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理和與他的《笠山農場》
鍾理和與他的《笠山農場》
作者: 鳳凰
http://140.119.61.161
/blog/forum_detail.php?id=3299
拉開台灣文學百年歷史,緩緩圍成一座象徵性舞台的話,小說家鍾理和坐破籐椅上低頭寫作的身影,在眾多作家影像裡特別鮮明,令後輩文人難以忘懷,或釋懷。文學史書稱他是「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這幅畫面既說明,也象徵他盡瘁文學的一生──鍾理和臨終貧病,喀血於稿紙上身亡,死時才四十六歲。
世居南台灣客家農村,如果去掉時代背景,你可以說鍾理和是坐在充滿陽光,純樸而勤墾的客家山村裡埋頭寫作。但歷史舞台是立體而非平面的:在空間之外,我們還必須畫出「時間的縱坐標」。
鍾理和去世於1960年。
從1950到1959的五○年代,史書通稱國民黨「白色恐怖時期」,卻也是他寫作最勤,產量最豐的十年。在這樣一個「政府推銷戰鬥文藝」的時代,描寫貧瘠的台灣土地、歌詠個人愛情故事的作家是寂寞的──他的稿子總是被退,長短篇小說身前都難以出版。
鍾理和去世之後,他在文學史裡被敘述、被討論的文章卻越來越多,所占的篇幅也愈來愈大。這與當時輕易便能出書,卻煙火般消失於歷史暗夜,而今在兩岸文學史書都找不到姓名的戰鬥或暢銷作家,成了鮮明對比。
《笠山農場》自傳性很高
1915年出生在南部一個地主家庭,父親鍾蕃薯於日治時期從事海外貿易,鍾家因而在屏東擁有大片土地及店鋪。鍾理和公學校畢業後,不知是體弱或別的原因,未能考入一般中學,反在日語為主的社會,進入私塾學習漢文,埋下日後對文學的興趣與一生志業。
結束一年半漢學堂,1932年十八歲的他,因父親意外買下一大片山林地,不得不隨之進入山林協助處理農場事務。他到山上督工時,愛上來到林地工作的女工,也由於他們同姓,依客家習俗不得結婚,婚事遭父親強烈反對。
「同姓不得結婚」的傳統陋習,對受過教育與現代認知的鍾理和而言,無論如何難以接受。他決心向落伍的封建意識挑戰,1940年已二十六歲的他,瞞著父親帶了愛人遠走高飛,兩人離開台灣私奔到中國東北的滿州,擺脫封建桎梏,夫妻自力生活。這段經歷即長篇小說《笠山農場》的情節與背景,一般認定這部小說具有濃厚自傳性。
隔年舉家再從滿州遷往北京,直到1946中日戰爭結束回台灣為止,鍾理和停留於中國的時間整整六年。多數時間住北京,也曾賣木炭維生,一邊埋頭寫作。他生平第一部小說集《夾竹桃》1945年由北京馬德增書店出版。這段特殊的「中國經驗」,使他成為戰後台灣文壇少數能以流暢中文創作的本省籍作家。不僅如此,他的「中國之旅」除了前述小說,還留下不少散文、書簡、日記,形成四○年代少數「日本台灣人」在中國居住之下產生的「民族認同危機」。
童年生活優渥的鍾理和,由於堅持同姓之婚與父親鬧翻,孤身流落天寒地凍的中國北方。他來自台灣的特殊身分,在四○年代淪陷區北平,不免被當作「日本人」看待,在現實政治、經濟與種族上,處處面臨困頓與挑戰。橫逆的環境,更促其堅定地走上寫作之路。他個人的認同危機,正好對照、象徵著台灣整體族群認同之混淆,尷尬地位的縮影。跟今天一樣,台灣身上(或身份上),一直與中國、日本纏繞不清。五○年代台灣文學歷史,如果沒有鍾理和文學存在,景觀將變得偏頗而單調,失去台灣站在東亞特殊位置的關鍵性與複雜性。
客家農村生活畫卷
