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月 17, 2012

客語詩與台語詩


客語詩與閩南語詩 /吳德亮

在一場藝文聚會上,恰好與「客家台灣」的黃子堯以及《笠詩刊》主編莫渝同桌,席間兩位老友都頻頻「勸進」要我寫客語詩。客語詩人陳寧貴在兩天後又適時來函提到客語詩的創作:

《「最近常讀到您的作品,意到筆隨,隨物賦形,真是爐火純青了!

對於客家詩,一年前我就曾提起您:南台灣「台語教學教父」黃勁連來電時提到吳德亮是客家人為甚麼不寫客家詩?吳德亮的確是很傑出的現代詩人,他不來寫客家詩好像太可惜太可惜太可惜,但是寫客家詩可不是一年半載就能寫出來的,尤其是華語詩寫越好對客家詩的品質要求越高,因此吳德亮若要寫客家詩,他要面對客家語文轉換和詩質要求的雙重考驗,這種煎熬我是嚐過的,滋味很難受。

寫客家詩多年後有些感想:

目前台灣的客家詩泰半尚有詩質不足之憾,這可能是客家詩人在兼顧客家詩的口語化時,必要接受的大考驗,必要跨越的大難關!」》

陳寧貴的說法其實不僅在客語詩,即便許多傑出的本土詩人一直努力創作的「福佬詩」也有相同的問題:過份遷就母語的「讀音」,往往犧牲了該有的文學性。而為了配合讀音必須「造」出電腦或字典無法呈現的「字」,更是創作方言文學面臨的最大
挑戰吧?因此相交數十年的好友黃勁連早年以福佬話寫詩,往往會冠上「台語歌詩」的名稱,亦即不完全是詩,也帶有歌謠的意味。(我在80年代末期幫忙編輯自由「日」報副刊時,勁連來稿都會以「台語歌詩」標示)

放眼當今「客壇」,除了陳寧貴寫客語詩有年,長年居住花蓮的葉日松老師也一直致力客語詩的創作與推廣;近年音樂家好友顏志文更以客語創作歌謠,歌詞的優美也幾可與「好詩」劃上等號。但對我而言,以母語寫詩,深感客家語彙的豐富活潑與複
雜性,且受限於讀音的辨識與現有文字的不足,而一直未敢輕易嘗試。

其實我在幾年前也曾嘗試客語歌的創作,自己作詞、譜曲、編曲,並以數位鋼琴演奏後委由友人演唱,除了在「全方位藝術家聯盟」1998年多元藝術展演時發表,錄製的CD也曾在客家電台播出;但「歌」並不等於「詩」,近年在報刊發表的每一首客語
詩我都仔細拜讀,某些「詩質」與文學性就稍嫌不足,如何將客語或閩南語甚至原住民語的語言,轉換為原本以國語創作所具有的文辭優美、意象清晰的「好詩」,應是每一位想從事母語文學創作的詩人們,首要的功課吧?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