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28, 2016

可簡化為一個讀者:自己

●可簡化為一個讀者:自己
近日詩人劉正偉,PO出幾篇詩觀佳作,有人讀了可能頗有所感所得,有人讀了可能一腦子漿糊。《一首好詩,必須面對“五個讀者”》太麻煩,可簡化為一個讀者:自己。正如畢卡索說你自己覺得好就好。再說根本,創作需要天賦才情,大胖子不適合跑百米,可練舉重,創作者需有自知之明。然而,創作用來自娛抒發情感不行嗎,其實這才是創作的最原始本質,老老祖宗為了將思想突破自我腦袋侷限,而有了壁畫,後來才有文字。未來文字有可能被影音和虛擬擴充實境取代。如今我們只是在人類文化演化進程中用文字暫時留下足跡罷了,文字將是千萬年後人類的遺跡化石吧?哈哈,抱歉說遠了。

●(《人民文學》發表作品)

《一首好詩,必須面對“五個讀者”》   大陸作者:鷹之 論詩
  
 薩特說過,從來就沒有為自己寫作這回事,任何一個詩人的寫作最終都是關於社會的寫作,從你第一次靈感到來寫下第一句詩的那一刻起,你的面前就已經在站立著一排無形的讀者,或者說你已經被他們放在了一個秤盤上,不管你是否承認他們的存在,這絲毫都不影響他們時時刻刻對你的稱量。
   
 比如,時下那些調侃、好玩、搞笑的類口語詩,難道真的就是在自我解嘲嗎?當然不是,在這些詩作的誕生之前,作者可能就已經為它們虛擬了“買家”,諸如那些類口語風格的編輯、評委(這種風格所占比重在七成以上)以及和其類似創作風格的哥們姊們等等。
 
 再如那些下流粗俗的下半身、垃圾派詩歌,那些中產階級飽嗝似的段子體、日記體、打油體等等,他們也有一個互相吹捧相濡以沫的小團體,如果僅僅是自己玩給自己看,他們也不可能一口氣玩上好多年。但毫無疑問,這些急功近利者,最終都將成為時代河流上的泡沫,熱鬧一陣自然煙消雲散,因為他們只把自己的讀者層限定在了一個狹隘的小圈子之內。所謂山不厭高,水不厭深,作為一個真正的詩者應該有魄力迎接任何一個層面讀者的挑剔,或者說,你能“輻射”的讀者群體範圍有多大,你就是多高級別的詩人。
  任何一個詩人,都將面對以下五類讀者:
  
一, 大眾——旋律、正能量
  
 儘管,有些好詩是屬於多數人欣賞的,也有些是只獻給少數人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一種精英文化都在時時刻刻向大眾文化嬗變著。比如30年前以晦澀朦朧著稱的“朦朧詩”,我們現在看起來不但不朦朧,甚至感覺他們有幾分稚嫩、簡單,但這反而越來越符合了當下民眾的審美觀,比如著名朦朧詩人舒婷在近些年的民間朗誦會中,幾乎每次都能感動多人落淚,這和那些讓聽眾“望風而逃”的“打炮詩”是多麼大的反差。
  
 既然所有的詩最終都將面對大眾,那麼就請記住大眾對詩歌的基本要求吧:美、流暢、正能量!詩歌可以不押韻、不分行(如寓言詩、散文詩等),但不可能不講究節奏、旋律,至於那些故意聱牙詰屈的翻譯詩模仿者最終都將誤人誤己,因為若干年後,你的詩歌在後人面前將形同“裸體”,那麼,你當初那些隱秘的小缺點難免被放大多少倍,那些磕磕絆絆的淤塞部分很可能被稱作“便秘”、“結石”。
 
二, 詩人——意外化
 
 不可否認,現在詩歌的主要受眾還是詩人群體,但有些詩人博客相對“車水馬龍”(當然是相對,跟寫散文、隨筆、小說的博客還是沒法比),有些詩人的博客卻冷冷清清,這是為什麼呢?儘管不排除少數博客是沾了“話語權”、“名人”、“美女”、“帥哥”等效應的光,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來自一點——意外性,這些博客能給持續他們提供陌生的、新奇的、意外的氣息。
 
 那麼,你想取得詩人群體內部的承認與擁戴,就必須持續貢獻出令他們感到陌生化的東西,具體點說,必須至少保證在你的一首詩歌裡有令人意外的一句,是的,哪怕一句!否則,如果大家看你的作品感覺就像左手摸右手,當然興味索然了。實際上不止詩人群體,任何一個受眾群體恐怕都喜歡看令他們感到意外的、新奇的、陌生化的作品,沒人會有耐性把你婆婆媽媽的家長裡短看完。
 