《笠山農場》完稿於上世紀五○年代台灣,構思於四○年代北平,寫的又是日據下三○年代熱帶農園的牧歌戀曲。作為一本書,它的命運與作者一般坎坷。原稿得了獎,卻因獎項與雜誌都停辦而無能出版面世,作者甚至費了好大心力,才終於把原稿從官僚機構討了回來。也未能在鍾理和活著的時候看到它出書。直到作者去世一周年,才由林海音等文友協助湊錢自費出版。換句話說,等文稿成書面世,已經到了戰後的六○年代,而讀者大眾充分認識這位「鄉土作家」,《笠山農場》隨「鍾理和全集」再版時,已經是鄉土文學興盛的七○年代。
鍾理和是戰後台灣第一位以優美中文創作的本省籍作家,也是最早刻畫台灣土地之美的農民文學創作者。《笠山農場》文字優美,寫活貼在土地上農民勤懇耕作的表情與心情,也展開一整幅南台灣客家農村的生活畫卷。隨時打開書頁,都能聞到美濃豔陽與菸田的氣味。
如果沒有鍾理和文學,五○年代台灣便只是「大陸文人的文壇」,只有反共小說與懷鄉散文。有了《笠山農場》以及由這塊土地吐納出來的辛酸、愛戀與嘆息的作品,「台灣鄉土文學」的歷史與特色,便可由戰前到戰後連成一貫,而不是遲至七○年代的黃春明、王禎和才出現。它是一條長長的線,而不是斷裂的零星的現象。
「台灣文學歷史舞台」百年來風風雨雨,歷經好幾場文學論戰與風潮變遷。鍾理和作品一一越過時間的柵欄,成為人民大眾喜愛的讀物。他握筆倒在血泊裏的身影,不惜付出生命,嚴肅面對文學的寫作姿勢,在緩緩旋轉的歷史舞台上隨著時間消逝而愈加清晰,為越來越多後輩文人所景仰懷念。
---本文原刊[文訊]月刊,2009年11月號
---------------------
鍾 理 和
鐘擺是永遠沒有停止的、 因為更合理更安全和更舒 適的生活總是在現在的後 邊。人類靈魂便這樣追求下去。 ─ 鍾理和 |
- 關於鍾理和
ㄧ.生平
(三)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
(四)鍾理和 ─ 不屈的作家魂
二.著作
三.紀念館
(四)鍾理和 ─ 不屈的作家魂
鍾理和,小說家,人稱「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公元一九一五年出 生於屏東高樹,一九六○年肺疾病逝。鹽埔公學校畢業後,因體檢不合格 ,未能繼續升學,乃就私塾學習漢文,引發對文學之興趣,有意從小說寫 作方面為自己的人生找出路。嗣後,則因為一連串傳奇般的人生際遇,使 他更堅定地走上文學之路,而且也因為現實所遇到的困境和挫折,一再地 對他的人生構成挑戰和試驗,讓他的一生像穿越荊棘叢生、險阻危難重重 的荒野,驚險萬狀,卻鍛煉出珍貴的人生智慧。鍾理和的文學,一方面是 他在人間煉獄中受鍛煉的真實記錄,順著他一生的腳蹤走,便能找出他的 文學行程來,他的文學具有深刻動人的生活面貌。另一方面,他的文學也 是他的人生智慧增長的實錄,順著他的文學軌跡走,可以看到一顆文學生 命的完成史,他的文學深富生命哲理。
鍾理和出身在一個極不平凡的家庭,家裡不僅擁有大片土地,而且同 時也在經商,從事海外貿易,使他從小便有寬廣的心靈視野。十九歲的時 候,鍾家在美濃買下大片山地,經營農場,他被派到農場督工時,與同姓 女工相戀。「同姓結婚」遇到家庭和社會的強烈反對。這和鍾理和從文學 和現代知識所獲得的體認有極大的出入,他決定向背後代表的封建意識, 展開反抗與挑戰。一九四○年,「奔逃」到滿州奉天,擺脫封建社會對婚 姻的桎梏。一九四一年,再舉家遷往北京,直到一九四六年,戰爭結束, 被迫遷回台灣為止。小時候養尊處優的鍾理和,由於堅持同姓之婚與家裡 鬧翻,孤單無援地處在天寒地凍的中國地方,又因為不肯為日人機構做事 ,在現實、經濟和心理意志上都面臨極大的困難和挑戰,然而無畏眼前的 橫逆,鍾理和卻更堅定了走寫作之路的決心。
