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7月 23, 2011

客語作家身影---劉還月

劉還月本名劉魏銘,1958年生,台灣新竹的客家人。劉還月的成長過程相當辛苦,不但父母早年離異,青少年時期還因為家貧而失學,他憑著堅毅的精神努力自學,曾經擔任過學徒、小工、苦力等等賣力氣的工作。不過,秉承著客家人「勤勞不懈」的美德,不管人生的境遇多麼不順遂,他依舊認真工作,利用各種機會充實自己,讓原本暗淡的生命因而發光發熱。

劉還月和寫作結緣很早,早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他就開始嘗試寫作,並且向「國語日報」投槁。青春時代,他也和很多慘綠少年一樣,寫過無病呻吟、充滿夢幻的文藝腔作品,並且年少輕狂的組織詩社、寫小說、寫雜文,這樣的寫作範疇和風格,一直等到他在家鄉新竹遇到藝術家粟耘,以及當兵退伍後,參加黨外助選文宣的寫作,並親自下鄉活動之後,才有所轉變。

在粟耘的指導下,劉還月開始閱讀世界名人傳記,這讓他對生命有了比較深的體認;黨外的活動讓他接觸到台灣民俗文化的本質,這讓他更積極的去探索本土豐美的生活民俗。在20歲參加反對運動的同時,劉還月也透過自己的努力,先後擔任廣告公司企畫、《自立晚報》〔生活版〕主編等職務,在自立晚報工作時,他以報導文學的嚴謹工作態度,清晰的去紀錄台灣民俗、廟會祭典的點點滴滴,這樣用心的走入民間,讓劉還月更接近台灣的鄉土和台灣的民眾,於是,他毅然辭去有固定薪水的工作,全心投入台灣民俗田野調查,在本土觀點的台灣民俗園地逐漸被開發的1980年代,劉還月無異是一位重要的拓荒者。而從此之後,他的工作都和台灣民俗文化相關。他先後擔任過台原出版社創社總編輯、社長;台灣省政府《客家族群史》〈移墾篇〉及〈民俗篇〉召集人;台灣常民文化學會理事長;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創辦人等職務。

劉還月的報導文學,和早期台灣報導文學作家冷靜、客觀的寫作方式不同,他有立場和自己的感情,在詳實生動的描述中,時而顯露懇摯的呼聲,雖然沒有震耳的抗議言詞,但溫厚感人的筆調卻向現世社會漠視民間藝術民俗提出最深沉的控訴。多年來,「民俗通俗化」和「民俗散文化」一直是劉還月抱持的理念與態度,他的足跡踏遍台灣每一吋土地,紀錄蒐羅所有的民俗風貌,而後消化吐出,重新包裝,從台灣民俗誌、土地傳、歲時小百科、歲節祭儀、生活日記.…等一本本民俗專書不停地寫、不停地出,目的就是要更多的台灣人,尤其是年輕學生,有興趣也有能力認識這塊屬於我們自己的美麗島。

除了用文字和攝影記錄台灣民間文化,1998年之後,劉還月也投入記錄片的製作,1998 年他策劃了《我們的台灣》系列節目, 從1999 年起,又應公共電視邀請,連續數年製作《台灣地平線》電視節目, 2001 年製作了行政院文建會《台灣鄉鎮文化誌》紀錄片, 2004 年接受華陶窯委託,製作《香茅古道的人文與歷史》紀錄片等,這些影片都獲得極高的評價。此外,他也主持過平埔族、地方文史等數十個研究計劃。

多年來,劉還月獲獎無數,重要的獎項包括王育德紀念研究獎、教育部文藝獎、台灣之美攝影金牌獎、梁實秋散文獎、第十四屆吳三連獎等;他的著作也相當多,包括《台灣土地傳》、《台灣鄉土誌》、《台灣客家風土誌》、《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台灣人的祀神與祭禮》等。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