如以下兩首:
 《農村現狀》
 
有力氣的男人外出找錢去了
才長大的姑娘被勞務輸出了
連長得一般的寡婦
也進城給人擦皮鞋了
老得掉牙齒的老家
只剩下年邁的父母
帶著上小學二年級的孫輩
白天在去年的土地上
掰包穀
夜晚守著三間瓦房
和兩聲狗叫
(《人民文學》發表作品)
  
《三隻狗》
  
  三隻狗白天一塊去追一片雞毛
  晚上三隻狗又一起汪汪汪
  咬一片月亮
   
  三隻來自村裡三家的狗娃子
  真正是吃飽了沒事幹不能消化
   
  三隻狗一隻是張狗蛋家的
  一隻是趙狗剩家的
 一隻是高狗狗家的

    (聞一多詩歌獎,獲大獎作品)
 
  這樣水準的詩即便獲了大獎,發表了權威刊物,也不可能贏得詩人群體的支持與回應,因為兩首詩中都沒有一丁點令人感到意外化的詩性存在。
   
三,編輯——“有機體”
  
你寫詩可以不投稿、不發表、不參賽,但不可以忽略“編輯”這個讀者的存在,因為,下一代的普通讀者(包括你的後輩親友)很可能就代替這個“編輯”去約束你,在當前編輯都“壞掉”的前提下,你不妨親自做自己的一次“編輯”。
 
那麼,編輯的職能是什麼呢?形象一點說,他是為“大眾”和“詩人”前兩個讀者把關的“門衛”:

1, 在語言出新的基礎上更強調思想出位,否則即便是美的、流暢的、正能量的,也難保不令人過目即忘,因為,任何一個負責任的編輯都不想他的刊物“過期失效”,都想他編輯的作品具有時代的“領頭羊”性質。
 
2, 為詩人的“意外性”尋找技術支撐,於堅說過一句話,反對隱喻,就是反對沒來由的A是B,如果這種新奇僅僅是建立在頭腦發熱前提下的一句信口開河,那麼即使在新鮮,也是新鮮的皮毛,長此以往詩歌會成為寫詩人的“專利”。
  
3, 不要用“方言”寫詩。當然,這個“方言”不僅僅是指地方性語言,還包括那些僅僅自己看得懂的“被窩”語言,網路流行語(如管女人的乳溝叫“事業線”),詞語遊戲(如,“我在後院種下了半畝光陰”,“這堵牆像睡眠”等,這些都無任何意義。),還包括那些去掉畫面的配畫、配圖詩等等(這也形同“方言”)。
隨便舉兩個詩人群體喜歡的例子便知:
  

《鏡頭:螞蟻》 付顯武
 
更多的時候是一粒米飯在搬動光陰
在熟悉的黃昏
一粒米飯頂著暮色慢慢回家
 
螞蟻只是安裝在米飯上的輪子
螞蟻只是推了幸福一把
 

 
 首先,這首詩便是典型的配圖詩,因為詩中這個“鏡頭”是個特指的鏡頭,不是任何地方都成立的泛指性鏡頭,比如在野外、山間、大道邊,更多時候是見不到銜著飯粒的螞蟻的,它們更多時候是銜著草籽和昆蟲,但在鄉村的房前屋後卻很容易看到,因此,這首詩必須配上那個特指畫面作為補充才適合發表。
 
 因為我曾把這首詩“改編”為能離開畫面的非配圖詩,被人誤作“改詩”,那就再提示幾句:實際若在配上畫面前提下修改,只需把前面三句刪掉即可,僅留下結尾兩句可能更有意味,因為前三句畫面已經提示過了。即便如此,“螞蟻是米飯輪子”和“螞蟻推幸福”仍舊存在邏輯自悖,這形同“輪子推輪子”。此外,在這句“螞蟻只是安裝在米飯上的輪子”新鮮比喻的背後仍舊是一個陳舊主題,無非“勤勞致富”四個字,作為一個詩人仍需在寓意上繼續探究。

 
再看這一首:
 
《死亡像羞澀的門框》 ■得兒喝
 
死亡像羞澀的門框
母親只是多扶了它一會兒
它就矮下去、小下去
直到變成一個相框——
緊緊扶住了母親
 


 詩友得兒喝的詩比較感人真誠,我一直很欣賞,但他拿來這首詩讓我評,我卻犯難了,因為這個“死亡像羞澀的門框”的比喻根本不通。首先“母親扶著門框”的這張像,代表的是她生前的一個鏡頭,而非代表她站著死的遺像,這張“大相框”變成代表遺像的“小相框”,是由“活”變成了“死”,並非“死亡”在縮小,因此,我建議他重寫,並把不夠莊重的“羞澀”一詞換掉,試改如下:

