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07, 2009

深思

● 陳建成

後殖民遇到的難題常是糾葛多重的,此間我們還另須深思的是:

時間是進行式,當統治集團策略性的以消極作為抵制母語進入體制內推行,叫我們的小孩在家裡學母語的同時;當我們在抗議教育部用「閩南語」自我矮化的同時;當我們正一邊吃力的摸索前進,一邊受迫性的在此討論母語的同時;中國各地也在推行母語文化,其中之一福建省也在進行「閩南語」母語推行,不但積極制定政策和編列高額經費,跨海尋求相關師資進入學校傳授,包括預先研擬推廣的配套措施,如增設福建省在職公務人員閩南語進修或考試加分等等,透過政府體制和各種管道創造有利的誘因。

因為我們的民主開放和民間各界的努力,據相關專家觀察粗估,目前台灣母語教育的發展大約領先福建閩南語教育十年,但是相形之下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五年後或十年後呢?如果中國閩南語或客語的教育水準和文學藝術高度開始超越台灣的台語和客語時,世界各地會如何評論和界定我們的文化?國民黨政府又會讓我們失去什麼?

-------------
施俊州─
語言暴動vs.吞食台語ê虎姑婆

施俊州:
文學評論,台語文學寫作,現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過去POJ陣線ê領導者leh tshui-sak POJ運動ê時,言論上的確khah無對抗主流語文使用ê意圖,戰前ê Rev. T. Barclay(巴克禮牧師)、蔡培火是án-ne,戰後ê王育德、鄭良偉、New York台灣語文推廣中心(TTT)ê李豐明ma kang款,lóng表達某種多元共存ê意願kap策略(戰後蔡培火是屈從ê例;1945-69 POJ版《教會公報》tâng-sî存在to是證據)。1980年代sng在內,POJ文學、文字化方案並無tsiânn做主流文壇大規模爭論ê議題[註解1]――文學史ê表象是:POJ台文kap華文無衝突。M-koh論者be-tàng因為án-ne to認定這是主流場域ê包容態度iah政策(tolerance);實際上這是場域、市場ê「自然」區隔現象――金龜無飛過「坵」,POJ文學場域tíng-î無存在。
1970、80年代e-sái講是漢字ê天下,是戰後華語漢字體制收成kap變動ê脈絡。1980年代前期(1980-1986[2]),台語文字化ê議題iáu-be ti 黨外雜誌kap文學刊物浮頭[3];lán e-sái giú 2條線出來討論:
1)台語文化論述所khap--著ê語言平準kap雙言現象(diglossia)ê tháu解:Sì-kè親像野火toh ê黨外雜誌,代先針對國民黨政府ê語言政策、廣電議題(比如用國語唱歌仔戲),提出前運動期ê批判性觀點[4],訴求--ê íng-íng是台灣語言ê中國性根源,借台語ma是中國正統語言ê 1種、古老koh古典ê提法,要求壓制性國語政策開放,同時ma表現某種程度訴求根源(root)、m是路途(routes)土斷ê文化本質論思考。
2)台灣文學正名∕定義論爭:1980-1986是黨外ê選舉運動年,海外台灣人運動kap黨外陣營正式連線、浮tsiunn枱á面;文學tsiânn做民間勢力ê 1股,有kin-tuè政治勢力激進化ê趨向:反「邊疆文學論」(1981-)、本土自主論vs.第三世界文學論(南北分裂,1982-)、台灣意識論戰(1983-)kap《1983台灣詩選》事件(1984-),以86年初宋澤萊事件[5]來結束;「台灣文學」ê名來成立,m-koh ma留下台灣文學正實、台語文學正名ê歷史因果。Tsit線ê本土論基本上lóng是「落後論述」,to是針對時事新聞或者別人ê議題來被動反應,而且完全無khap著語言問題。個人認為,tsit線主流脈絡ê e-bin有1 項文學內緣ê創作議題leh發kànn:(華語)鄉土文學文體ê反省kap批判。
1981年1--月向陽 ti《時報雜誌》58期發表〈走向堂堂大道〉,to有tsit方面ê反省;i認為鄉土文學論戰ê「後遺」be-tsió:「嚴肅誠懇的鄉土文學作品忽然少見了,但不少披著或沒有自覺地使用鄉土方言的作品大量出籠。我們很難在徒具鄉土表態的作品中看到或感到人性的真正光澤,只能聽到某些『牙牙學語』者缺乏深刻關注與視景的假聲。」(1985:8-9)這是文學本位ng創作內涵切求ê典型言論,出ti台語詩前行者ê筆,lán beh án怎解讀?提出個人看法tsìn-tsîng,lán koh摘後日tsiânn做運動戰將ê林央敏「前啟蒙」ê言論――1982年4--月,林央敏ti《中國語文》298期(50卷4期)發表批評鄉土文學文體ê論文〈中文,歸來兮〉講:「中文除了受文白夾雜與惡性西化兩大災難之外,近幾年來又增加了一種暴動,那就是方言的蹂躪」;「像這種話大量又嚴重的『強姦』了中文,使今天讀不到純種的中文,一如『沒有純種的北京狗』一樣。」「筆者提出中文也受方言的傷害,並非反對用方言寫作或不讓方言摻入國語,而是主張利用方言時要適當處理,使方言國語化,而不是叫國語方言化。」(56-57)[6]
「方言國語化」ê主張tiann-tioh是華語鄉土文學文體操作ê極限,是語言(m是方言)之辨最終ê界線。1978年2月13,向陽寫 ti 高雄小港ê文章〈始於查甫二字:有為者當如是〉,án-ni hue:一--來,論稱「台灣話具有『文學新生地』之價值」,呼籲參與鄉土文學論戰ê雙方tioh「正視台語之價值」;二--來,koh強調「善用方言」、「國族語言之融合」、「文學語言之增衍富足」,實質無超越論戰脈絡「母語入詩」ê文體視野。(1985:122-24)文學史ê走向是:隨著1970年代鄉土文學ê典律化,鄉土文學系譜有漸漸行向對話、地文分家(1980年代以下ê鄉土小說,比如黃崇雄ê《一隻鳥仔》[台北:林白,1980]),甚至對話、地文lóng透lam台語詞、套用台語語法ê情形(某種無分家:陳雷ê《百家春》[台北:自由時代,1988];蕭麗紅,《白水湖春夢》[台北:聯經,1996])。Tsit種「語言暴動」ê亂局將e ka台灣文學引tshua kàu 2 ê歷史極端:華文本位者贖回語言主權,批評下流ê鄉土文學文體;台語意識論者、本位者宣稱文學ê新領土,創作tsap-tsng(十全)ê台語小說。Tng-tang「台語文學」正式來成立,守方e以攻代守、控告對方ê理論盲點kap「囿限」;猶原抱持多元理想ê POJ派,對體制e koh-khah有警覺:華語文學,原來tsiah是「吞食台語ê虎姑婆」[7]。

