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0月 20, 2007

台灣有文學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2007/new/oct/21/today-p4.htm

《星期專論》欣見台灣古典文學整理迭出成果
(作者向陽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四百年之譜,從鄭氏王朝以降,台灣文學的發展過程相對地也較為短薄,但即使如此,四百年來以漢字、漢文書寫的文學作品還是不在少數。過去威權戒嚴年代,由於台灣研究被視為政治禁忌,文獻整理困難重重,也不獲重視,導致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對於台灣文學發展認知有限,遑論閱讀、研究。近二十年來,台灣文學的研究、作家作品的整理,以及各種文獻的整理方才展露曙光,台灣新舊文學作品在學界和政府的重視下,逐一出土,並且形成新的學門,也出現了相當多擲地有聲的研究成果,厚實了台灣文學的內涵,也讓我們了解到台灣文學的確鑿存在,不再出現「台灣有文學嗎」這樣無知的提問。

然而,由於台灣文學包括古典文學和新文學,其中古典文學發展時間達三百餘年,史料浩繁,蒐羅不易,手稿散佚,整理也難;加以古典文學以文言寫成,多用典故,即連學者都得皓首窮經,一般讀者更是難以消化吸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將舊有文獻,加以整理,並且展開注解、校疏,乃至以白話語譯的工作,以促成台灣古典文學研究的進展,提供一般大眾對於台灣古典文學的接近使用,理解和吸收,就成為豐富台灣文學內涵,進而壯闊台灣文化盛景的急迫要務。

《全台詩》、《全台賦》出版

近幾年來,台灣古典文學的文獻整理迭見佳績。二○○四年由國家台灣文學館委託學者施懿琳主持編纂的《全台詩》五巨冊出版,該書結合國內多位古典文學研究者協力蒐集、編校,校勘精確,為台灣古典文學的推廣與研究立下宏模,自鄭氏王朝以迄日治時期三百年間的古典漢詩,終於能夠在台灣出土;接著,是今年年初由國家台灣文學館委託學者許俊雅主持編纂的《全台賦》推出,將同一時期台灣作家所寫的賦文近兩百篇輯印出版,共三冊,一冊為重排校勘本,另兩冊則是文獻原豹影印重現。這兩大工程,由國家文學館主辦,學者擔綱,為台灣古典文學的整理與研究做出了貢獻,更為社會提供了接觸台灣古典文學的平台。

民間自力完成《全台文》

更讓人驚喜的,則是由民間的文听閣圖書公司獨力完成的《全台文》,也在今年八月推出。這套《全台文》由學者黃哲永與吳福助兩人領銜主編,共七十五巨冊,計收同一時期散落於各種文集、報刊和未刊本之中的古典散文,編輯者多方蒐集、彙整、校勘,重新排版,花了一番工夫,將原刊稿暨已出版書的錯字找出、校正,並做標點,總共歷時四年。比起《全台詩》、《全台賦》想來更見艱辛,這樣的文獻整理工作,不出於國家預算,而由民間自力完成,原因為何,我並不清楚,但無論如何,都可看到主其事的學者林登昱整理古典文學遺產、豐富台灣文學內涵的用心。以七十五冊的皇皇規模來看,成本至高,市場也有限,要從其中獲得利潤幾無可能。這是傻瓜才會做的事,因此更讓人心疼,叫人敬佩。

《全台文》的出版,和《全台詩》、《全台賦》一樣,都是台灣文學研究的大事,更是台灣社會的福氣。三百餘年的台灣古典文學,本來就是台灣社會共享的遺產,無論政府出資或民間獨力完成,受惠者都是我們的社會。這是三書出版的共同意義。不過,和詩賦不同的,是古典散文的蒐羅、彙整、重編,更加不易,這套書盡其可能將有關台灣主題的古典散文,分為文集、雜記文、奏疏文及報紙文四類,加以編纂,因此資料更為龐雜,工程更加浩大,它的完成,說明了台灣民間仍然擁有可貴的活力,重視文化遺產,不遑多讓於政府,這樣的作為,應該受到政府和社會的肯定;其次,透過《全台文》的編成,也讓我們看到台灣四百年來的具體變遷與歷史圖像,《全台文》不僅標誌了台灣古典散文的總成績,同時也是台灣土地、風俗和歷史的總呈現,它和純粹文人的詩賦吟詠比較不同,是如實記載了作者書寫時的社會景況,透過這些古典散文,讓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四百年來台灣的文教、洋務、商貿、政治、農漁、兵事、人物、祭祀以及早期原住民社會圖像……等,真實了解台灣的社會發展和風土民情。展讀此書,猶似神遊四百年台灣。

一個國家的文化,表現於諸多層面,文學只是其中一端,卻是延伸和豐富文化內涵最不可忽視的一端。《全台文》的出版,儘管不是由文建會主導,一樣是表彰國家文化深度的大事。這套書售價甚高,非一般讀者所能負擔,如何讓它進入各公共圖書館,廣為讀者閱讀、接近,或許是政府和民間財團可以著力之處。

(作者向陽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