

「我願意只是虛空,決不占你的心地。」

【作者】
楊佳嫻,高雄人,一九七八年生。台大中文碩士。台大中文博士生。研究興趣為台灣戰後小說、四十年代日占時期上海文學。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編有《台灣成長小說選》。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