註:
(Suah)原文第7、第8聲、「ng」音調號lóng theh掉--a。

引用冊目
向陽。1985。《康莊有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註解
[1] 林錦賢1988年 ti《台灣文藝》113期(9-10月)發表〈為斯土斯民个語言敆文化講一句話:兼論陳瑞玉先生个兩篇文章〉,除了反駁陳--sian ê單語教育主張,koh講:「我亦無贊同鄭教授直接共羅馬拼音字,來代替時常佇使用个台語白話音个用字。台灣話个白話音並毋是外來語,若是外來語我著贊同……」(77)Uì林錦賢台文讀寫素養ê養成背景來看,i sng是洪惟仁ê影舞者。漢字vs.羅馬字tsit-lo tsiâm-bih ê歷史因子,顛倒暗伏ti台文界內部,kah-tann iáu leh發kànn。
[2] 1986 tsit-ê年koh ê設定,to lán頭前講--ê kí島內2本刊物ê創刊:1986.6/1柯旗化創辦ê《台灣文化》季刊(-1986.6/1,全10期),kap 1986.9/1創刊ê《台灣新文化》月刊(-1988.05,全20期)。
[3] 文字化是「文學」運動是m是做tshiânn、形成ê充分標準;另外1項充分標準是「集體」要件,指運動團體iah台語專門刊物ê組成、創刊;林宗源、向陽sng個人創作ê案例。
[4] 林進輝編,《台灣語言問題論文集》(台灣文藝社,1983)是前運動期ê重要文獻,其中有幾a篇是1980年代初黨外雜誌刊--過ê文章;論�

---------------
張德本:
台灣文學不在台灣!

張德本:
台灣高雄人,著有:散文集「筆鄉」(1985)、「人人都有一個聲響」(1995);詩集「未來的花園」(1987)、「沙漏的眼神」(2006出版)、「台語詩集─泅是咱的活海」(2008出版);書信集「美麗的錯身」(1987);有聲詩歌詠唱集「在時光中」(1997);漢英對照詩選The Last Garden On Earth在人間最後的花園(2007);華日對照詩選地上最後の花園で(2007)文化評論集「破立台灣」(2007);現代詩評論集「台灣鐵路詩人錦連論」(2005出版);電影評論集「影像顛峰」(待出版)。

