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盛宴
專輯介紹:
來自亞特蘭大,外型亮麗性感的莫妮卡(Monica),今年才22歲,卻已在樂壇留下多項紀錄。1995年她的首張專輯炮製出2首冠軍單曲,使她成為有史以來連續有兩首單曲登上公告牌R&B榜榜首的最年輕的歌手。她總是能以渾厚而鏗鏘有力的嗓音將歌曲演繹得淋漓盡致,再加上得體運用,使她跳脫出R&B女藝人的既有模式,展現出極具個人色彩的鮮明風格。她至今最令歌迷津津樂道的就是和白蘭蒂一起合唱的“非我莫屬”《The Boy Is Mine》,蟬聯流行榜十三周冠軍,並贏得了首座葛萊美獎。
專輯曲目:
01.Monica - Everytime Tha Beat Drop Feat. Dem Franchize Boyz
02.Monica - A Dozen Roses (you Remind Me)
03.Monica - Sideline Ho
04.Monica - Why Her
05.Monica - Hell Now (leave Home) Feat. Twista
06.Monica - Doin Me Right
07.Monica - Raw Feat. Swizz Beatz
08.Monica - My Everything
09.Monica - Gotta Move On
10.Monica - Getaway
專輯試聽: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470989&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39
http://211.176.63.195:8081/1/HIGH_MP3/703/703067.mp3
http://211.176.63.195:8081/1/HIGH_MP3/703/703068.mp3
2 Comments:
《金恒煒專欄》連三點馬一點王一點
馬英九因為「特別費」遭到起訴而中箭落馬,不只是總統路受挫,逼在眼前的是,黨內鬥爭的蕭牆之禍。馬英九「危機處理」的第一步,是辭黨主席的同時,馬上宣佈選總統,不可以說不是妙著:一方面是先喊先贏,用連戰批判的用語,正是要「窄化」立法院長王金平的出線;另一方面也是藉此強化深藍支持者的信心,以免軍心動搖;三方面是媒體效果,藍調媒體全力替馬做民調,果然,《聯合報》可以做出「六六大順」的六十六%的高支持度,操作不能說不成功。
然而,權力鬥爭不能只靠單方面的修改排黑條款、群起「慰留」,或者憑所謂「雙吳體制」來解決;馬的黨主席寶座一鬆動,氣氛為之丕變,所謂四巨頭會議應運而出,可見馬勢力的陵夷。
「四巨頭」是以榮譽主席連為首,再加上王金平、馬英九與代理主席吳伯雄;馬英九從「乾坤獨斷」寥落成巨頭之一,若把連戰高高拱起,馬英九只能與王金平平起平坐,不分軒輊了。最有趣的是,早已醃成鹹魚的吳伯雄,竟然一飛沖天,過去連選省主席都不可得,今天平白的「黨揆」送上門;可憐的馬英九,拚搏到不行的黨主席位置,像煮熟的鴨子飛了。
所以「四巨頭」的「六點共識」,是馬英九失去黨主席之後被迫訂的城下之盟。過去被馬排擠到邊緣去的過氣老人連戰又回到中心,先發新聞稿指責馬宣佈參選是「窄化協調空間」,指責黨中央「沒有嚴守中立」,一吐被打壓的怒氣;難怪有人說「連爺,您回來了!」確實,細按所謂「六點共識」,連爺爺佔了三點,絕對是「六點」的脊柱,而王與馬也各取得一點。所以這個「共識」,不是坊間所說的「沒有共識的共識」,而是「連三點、王一點、馬一點」的各取所需。
