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28, 2007

鄭慧敏 / 新詩教學析論

摘要:

新詩教學不僅是國文教學的趨勢,更是國文考試的命題焦點。面對似懂非懂的新詩,要如何教、如何學?面對愈來愈多樣的新詩考題,要如何答、如何寫?

培養對新詩的閱讀能力是根本而必要的;切勿捨本逐末地練習各式考題,否則新詩教學的意義跟樂趣將蕩然無存!閱讀與創作教學相輔相成,多方閱讀可增進創作能力;創作的提昇又可反過來讓閱讀詩的時候有更多索解的角度與思考。

詩壇眾聲喧嘩,各家詩人都是精華,各有各的丰采。不論讀詩、教詩或寫詩,沒有絕對的好詩或壞詩,動人的就是好詩。


壹、前言─新詩教學之意義及目標
從胡適寫下第一首白話詩至今,所謂的「新詩」早已是眾聲喧嘩,百家爭鳴。也許在文學的版圖中,較之小說、散文,詩總是小眾;詩集更是書店裡冷門的族群。但不可諱言地,不論多寡,讀詩的人是一直存在的。

「詩言志」,從文學發展的歷程來說,詩其實是最原始、最貼近生命本質的語言。當然其後由於藝術追求的方向不同,詩美學的訴求漸漸趨向「凝鍊」、「情韻」等等不著邊際、既抽象又自我的表現,於是在閱讀上,詩就顯得隔之又隔。對一般人而言,更是非有慧根,無以解詩。

詩真的難懂?也許吧。讀詩是非常自我的一種活動;這其中常常因個人經歷,而產生各自的「再創造」。

一首好詩,本來就應當存在相當的歧義性;一首耐人尋味的詩,更是禁得起一再的玩味、討論、思考,而非一眼就看盡了。尤其經歷所謂「解構」、「後現代」等等顛覆既定詩法的「遊戲」之後,「文本」、「讀者」的概念形成,讀詩的樂趣更多、解詩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就文字而言,詩是未完成的「文本」;而這未完成的部分,就有待「讀者」補白。因此,詩人創作出來的「文本」,必須加上「讀者」,這「作品」才告完成。因此,每一個「文本」都會因為每個讀者的歷練不同、經驗不同,解讀詩作的深淺不同,最後,所「完成」(被解讀)的「作品」亦當不同。

因此,詩,該怎麼解讀?照理說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當然,讀詩更不宜用「章句訓詁」的方式來研究,否則若將一首詩拆解成「注釋」、「語譯」,將索然無味矣。

有人曾取笑過,若要害死一個詩人,把他的詩編入教科書即可。這是笑話,但背後確實也隱藏不少令人深思的問題。這些問題,歸究到底就是:新詩,到底要怎麼教?怎麼教,學生才讀得懂?怎麼教,學生才能體會?怎麼教,才不會把一首詩教死了、教壞了?或者更實際一些,到底要怎麼教,他們才能去應付國文考題中愈來愈多的新詩題型?

詩究竟有無脈絡可言?若詩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用來作為考題似乎有刁難學生之嫌。每一首詩都是詩人自我情致的發揮,學生要如何從短短數語捕捉作者的微言大義,進而察知作者寫詩的「機制」而能「選出」一個「正確」答案,似乎是看個人的功力與造化了。

前言提及,詩本具有歧義性;甚至,「作者之心不然,讀者之心不必不然」,作為一個讀詩者,自有其義務與權利,將文字與文字之間的留白補上。是以,在考題中,實則只能選出「最適當」的答案,沒有所謂「最正確」的答案。而要能夠選得出這些答案,也並非燒香拜佛擲骰子。所謂的「功力」,所謂的「造化」,事實上是指長時間在詩的語言中浸染,自然感受到所謂的節奏、韻味──而這部分確然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就國文一科來說,新詩教學是極必要而且極重要的。姑不論大小考試正熱門的各式題組,詩,對人心的啟發與對生命的觸動,在情意教學上應該是相當重要的。

當國文課本中的文言文、古詩,只能讓我們遙想詩人當年,這些新詩卻是用我們當時代的語言,表現著我們此時此地的情感。我們在經歷一個共同的時代,而有人用詩歌,紀錄了這個時代的聲音,……任何人都應停下腳步,靜靜聆賞這些文字──不管懂或不懂。