戰後的北京,沒有被謔稱「白薯」的台灣人生存的空間,鍾理和不得 不舉家遷回台灣,一九四六年三月底返台後,雖然很快地在內埔初中找到 代用教師的差事,不幸由於經歷了那一大段艱困歲月,八月就因肺疾病倒 。此後,他又立刻進入一段漠長的和病魔抗戰的日子。病情惡化後,辭去 教職,進入松山療養院長期醫治療養,其間一度因結核菌入腸胃,差點被 病魔擊倒,適抗生素發明傳入國內,始能死裡逃生。直到一九五○年十月 底,在動過兩次大型胸腔整型手術之後,病情始穩定,退院回家。
出院後的將近十年間,鍾理和已經無法出外從事需要耗費體力的工作 ,絕大部分的時間只能在家養病,這期間,上天對他的意志試驗從未中斷 ,不僅入貧病交迫,而且災難連連。先是他小時候最要好的知交,也是他 同父異母的弟弟和鳴,在他從手術病床醒來的同一天清晨,因「基隆中學 案」被槍斃。回到家時,父親留給他的田產已經因治病變八殆賣。長子鐵 民也得了脊柿結核,因無法同時籌搭兩個人的醫藥費,錯過適切的醫療而 駝背。一九五四年,原本健壯活潑的九歲次子,突然生病夭折。他自己則 經常面臨舊疾復發的威脅。一九六○年八月病逝。
羈留北京期間,鍾理和便把寫作當志業,也是他的事業,他到底寫了 多少作品已經無從查考,但具體的成果是在「馬德增書店」出版了第一本 小說集《夾竹桃》。即使在等待返台時候,或心病發前任職教師的短短數 月間,雖然還沒有機會直接加入戰後台灣新文學的重建隊伍,卻一刻也沒 有停止他的寫作。他的戰後北京生活經驗,所謂〈白薯的悲哀〉,或者作 為一個台灣人被遣返的心得〈祖國歸來〉.... 都是這段期間構思起草的作 品,只是有的要等待事過境遷多年之後,才能將它補綴完成而已。
鍾理和的大部分作品,則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間完成,而這些作品又 恰似他的生命之流,潺潺流出,最早的是他的同姓之戀──《苙山農場》 ,其實就是〈奔逃〉經過,以及在異地他鄉的困苦生活體驗。回到台灣之 後,他記下了戰後家鄉的景象──「故鄉」四部。他的病中體驗,病院見 聞,都是身歷其境、親身承當者才有的生命心得。〈貧賤夫妻〉的鰜鰈情 深,〈薪水三百元〉的生之無奈,環繞在一顆崇仰生活、敬重生命的靈魂 ,散發出來的生活體驗和生命智慧,可以用來概括鍾理和作品的整體情調 。雖然這又是一顆格外倔強、堅毅的靈魂,招若了比別人格外深重的試驗 和焠煉,鍾理和的作品卻告訴我們,面對倍於常人的生命波折、生活煎熬 ,鍾理和卻有一顆不屈服的靈魂,迎向前去,接受試驗,這構成了鍾理和 文學最重要的特質。
換句話說,鍾理和文學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傳達了生命的感動,看起 來十分平凡的「故事」,卻一一都是認真生活、嚴肅看待生命的靈魂,散 發出來的生命光芒,而這些「故事」的背後,又共同輻湊在「鍾理和」這 個生命體身上,鍾理和的一生就是鍾理和文學的本體。 鍾理和可說是將一生都奉獻給文學的作家,他生涯中苦難連連,都導 源於他自己設定的文學人生行程,設若他的生命不屬於文學,未必會有絕 裂的反封建行動,也必然不會有日後連鎖式的人間災難加在他身上,但文 學為他的生命帶來苦難,承當苦難的經驗,也成就了他的文學,鍾理和是 一顆永不屈服的文學靈魂。(本文取材自台灣文學步道) - 文選
- 貧賤夫妻
- 絲
- 奔逃
- 同姓之婚
- 笠山下的故事
鍾理和的文學生活 解讀鍾理和〈做田〉 鍾理和的懊悔與信心 |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