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0月 29, 2011

史詩的美麗與壯闊

http://www.twtimes.com.tw/?page=news&nid=188534


台語在台灣是日常生活語言,但在台灣文學的版圖上,台語文學比起華語文學顯然小了許多;所幸在有限的市場中,仍有一群有志之士致力於台語文學的發展。作家林央敏是位詩人,也是小說家、研究者,更是台文發展的推手之一。



  史詩的美麗與壯闊

 林央敏對於史詩有深刻研究,他熱愛史詩、喜愛史詩的豪壯氣勢。林央敏認為:各類文學作品之中最難以書寫的文學體裁非史詩莫數,是自古以來文學的最高層級。千百年來能夠歸類在史詩中的文學作品以及類史詩的長篇小說數量不多,而嚴格的史詩作品更僅有一百多本,到了近代就更少出現了。約從十六世紀開始,史詩漸漸轉化成較容易書寫的敘事詩,到十八世紀再解放格律或是散文化,變形為長篇小說。此後愈來愈少有文人願意以史詩這種體例創作,紛紛轉往長篇小說發展了。

 「史詩」這個名詞常用來形容氣勢壯闊、場面浩大的事物,例如林央敏參加「二二八牽手護台灣」,有感所作出這樣的詩句(台語):

  咱肩胛相并

  用生份的手牽熟似的心

  親像鄭一支千里長的鋼筆

  合寫一抱台灣的史詩

 人民雖彼此不相識但卻同心護台,像是詩人般濃烈的情感,用千里長的人龍創造出屬於台灣人的史詩。

 歷史和史詩是密切結合的,為了表現其主題及超越寫實,作者常利用歷史來呈現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歷史不是史詩的主要目的,而是為了表達主題的一種手段或背景,如荷馬《伊里亞德》中的浩大戰爭場面,其目的是為了要表現出人類偉大的憤怒,並非單純講述歷史。透過詩人對歷史的凝望以及豐富想像,甚至加以某種程度的誇大虛構,既可滿足讀者的閱讀慾望,也達成詩人所欲表現精神內涵的目的。

 「史詩」如何定義呢?林央敏說:「簡單講,史詩就是以詩的語言和形式寫成的一篇包含歷史的小說。」史詩的結構包含很多情節,如一棵蓊鬱繁茂的大樹,因此其規模通常很大,還可能有兩條以上的主線包含在故事中,盤根錯節、環環相扣。也因情節多,因此一個可以任意刪除或搬挪之後都不會影響結構的情節,就應該去除。這就像是一根用不到、砍掉也不可惜的第六根手指,不如就除掉它吧!



  台語史詩《胭脂淚》及長篇小說《菩提相思經》

 現代作家有耐心創作如史詩般長篇小說的很少;寫得好、寫得美的就更少,遑論用台語來寫史詩或史詩型長篇小說。林央敏身體力行,創作了一部台語史詩《胭脂淚》,以及一部史詩型長篇小說《菩提相思經》。《胭脂淚》是目前台語文學史上第一部史詩作品、亦是目前唯一一部,中國學者更讚道這是「漢語文學最長的一首詩」。

 《菩提相思經》以台灣真實歷史為背景,記敘一段革命與淒美愛情的悲劇故事,故事更融合了釋、道、儒三教觀點,是台語文學中少見的長篇小說。相思可以有多深、多刻骨,作品中相思的深長,用幾遍輪迴、幾碗孟婆湯仍洗不去,故事中刻劃的愛情相思淒美讓人動容。書中的文句優美、富音樂性,多個段落都可以配上音樂輕輕吟唱,典雅的詩句配合台語特有的音律,編織出一部保留台語美麗優雅的小說。

 林央敏因喜愛史詩而創作史詩,台語文學史肯定會有他的一席之地。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