吾人以為,新詩教學可大分為「閱讀」及「創作」兩大部分;「閱讀」重於理解,「創作」大憑天分。在閱讀的過程中,可滋養學生對新詩語言、意象的熟悉,讓他們了解「什麼是詩?」,而創作則可讓學生或在閱讀之後能夠進一步以同樣的書寫,表達自己的情志。就先後言,自然閱讀教學先於創作教學;就關係言,這兩者實是密不可分。

在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自會更深刻地體會到何為「鍛字鍊意」,因為唯有置身同樣的創作活動中,讀者方更能理解一首詩的好處。因此,有了創作的經驗,再去讀詩,其解詩、讀詩必然有獨到之處。而相對地,對詩的敏感度增強,閱讀的詩作愈多,對其創作則又大有助益。因此,在新詩教學活動中,真要引領學生進入新詩的殿堂,無論如何,一定要讓學生嘗試當一個「詩人」。

以下先談教學準備的資料搜集,再分就「閱讀」、「創作」兩大部分分論之。

貳、教學準備─相關資訊的搜集
一、現況:課文選詩
在更早的年代,選入國文課本的新詩,較偏重意識內涵的表現。如蓉子的〈只要我們有根〉,在時代氛圍之下,讀來確是令人振奮。再者,楊喚的童詩亦為大部分人讀詩的敲門磚,其童心童語,讓學生感受到詩的親切可愛。

當然,在臺灣新詩史上,這些都不能算是經典;因為課本的選錄有其標準,而且還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問題;所以在難易度上要斟酌、在情意陶冶上要考慮。但是教學的老師,則必須很清楚:詩,不僅僅是如此。

其後,國中課文還選入余光中的〈車過枋寮〉,試圖讓學生進窺新詩堂奧。而高中由於版本開放,新詩的選錄更是百家爭鳴。綜合而言,各家交集最多的為鄭愁予的〈錯誤〉。[1]

鄭愁予在現代詩史的地位無庸置疑,而〈錯誤〉的古典意識、浪子情懷,手法技巧運用熟練,情致動人,就詩論詩、就詩人論詩人,都允為經典。

另外一位各家小有交集的是余光中,計選入〈等你,在雨中〉(大同資訊第三冊)、〈成都行〉(正中第三冊)、〈白玉苦瓜〉(翰林第三冊)、〈尋李白〉(三民第四冊)。此外蘇紹連的散文詩,因為可以使學生辨析散文與新詩之異同,故選有〈七尺布〉(三民第一冊)、〈冷熱飲販賣機〉(大同資訊第五冊)。向陽〈立場〉,對政治社會上的「立場」有發人深省的意識,有大同資訊第一冊、南一第四冊同時選入;李魁賢的〈碑〉則是表達了二二八的情懷。

至於在新詩傳承上,比較早期的詩人,亦選入胡適〈夢與詩〉(大同資訊第一冊)、馮至〈十四行集之十六〉(龍騰第五冊),當然民初才子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亦頗受青睞,龍騰、翰林第一冊雙雙選入。

其他還有紀弦〈雕刻家〉(大同資訊第一冊)、覃子豪〈吹簫者〉(正中第一冊)、洛夫〈水墨微笑〉(正中第三冊)、吳晟〈土〉(南一第四冊)、亞弦〈坤伶〉、〈乞丐〉(翰林第四冊)、方思〈港〉(龍騰第五冊)、張錯〈茶的情詩〉、羅門〈麥當勞午餐時間〉(南一第六冊)等。

值得一提的是席慕容〈一棵會開花的樹〉(選入東大高職版國文第四冊),以情韻見長,對風花雪月的少男少女情懷來說,應是比較有共鳴的。這位新詩界的「瓊瑤」,可說是詩人的異數。基本上,她「是以下列四種姿態登上詩史/文學史的:暢銷詩人、女性詩人、蒙古詩人、非詩社成員的(非)詩人」。[2]而席之所以成為暢銷詩人,無非是她詩中簡潔明淨的意象易於被讀者體會,又能打動人心。就藝術價值來評論,或許不是最高;但就文學作用而言,席詩卻是文學融入生活的典範。暢銷並不等於通俗;編者能將其選入國文課本,其實是別有眼光的。

