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月 26, 2007

辛在台 / 呼喚台語大創作時代

潘景新先生、潘靜竹小姐經營府城舊冊店,為台南市重要文化景觀。兩店主支持開編台灣文學選,有心為台語文學建造長城。上月,《2006台語文學選》出版,「為台語文學繳交一張歷史的成績單」。

年度文學選之構想,可以呈現台語文學一年一度的樣態,這對作家、批評者或文學關心者皆為一樁盛事。相較而言,年度文學選乃一橫剖面,與跨越年度之文選不同,故其內容雖不乏年度佳作,然其更大意義仍在於該年度之文學狀況,及入選個別作家之寫作進展與路線調整。有時,或可視為作家與時代的對話。

年度台語文學選起步稍晚,年度華語文學選則有三、四十年累積。某華語年度短篇小說選,一九六○年代以來延續不輟,極為可觀。年度文學選,一年一度,一涓一滴,費力大而成果小,要見其功,必須經年累月,大隊接力。因此,《2006台語文學選》出版,頗有集結台語文學隊伍之效。台語文學作家獲此文壇,切磋琢磨,久而久之,便自然形成台語文學新傳統,而未來之經典作品,往往由此脫穎。

台語文學之蓬勃,有賴豐富創作主題,增添其現代性。王貞文〈門前有大門的病院〉,將台語文學涉入精神醫學病例,係年輕台語作家新題材之嘗試。而宋澤萊詩作〈感嘆〉:「啥人講人愛吞忍一口氣/ 咱應該釋放咱e感嘆/值萬花開謝e時/值日頭昇落e時」,宛如鼓舞台語作家奔放創作。另如陳正雄詩作〈權力的真相〉,批判當權者敗行,冷卻群眾之改革熱情,「熱情/猶是適合佇街頭運動/(行入室內就冷去矣)」,「權力/原來是腐敗的連體嬰/(啥人有能力去分割)」,去年年中之政治波動,受到詩的揭露批判。

台語文字化仍在發展中,也可見諸《2006台語文學選》,漢字系統與拼音系統相陳並列。何種台語文字,最能捕捉台語精神,最能發揮台語文學,對大眾最為簡單易曉,此一爭論,與其政治解決,不如文學解決,透過作家創作,確定台語文字。是以,吾輩甚為期待台語大創作時代早日降臨,此亦應為陳金順、施俊州兩編者之苦心所在。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