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25, 2008

劉劭希 / 語言的價值在文化



●語言的價值在文化
(本文緣由自台中大墩文化雙月刊邀稿)

劉劭希的網路記事部落格
http://blog.yam.com/94ione/category/685441

為什麼我們都要學英語?還有很多人要學日語,韓語...等等?是因為這些語言比較優美嗎?

不是的,是因為這些語言後面所代表的強大文化力量.

以前台灣和韓國還算平起平坐的時候,很少聽到說有人要學韓文的.如今不同了,因為他們的產品大舉佔領台灣,老百姓自然開始學習他們的語言.

文化是很現實的,是無孔不入的,不是自誇就會有的,也不是蓋文化中心就會生出來的. 文化是人民思想的表現,表現在音樂,戲劇,文學,科技...等等各層面.如果你的文化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它所代表的語言自然成為弱勢.

近二十年來在台灣興起的客家"還我母語運動一直是以鄉土感情為主耍的論述內容.結果是難脫一般人所謂的傳統刻板印象.一般社會大眾以為所謂的客家文化,不外是薑絲炒大腸·不外是山歌小調,不外是天公落水.雖然這些或許讓很多中老年人感覺到懷念,但是大部分人卻還沒有搞清楚他們整天掛在嘴邊的兩個字--傳承.

很多客家人都說要傳承客家文化,問題是到底要傳給誰?是年輕一代?還是老一輩?

如果真的要傳給下一代,我們就必須來檢視,客家語言所發展出來的文化內涵,是不是符合年輕人的需要?如果沒有辦法創造出符合時代的客語文化內涵,那麼就別怪年輕人都不學客家話.我個人認為造成客語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客家人自己,沒有足夠的文化內容提供給現代社會.年輕人如果不會客家話,對他的生活,娛樂,工作,家庭幾乎沒有影響的話,那他幹嘛要學客家話?

1 Comments:

At 2:35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台灣50年代伊始,政治的霸權透過教育系統對其它族群語言系統的蹂躪的結果,北京語以外的語言能不式微嗎?當教育及政治政策讓你的語言不能平等的在各種場合及文書中呈現時,年輕一代的族群當然是不自覺的捨棄自己的母語。這跟劉先生講語言沒有發展出新而有吸引力的文化內涵,致使年輕人不學客家話是完全無關的。

當語言可以平等的透過教育去學習及運用時,才有可能發展新文化內涵。當你的母語被透過政治壓制,你還有多少機會可以使用。當你使用母語的機會愈來愈少時,你怎可能還有辦法去發展甚麼新的文化內涵?劉先生講的根本是在打空包彈,胡扯一通。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