大體來說,由於版本開放,各家對於新詩的挑選自然也是眾聲喧嘩。但是新詩的範圍真的太大,詩人也太多,有幸(或不幸?)選入中國課本作為教材者,畢竟還是少數。對高中生而言,無論是生活經驗、理解能力,都應該是可以好好讀詩的年紀了。因此在教學時,建議不要囿於課文,教學者甚至可分享自己喜歡或是印象深刻的詩作,再與學生一起討論。

在一場針對大學多元入學的座談中,與會的教授們不斷提及「經典的作品都應該要讀。所以老師們平常要補充的,是經典的作家、作品,而不是把幾家的版本都收集起來給學生讀。如果你的版本裡忽略了某些經典作品,就應該要補充那個部分,甚至要有系統地補充,從文學史、文化史的角度,補充他們應該知道的常識。」[3]

就這點來談,古典文學對於國文老師幾乎都是駕輕就熟,但是「現在大部分的學校仍然不太重視現代文學;而一綱多本這個「綱」有一個精神:古典雖然仍然重要,對於現當代文學的重視程度,在課程標準裡已經比過去提高很多。」[4]

在考試趨勢上,命題者注重的是理解、活用在生活中。古典文學雖然仍是經典,但比重已漸漸降低;取而代之的,將是現代文學─小說、散文和新詩。因此教師在教學上,很顯然地,要能夠將現當代文學─或者在此將範圍縮小至新詩─提鍊出一套類似古文經典那樣的範本,在選本的作家作品之外,旁及當代其他各家作品、乃至各種詩法。這不單單為了考試,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更完整的文學概念。

二、資源:書架、網路及其他
所謂的詩選、詩集,各家紛呈。例如九歌有張默、蕭蕭合編的《新詩三百首》(上)(下)、《新詩二十家》,天下亦有亞弦所編《天下詩選》(I)(II),洪範也有楊牧、鄭樹森編的《現代中國詩選》(I)(II)。此外,每年都會有《年度詩選》(出版社不定)。因此,無論書店或是圖書館,其實很容易就找到許多新詩選集。而其他形式的合集或是個人精選甚至相關討論,亦琳琅滿目。

可以當作入門書籍,而又比較完整、也比較簡要的可以參考張漢良、蕭蕭編著的《現代詩導讀》(故鄉出版社,民68)。此外,像蕭蕭、白靈、羅青他們本身是詩人,也有一些關於詩史、詩評的著作。如果想要更深入,林燿德的《一九四九以後》(爾雅,民75)則是一本必備讀詩之書。

此外網路上的資源亦無遠弗屆。以下推薦幾個網站:

1.詩路:http://www4.cca.gov.tw/poem/,算是相當完長的一個現代詩網站。關於詩人,詩作,還有相關評論都極為豐富。其編排方式以年代為主,只要移動滑鼠,便可看到詩人如繁星羅列其中。「把舊的閱讀習慣留在遠古/把妳的雙眼聯繫上/詩路/我們將以光般的飛速/把整個宇宙精鍊過的文字祕密送/進你的cpu」[5],網站中分:典藏區、新作塗鴉、詩刊精選,新舊並陳,詩作詩評皆極為豐富。

2.二十一世紀現代詩的島嶼: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urism/pptai.htm,蘇紹連的個人網站。蘇氏在網路上化身「米羅‧卡索」,在此個人網站中更是極致地發揮其flash的功力,將所謂的新詩,注入更多的元素。其網頁設計除了平面文字,亦將詩推展到網路文學的表現。詩,不再只是文字,甚至文字砌成的圖像,可以透過影象,透過更多的方式,來「完成」一首詩。

3.臺灣詩學季刊:http://home.kimo.com.tw/tw_poem/,則是將新詩雜誌掛在網路上,方便搜尋各期目錄。例如第八期「新詩教學經驗談」,便羅列了諸位詩人或新詩教學者的私家祕藏,極具參考價值。

4.白靈文學船:http://www.cc.ntut.edu.tw/~thchuang/,詩人白靈的個人網站,有個人詩觀、詩作等。比較特別的是有所謂「詩的聲光」,可直接下載詩的各種聲光表演如相聲、戲劇、幻燈片等。

此外,個人網站:http://home.kimo.com.tw/art-ki/poem.htm,以張健的〈宛然在迴廊〉為主調,選錄蔣勳、夏宇、席慕容等人的詩作,配上動聽的音樂,也頗可讓人引發對詩意的感喟。畢竟,詩是文字寫成,而影象、聲音,當是既方便而傳神的媒介。

