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月 02, 2009

客家諺語中的教養觀

客家諺語中的教養觀
http://hakka.ncu.edu.tw/hakka/modules
/tinycontent/content/paper/paper90/05_10.html
【文╱黃元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語言是文化表徵中最重要的一環,透過語言,可以深入了解一個族群的文化、社會、心理結構等。而「諺語」則是將語言與文化融為一體,將客語的美展現的淋漓盡致;「諺語」一詞於客語中稱為「老古人言」,是客語中最精緻的一部分;它是客家先民從生活體驗中累積的生活智慧,同時也反映出客家傳統社會文化最深層的一面。

  傳統客家社會是以家族為核心,而家族制度的建立則在生子觀念上,生子觀念有兩涵義,一為生子養活、二為傳宗接代。而「防老、防絕」為生子觀念的動機。如:

1.多子好種田,少子好過年
2.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3.多人多福氣
4.買好田,毋當養好子
5.多子多冤譴,少子變神仙
6.好子毋使多,多子餓死爺
7.徠仔降多多,老吔正自家煲
8.多子多女多冤家,無子無女多清閒


在傳統的客家社會中,需要男丁幫忙田事、需要男丁祭祀祖先。多一點男丁,就多一點福氣,會形成家業興旺的象徵。沒有男丁,還會被人們所輕視,甚至被冠上「不孝」的罪名。由此可知,傳宗接代在客家社會中的重要性。

  此外,客家人也很「重男輕女」。傳統社會是以父系為主,男性是繼承宗族的主幹,負有傳宗接代的任務,而女性則維持一家生計,出嫁又要花一筆費用,就認定女性是賠錢貨,而產生了重男輕女的觀念:

1.有子萬事足
2.有子窮不久,無子富不長
3.降子過學堂,降女過家娘

過去「子」代表著兒子,家中若沒有男丁,等於即將那一房或那一宗族將消失,也可想見子在客家宗族的重要性。過去的人認為生男孩要讓他進學堂,讀聖賢書;生女兒則要等出嫁時,聽婆婆(家娘)的話,由此可見傳統的客家社會對男女生受教育的不同態度。但經時代變遷,少子化時代來臨,『子』不再只是代表兒子,也蘊含了『女兒』之意。男、女性都可以受國民義務教育,許多女性可以讀到博士學位,和男性並駕齊驅。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哲學家杜威曾說:「教育即是生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與生活產生聯繫,經由實際生活去學習新事物,透過生活中的勞動與雙手的實踐,會養成影響一生的習慣與命運。

1.細人仔有耳無嘴
2.在家毋會迎賓客,出門正知少主人
3.在家毋讓凳,出門無人敬
4.田愛日日到,屋愛朝朝掃

在傳統的教養觀念中,當大人在說話時,小孩子要多聽少說多聽意見,。而在家沒有學如何做主人待客之道,出門就不知道做客人接受主人的招待,喻凡事要知所進退,出門才不會失禮。「生活教育就像是超市裡的散裝貨。要很扎實的把每件事都做好,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做起來,非一促可及,也需要家長、學校、社會通力合作,才能將孩子帶起來。」

  心理學家班度拉,認為在社會情境中個體的行為容易受別人的影響而改變。人在社會中,除周圍環境影響人的行為外,受周圍其他人的影響更是重要。人不同於動物,人有觀察、思維、判斷等能力,透過這些能力,不需直接的能力,在人際互動上,照樣能學習。

1.為老不尊,教壞子孫
2.棟梁不正下參差
3.上梁不正下參差
4.不孝心舅從子起
5.若愛人落水,自家脫衣裳

身為長輩的,應豎立楷模學習,平時不但應儀容端莊,態度要莊重,作後代子孫的表率。

6.家娘無好樣,心舅合和尚
7.老人毋帶頭,細人仔眼跔跔
8.捉貓子看貓嘛,討心舅看爺娘
9.畜大無好樣,畜細交和尚

重視環境的影響,強調身教的重要性。

  模仿是天性、是本能,是最原始的學習,如幼兒學習使用筷子吃飯與學習用筆寫字都是經由模仿學習而來。對孩子來說,生活上很多人、事、物都是他感興趣的,尤其父母的行為、言談,是最常被學習的。若父母不重視自身壞的行為,總是我行我素,孩子則在不經意中就學會了壞的行為,家長也沒去約束教養,往往會讓孩子將這些行為帶著走,反而造成社會問題的根源,到時耗費的社會成本難以想像。由此可見,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耕田愛養豬,降子愛讀書」,或許已不合時宜,但父母對子女的期許,卻一直深植在客家人的心裡。傳統與現代父母教養觀,都有一些共同點,如發現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一樣,「三擒三放」,線拉的長,手捏得緊,才能飛的又高又遠等。在在都看得出客家人對教育的重視是其來有自的。

  每個父母親對孩子的教養心態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孩子,我希望你比我更好、更有成就。」時代不同,教養的方式也就不同,但只要換一個新角度、嘗試新方法,就會得到令人驚喜的效果。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