「六共識」中的第一點,強調「國家不能沒有國民黨」,雖然備受輿論的譏諷,卻是「黨國」真髓的「再現」。連戰在二○○四年大選的口號是「黨國再造」,敗選後此調已沒人再彈了,馬消連長,連戰儼然回到「美好舊時光」,忙不迭再端出冷飯,強迫四人景從,反正「虛文」,讓老人家高興,惠而不費。「共識」第五點「黨務系統嚴守中立」,重複連戰新聞稿的聲明,自是支持王金平批判馬英九/吳伯雄,從而顯示連戰之護王貶馬。第六點更是明目張膽,「連戰請雙方在過年期間好好思考,在過年之後,再進行更實質的協調工作」。連戰既高居「協調者」,馬英九自然矮化成「被協調者」,馬英九落到與王金平同列,而連戰挺王多挺馬少,馬英九權力頓失。
馬的最後籌碼與後盾,在藍的生態與藍調媒體的屬性,甫下台的黨主席依然是黨內聲望最高者。繼連之後,馬佔到第二位出招:國民黨「推出一組最有勝選希望的組合」,下一句更有點睛之妙,「同時也將要求幕僚不對外放話」云云。馬最怕的是王金平「分裂」出去,用「共識」套住王。「但書」則是回應連爺爺之批判秘書長吳敦義是「麻煩製造者」。
王金平是務實派,知道黨機器的重要。好不容易馬英九下台了,「雙吳體制」擺明是「護馬體制」,只有提早改選,才能扳回一城。「共識」的第三點當然輪到王金平了,他的條件是:「黨的領導人要及早產生」,甚至指明「昨天下午就『該』由代理主席吳伯雄立即視事」,當然明白表示「慰留」作廢,而且「年後提出黨主席改選時程表」。依黨章原本「三個月」改選,王主張「一個月內」,現在吳伯雄同意在「四月中旬」,可見雙方已「各退一步」,王金平的「王第三點」功不唐捐。
馬英九下台的黨內風暴,才剛剛揭開序幕,連馬王吳的四巨頭戲碼也才剛剛搬演,欲知後事,且看下回分解。
(作者為當代雜誌總編輯)
‧聯合新聞網 2007/02/09
近年來,歐美各國報業不景氣,紛紛朝網路轉型:紐約時報發展在電腦與行動裝置上閱讀報紙的「時報閱讀器」;比利時、瑞典的報紙也走向無紙化。閱報時用手指翻閱紙張的感覺,是否遲早會離你遠去?
發展電子報 紐約時報恐停印
紐約時報發行人沙茲伯格接受以色列「國土」報訪問時說,紐約時報正處轉型期,轉型之旅的終點就是停止印刷紙張型式的紐約時報。
沙茲伯格回答國土報記者問題時表示,「我真的不知道(印刷版的)紐約時報會不會在五年內停掉,但你知道嗎?我根本不在乎(這件事)」。
紐約時報正全力朝網路媒體的方向發展,去年九月甚至設置一個新職位:「駐報未來學家」,一年一聘,專職提供該報有關電子化發展的建議。第一位「未來學家」是曾任華盛頓郵報公司新媒體事業部副總裁,MSNBC專欄作家麥可‧羅傑斯。
紐約時報也被近年報業不景氣浪潮影響,發行量下跌,連續四年獲利下降,去年第四季財報顯示,旗下波士頓環球報虧損嚴重,紐約時報公司虧損六億四千八百萬美元。波士頓環球報遲早會被賣掉的傳言在市場甚囂塵上。
沙茲伯格透露,印刷版紐約時報的讀者平均年齡是四十二歲,「十年未變」,但網路版紐約時報卻吸引比較年輕的讀者,平均年齡是卅七歲。他說,目前印刷版紐約時報有一百一十萬訂戶,但每天有一百五十萬人閱讀網路版紐約時報。他說,朝網路發展的道路或有障礙,但他不認為終點會是黑洞。
紐約時報去年推出可以在電腦與行動裝置上閱讀報紙的「時報閱讀器」,讀者可以利用專屬軟體更便利的閱讀紐約時報新聞。沙茲伯格說,他相信閱讀印刷版報紙的經驗能轉移到「時報閱讀器」上。
談到部落格對紐約時報的衝擊時,沙茲伯格表示,紐約時報是新聞的龍頭,讀者上網讀紐約時報的目的,不是要看一般部落格式的文章,而是因為他們相信紐約時報的新聞。
但沙茲伯格說,十年前報紙是都市生活的焦點,沒有報紙就沒有辦法獲取資訊,但這種日子已經過去了;現在有無數的討論區與網站提供各種資訊,紐約時報不能忽視這股潮流,「必須成為這個社群的一份子」,整合部落客與網路作者的資源,與網路世界對話。
分類廣告是印刷版報紙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收入卻逐漸減少,沙茲柏格說,印刷版報紙損失的分類廣告收入,可以在網路分類廣告上彌補回來。他回答有關印刷版報紙與網路版報紙的成本時說,最近一次紐約時報投資於印刷工程就花了近五億美元,相較之下,網路媒體的成本微乎其微。
分析》油墨與紙張 難保紐時金字招牌