關於這部分的資料收集,可參考劉渼老師〈國文教學與網路—網站介紹篇〉,對一些重要相關網站有概略說明。特別要提出來的是,這些詩的網站中,絕大多數都可以聯結到其他更多的網站,所以只要能夠善用電腦網路,在這裡找到的資源絕不下於一二十本書。

另外「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文學藝術資訊網」:http://www.ncl.edu.tw/f6.htm也非常重要。這個系統並非針對新詩,乃就五十年來台灣地區當代作家近二千位所集,包含基本資料、生平傳記、手稿、照片、著作年表、作品書目、評論文獻、翻譯文獻、得獎紀錄、名句、影像等,稱得上相當詳盡。在尋找詩人詩評時,也會是很好的一個搜索點。

參、閱讀指導─詩人和他們的詩
一、 概論:眾聲喧嘩的新詩園圃
(一)從《嘗試集》的嘗試到象徵派的朦朧
現代詩壇百家爭鳴,一方面由於詩的實驗性本來就很強,另一方面由於詩人的表現方式可以很自由又很自我,呈現出來的詩風、詩型,更是個個不同。

在胡適的《嘗試集》裡,一步一步要擺脫古典詩的束縛,於是在白話文字的搖搖晃晃中,我們還是可以讀到些許稚嫩的、古拙的詩句,甚至此時新詩「不經意」的押韻,應該也是「不由自主」地受了古典詩束縛。

由是,嘗試時期的詩,泰半皆為「格律詩」─有一定的型式、同時也押韻。

但也許詩真是靈感乍現便有巧思,例如胡適的《夢與詩》,雖然也是典型的「格律詩」,但基本上仍掌握了詩的要素,尤其最後一段:「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別有情韻,且耐人尋味。

嘗試時期的詩不能以現在對詩的要求來評判,因為它畢竟站在現代詩史的起點。其後,新月派的徐志摩,則以他的天才堂堂將新詩帶入另一個更繽紛的世界,〈再別康橋〉、〈偶然〉甚至被編成民歌傳唱不已。

徐志摩開始建立一種詩人的典型,熱情、充滿活力,他的詩也一樣浪漫多情。站在「嘗試」的基礎上,徐志摩毋寧又將新詩帶進更新的境地。但是,使中國的新詩徹底改變「體質」的,則是象徵派的戴望舒、李金髮二人。

李金髮人稱「詩怪」,本身留學法國,專攻雕塑。除了是第一位引進西洋技巧的美術工作者,也是將法國詩人波特萊爾的象徵詩風帶進詩壇的第一人。經此一過渡,便促成了中國詩的現代化。[6]其後,戴望舒的創作與活動,確立象徵手法,對現代詩影響更大。他的成名作〈雨巷〉中那「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幽幽怨怨地撐著油紙傘的身影,悠長又寂寥地在雨巷晃蕩。形象具體,情韻幽長。

(二)一九四九以後─當代詩壇點將
嘗試之後,中間還經歷一段日據時代的新詩發展。張我軍、楊守愚、楊華,都是其中代表詩人。其詩作並無突破性的發展,但是在反映社會現狀上則是忠實地烙下時代的痕跡。

一九四九以後,紀弦、覃子豪開始新詩更艱困的奮鬥歷程。

紀弦組織現代派,〈狼之獨步〉為其名作,不但展現詩人直率的熱情,亦隱含新詩創作的寂寞。覃子豪則有藍星詩社,早期作品〈獨語〉清新可喜。

其後「創世紀」開始了狂飆時期,張默、洛夫、亞弦標誌了更大膽的創新。洛夫、商禽、管管,都算這個超現實詩風的實踐者。「詩魔」洛夫允為其中最具爭議的詩人,但也最具代表性。〈愛的辯證〉、〈雨中過辛亥隧道〉等詩,意象皆詭奇富麗。

在這些「橫的移植」之外,也有所「縱的繼承」。此中以現代派的鄭愁予、藍星的余光中為代表;還有「不屬任何詩社卻屬於年輕人的席慕蓉」[7]。鄭愁予北地浪子的風采、中國式的俠骨柔情,風靡了五、六○年代。除了一般選本常選的〈錯誤〉,其他也同樣值得向學生介紹的如〈賦別〉、〈情婦〉、〈姐妹港〉等等,這些鄭愁予前期的作品,全部都收錄在《鄭愁予詩集》(洪範版)。

