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01, 2010

詩訊

我親愛的好友:

2010年4月出版的《客家文化》季刊,由資深記者李芸玫專訪阿亮所做的一篇報導「吳德亮的百變人生」,以近3000字的內容與9張照片,四頁彩色篇幅,記錄了阿亮寫茶書、寫詩、繪畫、攝影、創作音樂等「不可思議的千手繆思」,內容簡潔而詳實、精彩。特別徵得原作者的同意,摘錄部分內容轉載於下與您分享:



《客家有藝思》吳德亮的百變人生
採訪報導:李芸玫(摘錄自2010年4月號《客家文化》季刊)

走進吳德亮的德亮工房,猶如踏入了一座挖掘不盡的寶庫,雖然剛開始是從茶書談起,但是一抬眼看到了桌上擺的彩繪貓咪陶茶盤,牆上掛的客家土樓油畫,水鄉澤國般的梯田照片以「馬背上的下午茶」等綜合媒材創作,一問之下,竟然都是出於這位詩人藝術家之手,令人不得不驚嘆於這位藝術家旺盛的創作能量,以及不自我設限和挑戰無限可能的精神。

無心插柳結緣茶文化

吳德亮是出生於花蓮的客家人,祖父則為苗栗銅鑼灣客家人,這樣的背景讓他對客家文化有特別深刻的體悟。他成為寫茶書的專家,雖然是無心插柳的結果,但是客家人與茶密不可分的關係,也是吳德亮接二連三出版茶書的原動力。從第一本造成轟動的普洱茶專書《風起雲湧普洱茶》以來,他陸續出版了《台北找茶》《台灣找茶》《客鄉找茶》《普洱找茶》《普洱藏茶》等書,2009年底推出的《兩岸烏龍名茶》則是他的最新著作。三月底,他繼續深入雲南找茶,將出版另外一部令人期待的普洱茶專書。



吳德亮說,一般人以為客家人只有擂茶,其實不然。客家鄉親大都住在山上,即使不是山上也是比較貧瘠的土地,沒有肥沃的田可種稻,故而選擇種茶,並發展出豐富的茶文化,因此有「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茶」之說,由此可見客家人與茶文化的密切關係。

絕處逢生的客家精神

大家都說客家人的精神是「硬頸精神」,吳德亮認為這種說法太抽象了,與其說是硬頸精神,還不如說是「絕處逢生」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表現在客家茶農製作東方美人茶,雖身處逆境,但卻能利用智慧和創意,反敗為勝,他並以自己為例,表示自己的遭遇也屢屢是絕處逢生。中興大學法律系的他,畢業後沒有走上法律一途,而是開公司,做起宣傳企劃,他因為重考大學多次,在補習班繳了不少學費,沒想到開公司以後,最常給他案子做的也是補習班,他有一年考前猜題甚至猜到聯考的作文題目。他並且把自己在補習班的那一段慘澹歲月,寫成了《國四英雄傳》,該書不僅獲得時報文學獎,還拍成了電影,代表台灣參加芝加哥影展。

吳德亮的工作經歷跟他的創作一樣,豐富而多元。他曾任《新台灣新聞周刊》總編輯、《自由時報》綜藝版主編、超視〈大腳丫遊記〉節目總策劃、客家電台藝文節目主持人、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平面攝影、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班教授報導攝影與節目企劃等等,不過他堅稱自己是專業藝術家,其他的工作只是謀生工具。

熱情記錄台灣本土的脈動

而吳德亮這種不自我設限,挑戰無限可能的精神,更為他贏得了「千手繆思」和「百變頑童」的稱號。他表示傳統中國文人,必須具備詩書琴棋畫等基本功,多元創作並不足為奇,他早在1998年即曾創立全方位藝術家聯盟,舉辦跨越繪畫、文學、雕塑、裝置藝術、音樂、電腦影音的「跨世紀多元藝術互動展」。他認為21世紀數位時代,創作者必須兼具的攝影、影像後製或構圖、美學表現等「現代基本功」,而不斷持續地求新求變,才能自在馳騁於無限可能的創作領域。

近年來,他不斷地利用各種不同媒材,創作出許多具有現實感的作品,他具有藝術家化腐朽為神奇的天份,無論多麼平凡無奇的材料,譬如廢棄電腦的IC板、洗衣板、早年印刷用的舊鋅版等,結合他的詩句,都可以展現出令人驚奇的意義。

吳德亮的繪畫或綜合媒材作品,總以老厝、船隻、漁獲為主題居多,胡品清說:「他的畫就像他的人,純樸敦厚,鄉土氣息強烈,對農業社會的鄉愁濃厚。」
正如知名藝評家須文蔚所言:「在這個以功利為導向的社會裡,還有誰帶著真情凝視台灣?……只有認真的藝術家以純真的情感愛戀著這片土地。」

從早年上山下海做野鳥追蹤開始,吳德亮即認真地以畫家之眼,詩人之心,用文字,攝影,繪畫等,各種多元的創作方式紀錄台灣這片土地的歷史文化變遷,多年來他的創作力並沒有遞減,反而與日俱增,並且跟著時代的脈搏前進。這位客籍詩人藝術家,這十年來又以茶為媒材,作為新的創作領域,更豐富了台灣的茶文化。

◎觀看更多照片與內容請直接點擊以下連結:
http://blog.yam.com/teliang/article/28504555


◎詳閱全文請看2010年4月出版的《客家文化》季刊(台北市客委會/台北市客家文化會館/台北市客家藝文活動中心/台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均有陳列或展售)。網址:www.hac.taipei.gov.tw

您永遠的好友 德亮敬上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