「加泰隆尼亞文學不在西班牙」,這句話的意涵可能指涉加泰隆尼亞在政治上雖被西班牙統治,但傳統文化並不隸屬於西班牙,馬德里的學校不教加泰隆尼亞語言文學,這種母語從十六世紀以來沒有經過文字的磨練和演變,僅僅存在民間的口語之中。加泰隆尼亞文化經歷了漫長而斷續的歷史,它的前一部分產生於中世紀的下半葉和文藝復興時期,後一部分則是在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興起時成長起來的。前一部份和後一部分之間,有整整三個世紀的萎縮期,到了十九世紀,因為加泰隆尼亞的工業發展,使民族資產階級獲得充分的階級覺悟,於是民族主義就成了加泰隆尼亞文藝復興的動力。
「台灣文學不在台灣」,這句話的意涵可能更加複雜。可能指在台灣並不重視,並不自覺台灣文學的存在。可能指在台灣並沒有系統聯貫的台灣文學教育。可能指台灣文學被統派學者詮釋為中國文學的一支。就像加泰隆尼亞文學被世人從政治學上野蠻地劃歸為西班牙文學的一部分,他們無視於加泰隆尼亞語與西班牙內地的卡斯蒂利亞語兩者是不同而相異的存在,這類似北京話(中國普通話,或通用於台灣教育體系中的所謂「國語」),事實上與河洛語、客語、山地原住民語是不同而獨立的文化語系。
台灣教育體系的教材,有關台灣文學、歷史……的部分比重偏低,長期忽視台灣主體文化的認識,被中國文化所建構的價值觀牽引而不自知。台灣文學、美術、音樂、地理、生態等相關台灣文化的課程,並未能普遍在台灣各級學程中設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社」發表「給陳維昭校長一封公開信-我們也要台灣文學系」,信中質疑三問:第一,一個沒有台灣文學系的台大,還能叫「台灣大學」嗎?第二,成立台灣文學系,卻要經過中國文學系的系務會議決議,不是很荒謬嗎?第三,台灣的子弟無去在台大研讀台灣文學,是否愧對生養台大的台灣社會?目前對台灣並不友善的中國各大學已設立了七十個台灣文學研究所,也出版許多相關台灣文學的研究成果,難道將來要研究台灣文學,還得跑到中國去?剛創校的「高雄大學」,竟然拒不成立「台灣文學系」,寧願讓「中國文學系」成為甚麼亞洲漢學研究中心,這不正是食古不化的荒謬嗎?
裕隆汽車公司曾在三義推動「台灣詩鄉」活動,今年與台南市文化局、聯合報副刊,合作主辦在台南市孔廟舉行吟詩品茗大會,新聞稿發佈與會詩人名單有管管、白靈、渡也……等,獨獨就是找不到一名台南在地的詩人。楊熾昌(己故)、何瑞雄、葉笛、郭楓、林宗源、龔顯榮、羊子喬、黃勁連、林梵、李勤岸、張德本、王麗華、王卦怠、朱文明……等,這批世代承傳,各擅風格的道地台南詩人,是不會被心中只有中國文學,過去一直刻意壓制台灣意識的聯合報副刊放在眼裡,「台灣詩鄉」以台南為主題徵詩,在台南活動卻排斥台南在地詩人,這又是一起假台灣文學之名包裝中國文學的範例。當然某些台南人一看是聯合報主辦的徵詩,大概會不屑應邀參加,只是台南市文化局也未免太「近廟欺神」,找錯對象合作了!
「加泰隆尼亞文學不在西班牙」這句話充滿加泰隆尼亞爭取獨立的抵抗精神。「台灣文學不在台灣」,這句話卻充滿台灣主體認同的危機,在「一中共識」要求阿扁總統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要台灣人屈從中國,以商逼政、力促三通的環境下,台灣內部統派力量正合力謀取台灣各領域的詮釋權,台灣文學從殖民歷史宿命中所凝聚的抵抗精神,在新世代年輕文學者向媒體靠攏投降的價值思維裡逐漸蕩然無存。有不少台灣文學研究者,腳踩兩岸,統獨統吃,真不知他們所認定的台灣文學到底在那裡?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撒.辛格說:「意第緒文是一種流放的語言,沒有國土,沒有邊疆,得不到任何政府的支持,它是一種沒有武器、軍火、軍事演習、戰術之類字彙的語言,它是一種為外邦人與不受束縛的猶太人所鄙視的語言。實際的情況是:偉大的宗教佈講,猶太聚居區講意第緒語的人天天都在實用。」意第緒文學、加泰隆尼亞文學對台灣文學的定位與發展,應該具有認同信心的啟示。台灣不要像加泰隆尼亞被西班牙統治那般被中國併吞,中國文學的影響雖是台灣文學建構世界性的一部分,但台灣文學事實上獨立於中國文學之外。台灣文學要學習意第緒語過去隨猶太人流浪國際的痛苦經驗,從猶太的世界流浪中,轉化啟示,台灣文學向世界的伸展與邁步!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