若說鄭愁予有詩詞的文言之美,席慕蓉則是另一番白話柔情。以東大選入的〈一棵開花的樹〉為例,深情與繁花相映照,最能貼近年輕學子情竇初開的悸動。[8]其他如〈渡口〉、〈蓮的心事〉、〈無怨的青春〉、〈青春〉(可參《無怨的青春》、《七里香》,大地出版社)等等,都是動人心弦的情詩。就詩的標準而言,也許並非最精鍊;就詩的感情而言,卻像是一段又一段可以寫在記事本上反覆回味的文字。



(二)一九四九以後─新世代詩人版圖
臺灣戰後出生的一代,受到新式教育與衝擊,在詩題材的拓展上進一步地開始審視自己立足的土地,鄉土與社會寫實的關懷成為這群戰後詩人的土要特色。這些詩人包括施善繼、吳晟、蘇紹連、李敏勇、渡也、向陽等人。[9]八○年代初興,一批更新的詩人崛起,包括夏宇、陳克華、羅任玲、林燿德、許悔之、邱緩、林群盛等人,「未經農業社會的苦難折磨,一腳踏入講究速度的工商時代,以電腦代替書籍,以聲光代替實物,在倫理瓦解的時代繼續解構多組價值系統。[10]

「科技是他們的新擅場,後現代主義是他們的新特技」[11],這些旋出詩壇風暴的才子才女詩人,為新詩解讀又下了戰帖。林燿德稱為「前衛旗鑑的海域」[12]的羅青,是這類後現代詩人中代表人物之一。〈一封關於訣別的訣別書〉將林覺民的絕筆信顛覆了,每一個讀過中學課文的人大概都會為他的後設處理而莞爾。所謂的「後現代風格」指的便是這樣一種「顛覆、後設」、以「遊戲」的方式,來達成解構、乃至嘲諷既定詩法的意圖。羅青標誌的「錄影詩學」簡而言之,正如其詩〈天淨沙〉「流水」一節最末四句所言:「在舊的淡水河道上/一條新的淡水河/以蒙太奇的手法/五顏六色的正宣告誕生」[13]。

另一位也屬於後現代的「積木頑童」[14]夏宇,不論藝術性或感性上都是很值得向新世代學子推薦的一位。其自費出版的詩集《備忘錄》為夏宇詩集的經典,其中如〈甜蜜的復仇〉短小精悍,又意味深長。

此外,詩人向陽也是頗值得介紹的一位。除了課文所選錄的〈立場〉,還有其他頗為代表性的詩作。向陽的詩以方言、鄉土關注為代表,《土地的歌》中許多令人喜愛的方言詩,「自幼年期的臺灣印象出發,直到壯年期的本土經驗,如列車般站站停靠,不啻是一部融合悲喜血淚的臺灣粺史」[15]。如〈阿爹的飯包〉、〈搬布袋戲的姊夫〉都是非常動人的方言詩。筆者曾在大安公園的「秋詩翩翩」活動中聆賞詩人朗誦〈搬布袋戲的姊夫〉,印象深刻。

再要介紹的大家詩人楊牧,也是一手寫詩一手寫散文的「兩『妻』類」。散文已選入中國課本,詩則無。楊牧的詩意象較為綿密,不易索解亦難於講述。不過其代表作〈延陵季子掛劍〉可嘗試對高年級學生講說。

其他詩人如陳克華、楊澤等,都是新銳重要的詩家。但在教學上,恐不易被學生了解,故從略。



二、 活動:不只是「紙」上談「詩」
(一)超文本vs.純文本
在詩人蘇紹連的「二十一世紀現代詩的島嶼」中,展示了所謂詩的純文本及超文本。透過詩人的巧妙安排、佈置,可以讓學生更迅速地接收到何謂「詩意」,更能夠藉由聲光效果之助理解一首詩。

