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放的刺桐
●楊翠
怒放的刺桐
原住民族祭典儀式中的祭歌與祭舞,既含攝著族群的文化基因,也是詩歌美學、身體美學的具現。曾貴海詩中巧妙融入祭儀與祭歌,透過儀式文化中的美學元素,彰顯台灣原住民族的美學思維。如〈搖撼阿里山的Mayasv〉中,曾貴海細膩描寫戰祭時族人的舞蹈姿態:
奮力搖響魔音似的臂鈴
搖動忽前忽後忽左忽右的幽靈身影
上下擺動著身體迎接即將降臨的天神和戰神
高唱平行五度和聲的祭歌
那源自於瀑布和山靈的歌聲……
詩中,每一個鄒族人的身體,在戰祭中都成為一個可接受的容器,他們用身體語言邀請神靈,用身體容器接納神靈的灌注,用源自瀑布和山靈等自然聲音元素的歌聲,頌迎神靈的到來。曾貴海筆下,鄒族戰祭時的身體美學和聲音美學,與天地相容,高亢而激昂。相較於鄒族戰祭的陽剛氣勢,〈高山閃靈的Pasibubut〉中,布農族小米播種祭則是體現出寧靜、徐緩、詳和的文化語境;曾貴海書寫八部和音:
大家瞇起眼睛關閉自己的眼簾
輕輕的開啟直通心靈的嘴唇
細微得幾乎聽不見的祈禱隱隱唱出
相互禮讓的發出嗚嗚的低音
像是從天上緩緩流瀉的歌聲……
而這些無論是高昂陽剛,抑或清揚悠美的聲音,都是取自天地間的音符:
像台灣高山上的松杉
微風細幽的吹著聲浪的波紋
強風劇烈的搖撼呼嘯
千萬群飄揚的葉子發出千變萬化的和聲
變成布農族人的歌聲
在曾貴海優美而富有律動性的詩文之中,台灣原住民族的美學思維具現。人間音符,其實是取自自然音律,這樣的美學思維,沒有矯飾與雕琢,沒有誇示與喧嘩,不是任何鍵盤或琴弦可以充份詮釋。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