 
這個門框像個善變的魔鬼
母親只是多扶了它一會兒
它就迅速矮下去、小下去
直到變成一個相框——
把母親緊緊圈在裡面

 
四, 評論家——影射性。
 
我在立體詩學中曾把一首好詩比作是“點(高)”、“面(寬)”、“影(厚)”組成的立方體,其中的“影(或厚度)”就是一首詩影射生活的能力,對這個“影”的發掘就是評論家的主要職能。直白點說,一首詩只有文字表面的“意思”,而無文字背後的“意義”,那一首詩只有過期失效的觀賞價值而無任何社會價值,更談不上歷史性的承傳價值。你要真想為後代留下點傳世作品,那就先在你的文字背後為評論家留點聯想空間吧,只見當下不見未來的“現實性”等於零。
 
但詩歌的“意義”和小說的“意義”還不是一回事,若小說的“意義”更傾向於“以小見大”,那詩歌的“意義”更傾向於“以小折射大”。因為小說的基本顆粒是“情節”,或者說是從“人”到“人”(社會),但詩歌的基本顆粒是“意象”(含事像),是從“物”到“人”,雖然詩歌也可敘事,但側重點是場景而非情節本身。因此,評論家就類似打通“物”和“人”之間聯繫的橋樑和紐帶,他們的存在縮短了時代和詩歌之間的時空距離。
如,于堅的《零檔案》:
 

[檔案室]

建築物的五樓
鎖和鎖後面
密室裡
他的那一份
裝在檔袋裡
它作為一個人的證據
隔著他本人兩層樓
他在二樓上班
那一袋
距離他50米過道
30級臺階

 
[卷一 出生史]

他的起源和書寫無關
他來自一位婦女在28歲的陣痛
老牌醫院
三樓
炎症
藥物
醫生和停屍房的載體
每年都要略事粉刷
消耗很多紗布
棉球
玻璃和酒精
牆壁露出磚塊
地板上木紋已消失
來自人體的東西
 
[卷二 成長史]

他的聽也開始了
他的看也開始了
他的動也開始了
大人把聽見給他
大人把看見給他
大人把動作給他
媽媽用“母親”
爸爸用“父親”
外婆用“外祖母”
那黑暗的
那混沌的
那朦朧的
那血肉模糊的一團

[卷三 戀愛史(青春期)]

在那懸浮于陽光中的一日
世界的溫度正適於一切活物
四月的正午
一種騷動的溫度
一種亂倫的溫度
一種
盛開勃起的溫度
凡是活著的東西都想動
動引誘著
那麼多肌體
那麼多關節
那麼多手
那麼多腿
到處
 
[卷四 日常生活]
 
1 《住址》
 
他睡覺的地址在尚義街6號
公共地皮
一直用來建造寓所
以前用鋤頭
板車
木鋸
釘子

現在用攪拌機
打樁機
衝擊電鑽
焊槍
大卡車
水泥
大理石
鋼筋
澆灌
衝壓




 

[卷五 表格]
 
1《履歷表》

登記表
會員表
錄取通知書
申請表
照片
半寸免冠黑白照
姓名
橫豎撇捺
筆名
11個(略)
性別
在南為陽
在北為陰
出生年月
甲子秋
風雨大作
籍貫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年齡
三十功名塵與土

[卷末](此頁無正文)
 
......
 
 這首詩如果不是掩埋著一個“畸形時代,讓一代人的存在歸零” 的“驚天秘密”,僅靠這些枯燥無味的名詞可能流傳至今嗎?可能取得國際認可(德國獲獎)嗎?當然,這樣的詩若無評論家的介入,僅靠普通讀者對這個“零”的參悟,的確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不可否認,當前詩壇是生活化寫作一統江湖的時代,根本談不上什麼佈局、謀篇、造境技藝,或者說本就在以生活說生活,根本不需要評論家這個“橋樑”,但我們不能因此放棄詩歌的藝術性探索,畢竟“平庸就是平庸者的通行證”的日子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五,時空——坐標系
 
一首詩的真正價值最終都會由時空來決定,沒錯,想達到入史、影響世界的效果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更無權替未來人對今人作出判斷,但這並妨礙我們“溫故而知新”,我們當然可以根據歷史和周邊世界大詩人的創作共性提前確立一個參考坐標系,把自己作品放在上面稱量一番:
 
縱軸——歷史參考
 
我們從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李商隱、蘇東坡、辛棄疾等大詩人留下的千古名篇中可輕易得出兩點:
 