在這個網站中,詩人還設計了一個創作新詩的機制。只要照著網路上的說明,填入一些動作、名詞,就可以「誕生」一首詩。

(二)讓詩在生活中流傳不已
詩人翁文嫻曾在台灣詩學季刊發表〈讓詩在生活之中流傳不已〉一文,介紹自己從事現代詩創作教學的經驗。[16]整理其教學方式,第一就是由學生自行分組報告。當然在此之前教師要先將詩人分期,先行講授,之後可再挑選代表性的幾位詩人由學生自由發揮。報告的方式有請詩人到課堂上,有用戲劇方式呈現,甚至要該組同學自行設計朗誦該位詩人的詩作等等。

其二是「詩展」。整個「詩展」是一個大活動,基本上的場地就是將一首一首詩「表現」出來。類似蘇紹連在網站上玩的遊戲,只是用一些裝置藝術的方式表達出詩境。再來則是「籤詩問情」,像善男信女到廟裡抽籤一樣,只是籤詩是現代詩人的創作。如抽到「但傷感是微微的了/像遠去的船/船邊的水紋」(敻虹〈水紋〉),對你的愛情有什麼樣的啟發?

詩展活動還包括戲劇演出、朗誦和作曲。學生玩得不亦樂乎之後,再將此中所有表演出來的創作、照片、紀錄、留言心得編成一本厚厚的詩刊。這樣的新詩教學當是十分深入且有意義的。

此外,特別推薦義大利電影《郵差》,在離我們並不太久遠的年代,名聞遐邇的智利詩人聶魯達因不被認同的政治理念流亡西西里島,結識了當地郵差。詩人教郵差寫詩,郵差帶詩人去親近島上迷人的一切。除了小提琴旋律和饒富異國風情的民謠以及人間至美的一份友誼,也對「如何寫詩」有所著墨及演繹。不過電影稍微沉重,可能要視學生的程度而決定是否用以進行教學。



肆、創作指導─學生與學生的詩
前言提及,新詩教學中閱讀和創作乃一體兩面,可相輔相成。因此,在閱讀賞析的教學告一段落之後,便應鼓勵學生寫詩。

當然在進行新詩教學時,幾個問題是必須先說明的。第一,關於詩與散文的不同。詩注重意象,意象與意象之間是跳躍的。同時詩是比較抽象,比較富有想象力的。因此在寫詩的時候,要多用譬喻、轉化、擬人等等,讓詩句靈活生動。同時要留心讓詩的語言精緻且精鍊,以免流於分行的散文。再者就是關於分行的問題。先讓學生比較詩中各種分行方式的作用何在:是加強語氣?抑或突出效果?總之,讓學生學習當一位「詩人」,看他要如何掌控這些詞句、掌控一首詩。

一、 初級:無佳篇但有佳句
當然不能要求學生一開始就寫得很像詩。除了蕭蕭《如何創作一首詩》提到種種寫詩的方式,最重要的當然是多讀詩。從中揣摩其意境,再自己練習試寫。

在教學上,可以先讓學生玩一個遊戲:

教師先印製一份講義,挑選幾首詩,再把詩中具有特色的詞句挖掉,讓學生來猜猜,應該填上什麼樣的詞語才會有詩意。基本上,這個活動只是讓學生去思考詩的語言為何、脈絡為何,不必強求正確答案。然而,卻可以在活動中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詩。

例1. 鄭愁予〈山外書〉

不必為我懸念

我在山裡……



來自海上的雲

說海的○○太深

來自海上的風

說海的○○太遼闊



我是來自海上的人

山是凝固的○○

不再相信海的消息

我底歸心

不再湧動

像這樣一首詩,第二節部分,海的○○「太深」、「太遼闊」究竟是什麼?學生可以有很多的思考空間。一開始任由學生亂猜,教師可一步一步導引。在逼出正確答案之前,教師要對學生的答案稍作解說指點。最後再告訴學生分別是「沉默」、「笑聲」。

可以提示學生的是,詩的語言講究驚喜。所以必然不是常見、常套用的那些詞語;一定是經過一翻轉化、變型,再推求前後的關係,自然容易想到答案。



例2. 焦桐〈燈塔〉

流離的風帆莫停靠

回憶的港灣

那善於眺望的燈塔

每逢夜晚

就點亮了○○

經過第一個練習,學生多半能掌握「反正合道」的重點,猜起來也就格外簡單。以本詩為例,他們就曉得「點亮的○○」必然是原來不能點亮的,又要跟整個詩意配合,很容易就會聯想到「鄉愁」。

