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的真實
生命的囚徒 張德本文學印象
● Lee Hsiu 李秀 的部落格
http://taiwanliterature.ning.com/profiles/blogs/sheng-ming-de-qiu-tu-zhang-de
自從我深入學習英文,就有一個願望譯詩。我選譯張德本的詩是因為發現他的詩,在正反矛盾的辯證中,有荒謬的真實。很像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的詩句:
我喜歡不給承諾的道德家
我寧可擁抱詩的荒謬
不要因為放棄寫詩而更荒謬
同樣的,張德本也有這種荒謬矛盾而真實的詩句:
書是過去
書是未來
書是當下
書是一切
書甚麼都不是
我能完成這本譯詩,除了被張德本的詩吸引之外,我兒子的朋友Timothy是背後最大的支持者,他目前服務於渥太華加拿大高等法院,不僅專精英、法文,也是傑出的法律審議者。他受我第一首譯詩「你離開以後」的感動,答應幫我校訂,因此,我帶著五十首譯詩前往東岸,參考他修正的意見。
希臘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的「永遠和一天」,是一部探討「時間」的電影。出生義大利的希臘詩人,為響應祖國獨立革命的號召,決定回國用母語寫詩,由於被時空阻絕,他不懂希臘語,必須花錢到處購買母語的辭彙。
張德本用字精省,彷如語彙必須花錢購買,他對文字的敏感就像對時間的敏感,我翻譯他的詩句:
時間在結構中衰敗 Time is ruined by integration
時間在解構中存在 Time exists by disintegration
空間一向與它共謀 Space is time’s ally
這詩句的特質,辯證中具有對稱的美,但是Timothy把它改成這樣:
Time is ruined by togetherness
Time exists through coming apart
Space is time’s ally
雖然詩意不變,但華文的美卻減少許多,有時他會堅持英文習慣用語,但我偏愛保留華文特有的音律,我們常常為趨近完美而再三討論。
「詩本來就很難譯成另一種語言,加上華文與英文表達方式迥異,只要能夠碰觸到主要的詩思也就不容易了!」我兒子在旁提醒我。
大多作品的氣韻往往在翻譯中消失,199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也是評論家和詩歌翻譯家,他說他閱讀英譯詩時是有困難的,因為他知道某些質地不見了,也許是它的音樂性,或是那些在原文中豐富的原素,因為翻譯中,原作的秘密力量往往喪失在被譯成的語言結構裡。
張德本有一首詩「白雲青絲」(White Clouds and Black Hair),在台灣黑髮象徵年輕,但在西方世界年輕女人頭髮可能是金黃色,所以西方人感覺不出那「青絲」喻指黑髮的特殊意涵。雖然我常受這種所謂文化差異的撞擊,但還是執意嘗試以英文書寫的工作。
花費半年完成這些譯詩,為了完美正確忠實於原作,即使一個小標點的斟酌都不放過,此刻,這本譯詩出版,我不僅要感激Timothy的鼓勵,也要謝謝我的私人教授Barbara耐心的雅正,此外,更欣慰有幾首譯詩,被選入2005年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poetry與2006年 Noble House Publishers在美國所出版的詩選。
對於我這樣習慣使用華文超過半世紀的台灣人,要用非母語的英文創作是一項艱鉅的挑戰,我像一棵紮根於地球的樹,墊著腳尖延伸探測天空的奧秘。
全文→
http://taiwanliterature.ning.com/profiles/blogs/sheng-ming-de-qiu-tu-zhang-d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