1, 思想性
 是雷打不動的“詩言志”,以頗具不可言說性的境界論高下。
2, 藝術性
 靠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聞一多)所統馭下的用意象(實際以物象或複合意象為主)說話,最終達成人和萬物水乳交融物我不分的“互動”關係,即“天人合一”的意境。
  
橫軸——周邊世界
我們從但丁、波德賴爾、里爾克、史蒂文斯、龐德、艾略特、葉芝、米沃什、沃爾科特、特朗斯特羅姆等大詩人身上也可輕易發現兩點:
 
1, 思想性
 以追問終極價值為主旨的說理式警醒,或更具神性色彩、理性價值的詩言志(看看米沃什、沃爾科特、特朗斯特羅姆八九十歲寫的詩便一目了然)。
 
2, 藝術性
 以營造新奇比喻為語言基本單位的神性寫作,最終達到“人神統一”之境。日前已“中為西用”,進入“天人合一”的深度意象探索階段。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基本明確,一旦到達詩歌金字塔的最高階段,中國詩和西方詩在精神向度上便沒有什麼方向上的差異,所謂的民族性差異無非中國詩人向一個廣義的“天”明志,而西方詩人向一個更具體的“上帝和諸神”明志,因為中國的“天子”把宗教的神聖性給限制、降低了,導致那些具體的宗教人物被反復解構。

 至於感性和理性的差異,是格律和自由體兩種不同體例造成的,這與人種人性無關,中國古詩嚴謹的格律雖然打開了一條通向意境的捷徑,但卻限制了理性的延伸,而西方詩歌雖然在“三美”上不及我們的格律詩,卻更適合“邏輯(思)”的成長,現在這種分野自然不存在了。
 
 至於藝術上,更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一個意象,一個事像即可包攬全部,並且頂尖詩人所習慣選取的物象、意象範圍也是頗具驚人的趨同性,比如屈原、李白、蘇東坡等人多選取浩瀚磅礴的“天象入詩”(如屈原的“太陽”,李白、蘇軾的“月亮”),因而被後人稱作“天才”,而到了波德賴爾、里爾克、沃爾科特、特朗斯特羅姆等人那裡依然如是,天空和大海仍然是他們創作的第一“玩伴”,估計再過五千年這一格局仍不會變:天才寫天,地才寫地,人才寫人。那麼,還有什麼懷疑呢?和他們處在同一個矛盾統一體中寫作,永遠是離這個最終目標最近的一條路。
 
總之,在衡量自己作品真正價值時,必須要站在“所有的好詩都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雙重探險”的高度,向自己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 你的文本思想高度是和他們站在同等格局、體量的前提下嗎?具有打動天下人的普遍性嗎?
 
2, 如果你的思想探險是理性的,是站在中國玄學的承繼性基礎上嗎(你想憑空創立一派超越老子的玄學,可能性不大)?對當代哲學和宗教有前瞻性的觸及動作嗎?如果你的呈現主題是感性的,達到了呈現載體的極端化嗎?
 
3, 你所塑造的意象是獨一無二的嗎?如果是,具備本質上為那些事物命名的能力嗎?如果不是,具備本質上為那些事物再次“改名”的能力嗎?

針對以上命題,我找了很多年,除了于堅的《零檔案》外,至今也未在中國名家的大獎詩中找到過一首經得住考驗的案例,因為他們的詩主題大多是“模棱兩可的”、“似是而非的”、“模模糊糊的”,根本感性和理性分不清。
 
 他們為啥主題模糊?因為他們骨子裡根本就沒有新鮮的清晰的思想之核,更談不上胸懷天下的開闊境界,一旦清晰就變得陳舊、老套、小家子氣,便只好去犄角旮旯玩“斜”的。理論上講歐陽江河該具備思想出新的能力(李犁兄說他是國內唯一和我在思想高度上具有可比性的詩人),只可惜,至今未見他一首細膩有質感的詩,通篇都是靠大而無當的說教支撐,缺少詩的必備韻味。

 
 
1, 你的文本思想高度是和他們站在同等格局、體量的前提下嗎?具有打動天下人的普遍性嗎?

2, 如果你的思想探險是理性的,從玄思角度是站在中國玄學的承繼性基礎上嗎(你想憑空創立一派超越老子的玄學,可能性不大)?從哲學和宗教角度有對當代哲學和宗教前瞻性的觸及動作嗎?如果你的呈現主題是感性的,達到了呈現載體的極端化嗎?
 
 
3, 你所塑造的意象是獨一無二的嗎?如果是,具備本質上為那些事物命名的能力嗎?如果不是,具備本質上為那些事物再次“改名”的能力嗎?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