類似這樣的講義準備起來很容易。翻閱一些詩選詩集,就能找到許多可用的詩。再挖掉其中的一兩個關鍵字,學生就能在這份答對的成就感中玩得盡興。

二、 進階:一首詩的完成
前述練習在讓學生了解何為詩;進一步他們就能運用這樣的觀念練習寫詩。在此須強調的是,一首詩之精采,往往在於其中畫龍點睛的一兩個字,所以不必強求學生整首皆為佳構。能在平淡的篇幅中出現一兩句靈思妙語,就應給予大大讚賞。

再者,不妨鼓勵學生從模仿開始。詩人陳大為曾提及他「如何」讀完一本詩集,便是在詩人的詩作之下再寫一首詩。所以寫詩之時不妨多多翻閱詩集,參考「前人」的句法照樣造句「點鐵成金」。

其次,古詩改寫成新詩、散文改寫成新詩,都是可以練習的方式。最有名的是古詩「上邪」,總計改寫過的詩人有羅智成〈上邪曲〉、曾淑美〈上邪曲〉、林婷〈戀愛物語I:上邪注〉、夏宇〈上邪〉等[17]。詩本身因為簡單,學生容易了解,再者模仿者眾多,可讓學生自由選擇模仿的原型,這樣,他們也能寫出一首激昂的情詩。

所謂一首詩的完成,當然還要兼顧到詩的結構等更複雜的問題。但是就教學目標而言,學生能夠寫出一首精采的小詩乃至一兩句精采的詩句,亦足堪告慰矣。

伍、結語─詩有脈絡可尋?
由讀詩、解詩,到寫詩,詩有無脈絡可尋似乎已經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能夠沉浸在讀詩的忘我情境中才是最愉快的。

自然,對學生而言,新詩教學的意義還要帶領他們破解各色考題。蕭蕭《教你寫詩、為你解詩》(九歌出版社,民國90年)將各式考題分「填詞」、「排序」、「辨物」等種種類型分析研究,相當細密。要「學」如何破解,蕭蕭提供了相當多的路徑。

問題是,當考題不斷翻新,出現的不是蕭蕭老師講述過的詩呢?一則,要能舉一反三,再則─更重要的,請多讀詩吧。

只有多讀詩,最能精準掌握詩的感覺,毋須各種破解之道,你自然而然就會知道要怎樣完成一首詩。



陸、參考書目
1.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爾雅,民國75年

2. 蕭蕭,《現代詩創作演練》,爾雅,民國80年

3. 蕭蕭,《蕭蕭教你寫詩、為你解詩》,九歌,民國90年





--------------------------------------------------------------------------------

[1] 計有三民版第一冊、龍騰版第一冊、南一版第二冊、翰林第二冊、大同資訊第三冊。(版本統計依據至八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止)

[2] 見楊宗翰〈詩藝之外─詩人席慕蓉與席慕蓉現象〉,(《竹塹文獻》十八期,2001年1月號),轉引自楊宗翰個人網站「楊宗翰的詩文學異議空間」。

[3] 見〈揭開大學多元入學考試國文考科的面紗‧教學篇〉,(〈聯合報‧聯合副刊〉39版,2002年3月28日),文中所引為李隆獻先生(台大中文系副教授)所言。

[4] 同註3,為何寄澎先生(台大中文系教授;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國文科研究計畫主持人)所言。

[5] 見《詩路》網站首頁。

[6] 參蕭蕭《現代詩創作演練》(洪範:民80年),頁157-163。

[7] 見蕭蕭《現代詩創作演練》(同註6),頁189-190。

[8] 參蕭蕭《現代詩創作演練》(同註6),頁195-197。

[9] 參蕭蕭《現代詩創作演練》(同註6),頁217。

[10] 見蕭蕭《現代詩創作演練》(同註6),頁217-218。

[11] 見蕭蕭《現代詩創作演練》(同註6),頁218。

[12] 參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爾雅:民國75),頁1-13。

[13] 見羅青〈錄影詩學舉例(一)天淨沙〉(《草根》,1985年四月),轉引自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爾雅:民國75),頁13。

[14] 見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同註12),頁127。

[15] 見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同註12),頁92。

[16] 參翁文嫻〈讓詩在生活之中流傳不已〉(台灣詩學季刊第八期,1994年9月),頁25-29。

[17] 見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同註12),頁135-137。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