在美國報業不景氣的主因是,華爾街大多看衰報紙的發行量與讀者數,不景氣可以用哀鴻遍野形容。芝加哥論壇公司要賣掉洛杉磯時報,沸沸揚揚好幾個月,到現在都還沒成交。最近沙茲柏格家族控制紐約時報經營權的持股安排也被華爾街質疑。
報紙在上個世紀沒有因為電視興起而沒落,是因為新聞還是要依靠專業工作者產製;網路興起後,「新聞」已經變成全民事業。主流媒體每天都會轉載或跟進無數部落格的新聞與意見,美國總統參選人幕僚每天都得注意影片網站YouTube。那些從前被報紙視為一輩子只能跟在後面的影子媒體,早就成為各領域中的意見領袖。
紐約時報雖然是一塊金字招牌,但讀者平均年齡連續十年沒有變化,代表影響力沒有辦法向下發展。沙茲柏格很早就將重心放在網路事業,在人事上,他提拔網路事業主管擔任紐約時報公司副總裁,買下經營成績斐然的about.com,紐約時報網站是原生性新聞最多、與讀者互動性最強的新聞網站;主要路線記者不僅寫新聞,還要寫部落格、主管定期在紐時回答讀者問題。
沙茲柏格不是預言家,他也不是網路媒體的先驅,但當他說他要一手結束這個已經存在一百五十多年的報「紙」時,代表他已經看到油墨與紙張已經不能維繫領導品牌的地位,也代表那種每天手指與紙張摩擦的觸感消失的日子就快到了。五年也許太快,但當有一天紐約時報宣布不再印報紙時,未來的讀者不會有什麼反應吧。
你每天早上把一落大開版的報紙拿在手裡,那種手指觸摸著紙張、一頁翻過一頁的熟悉感覺,是否遲早會離你遠去?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林少予/綜合紐約七日電】
歐美報業不景氣 朝無紙化大躍進
美國各大報紙都朝電子化大步邁進,不斷加強網站功能。紐約時報的影音與互動內容日益豐富,其他報紙如今日美國報、波士頓環球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都推出用PDF檔或特殊軟體閱讀的電子版本。
各國報紙網路化與無紙化的快速發展,顯示報業競爭激烈、發行量下滑與印刷成本上升已成為全球現象。
去年四月開始,比利時時報嘗試利用攜帶型電子報閱讀器出刊,電子版報紙的訂戶一把閱讀器連上網路,報紙內容就會持續自動更新。讀者可在電子報上撰寫評語、在閱讀器螢幕上留眉批。報社還計畫按不同時段透過閱讀器刊登廣告:早晨賣咖啡、麥片,晚上賣啤酒與零食。
閱讀器的售價高達四百歐元(約台幣一萬七千元),但試辦初期的兩百位訂戶完全不必付「報費」。時報的主管表示,閱讀器大量生產以後,售價一定會下降。他們認為,電子閱讀器能省下鉅額印刷成本。倫敦泰晤士報與美國華爾街日報每年要消耗廿萬公噸的新聞用紙,投資可觀。
創辦於一六四五年的瑞典「國內郵報」是世上最古老的報紙,連這家報紙都在去年底結束了傳統印刷版的發行,並在今年元旦轉型成只有電子版的網路報紙。這個以刊登破產公告與拍賣消息著稱、印刷版發行量僅一千五百份的瑞典官方報紙變成純粹的電子報,也象徵「報紙無紙化」的時代越來越近。
【聯合報/編譯王先棠╱報導】
日本報業仍一枝獨秀 每2.5人訂1份報
在網路盛行的今日,全球報業都處於蕭條狀態,唯有日本還是一枝獨秀,維持著每兩點五人就訂一份報紙的高閱報率。不過日本報界也很擔心,由於「團塊世代」(嬰兒潮世代)退休潮將於二○○七年開始湧現,未來日本報業也很可能遭遇經營危機。
讀賣新聞發行量一千萬份、朝日新聞八百萬份、每日新聞四百萬份,日本經濟新聞、產經都是兩百萬份的發行量,這些數字真令人佩服日本人「閱報」精神過人,才能讓這些報社維持世界頂尖高發行量。
據調查,日本人的閱報率目前還維持在八成以上。每天清晨,上班族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大多是閱讀報紙。雖然日本年輕一代同樣逐漸遠離「印刷」媒體,但是在上班的電車裡幾乎還是人手一報,與十年前沒有什麼兩樣。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八日電】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