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07, 2007

客家歌詞精選

●天問

「寒夜」片頭曲

詞:古秀如、陳永淘
曲/演唱:陳永淘
編曲:范宗沛

 ▲同麼人借來介命

(這是向誰借來的命?)



落秤比風還輕

(放在秤子上竟然比風還輕)

 問神明神明無聲

(問神明神明什麼都不說)

 同麼人借來介命

(這是向誰借來的命?)

 風雨苦寒無時恬

(風雨苦寒的日子從來沒有一刻平靜)

 半夜醒來 著驚

(半夜醒來 想到這種命運 心驚不已)

 不管天地情無情

(不管天地對我有情還是無情)

 莫愁血汗潑哪位

(不擔心自己的血汗潑向何方)

 行絕路向天比膽

(既然走上絕路 就是得跟老天比膽量)

 尋 自由所在

(找一個自由的天地)

 想 燒暖人情

(追尋有溫暖的人情)

 等大落大晴

(等待大雨滂沱後的晴空)

濛煙散盡

(迷霧散盡的日子)

1 Comments:

At 1:44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母語的悲情!
■ 鄭正煜


母語是文化的基座,母語消失,文化一定會消失。有一個原住民醫療師出身的朋友就表示,許多原住民流傳數百年的樹葉、樹根、樹皮、花、果的草藥,失去原住民語的發音後,原住民的傳統醫療系統,只有不斷萎縮,最後歸於死滅!

自從日本「皇民化運動」大力摧殘台灣母語,使台灣當時學會日語的人口高達七十二%。蔣王朝治台後,台灣母語更是狂洩式的萎縮,甚至連台灣人也瞧不起自己的母語。作者在一個討論台灣教育的研討會上做力倡台灣母語的發言,結果一位彰化人、留德博士,當過教育研究所所長的教授表示:「語言是溝通的工具,現在用國語(指華語)溝通良好,實在不需要再增加學童的負擔。」像歐洲那種多元化語言的國家,真不知道這位留德博士在德國是怎麼留的!

兩年前,作者以高雄市教育局「台灣母語日」訪視委員的身份訪問一所全校一百多位教師的國小,其中客籍教師共有十一位,我請教幾位年輕客籍教師,下課或沒課的時候,如果只有兩位同屬客籍的教師互相交談都是用什麼語言?他(她)們說:還是用「國語」,因為不習慣用客語。我提起這樣客語和客家文化的前途在哪裡?

後來有一位校長告訴我,有一天全校的教師會報,有一位客籍的女組長上台說:我今天要全部以我的母語客家話報告,各位如果聽不懂,我旁邊請了某某老師做翻譯。講述這一幕,校長說:感覺很新穎,也很溫馨!我的心中則是一片暖流流過,有一股衝動想去跟這位老師講:謝謝!謝謝妳的勇敢和努力!

但是推動台灣母語也有逆流。一個實例是,台北縣一位國小老師告訴我:他在學校上母語課,下課時間與學生以台灣母語交談,深藍的校長糾正他:下課不要用方言和學生講話。台灣北社有一位社員的小孩,兩年前告訴我,從台中轉到台北市的國小後,從來都沒有上過台灣母語課。這是違反「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且馬英九當市長時,在回應學生國文程度低落時還提過把台灣母語的一節課改上「國語」。以馬英九這種對待台灣母語的心態,最近他說:「誰敢說我不是台灣人。」筆者要說:漠視台灣母語就不是台灣人!(作者為台灣南社社長)


--------------------------------------------------------------------------------

新台灣之子與母語

■ 蘇芊玲


四月初,有六位瑞典哥特堡女子公民高中的老師,應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之邀,分別於台北、高雄兩地舉行研討會和工作坊,深入分享瑞典經驗。

瑞典移民來自數十個國家,佔有約二十%的人口,其中不乏難民和尋求政治庇護者,她/他們大多已有子女。瑞典除了提供各式各樣的瑞典文課程給移民之外,更鼓勵移民在家中儘量使用母語,還在學校課程中提供移民子女學習母語的機會。如果使用某種語言的學生人數較多,就在學校中開設該課程,譬如瑞典幾乎每一個小學都有芬蘭語課程,如果某種語言使用的人較少,就合併幾個學校共同開課。目前這個課程尚未符合所有需求,其成效當然也多少受到教育經費起伏的影響,但這是個既定的教育政策,也一直被努力地實踐著。

瑞典人認為,壓制某一種語言或文化根本違背多元社會的理念,而如果小孩從小不被允許學習或使用母語,不僅造成其文化傳承上的斷裂,也深深影響親職關係,尤其是母親與子女的關係,因為母親仍是目前照顧教導小孩較多的人,有些時候,更會使得小孩瞧不起自己的母親。她們引述加拿大的研究,結果顯示從小雙語的小孩在各項表現都優於單語的孩子。而所謂的雙語,是除了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也就是自己日常生活環境中會使用到的語言。英文對她/他們而言則是外語。

在移民日益增多的台灣,這樣對語言、對教育、對移民的看法和作法,確實值得我們參考。 (作者為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