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02, 2005

共下坐車介緣份

者係人間介縮影
男女老幼各行各業
在者下交織成紅塵百態
汝我佢雖然相看
無相借問
毋故我兜介心靈係相通介
我兜愛去介地跡
暫時在者交會
到裡尾我兜陸續下車
一直到天光日朝晨
再續昨晡日介緣份

註:
者係:這是 
在者下:在這裡
汝佢:你他
毋故:但是
我兜:我們 
地跡:地方 
天光日:明天
共下:一起

5 Comments:

At 1:17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母語文學對母語復興的重要性
——以現代客語詩為例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研究生
林櫻蕙

壹、前言
客家話在台灣已經有百年的歷史,只要家庭裡還保有基本的客家觀念與認同客家文化,雖然期間曾受到閩南話、日本話的影響,客家人大致上還能保有自己語言的生命性且繼續傳承下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但自民國三十八年後卻有了巨大的改變,國民政府強力推行國語政策,各級學校一律使用國語。從開會、討論、上課,乃至在公共場合只能使用國語交談。社會上,在強力中國化政策下,客家文化被矮化為地區性的次級文化,連客家人自己也覺得難登大雅之堂,起了自卑的心理,不願承認自己是客家人的身份。再加上六0年代以來,逐漸普及的電視和廣播深入各個家庭,國語更是壟斷了整個語言環境。因此國語挾帶著極為優勢的地位,形成文化的霸權,宰制了客家話的生存空間,使得原本處於弱勢的客家族群,就被政治、社會、傳播和教育的力量沖擊的潰不成軍!在客家族群為主的縣市裡,常有許多年輕的客家子弟,不是不懂客家話,就是說不完整客家話,甚至說怪腔怪調的客家話,母語消失的速度與其所流失的傳承文化、精神,實在令人擔憂。
雖然許多客家人平常可以用自己的母語相互溝通和表達心意,但想要書寫成文字時,卻習慣以國語的語言模式進行思考,即使能通情達意,也總感覺失去了生命的氣息和泥土的韻味,特別在文學創作中,最是遺憾。所以提倡母語,是對母語的思維模式與情感表達,發揮了保存與傳承的價值與功能。因為
一個人學好他的母語,不只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語言本身不只是一種傳達意思的工具,他更是一種記載文化的工具。一個民族透過自己的母語,保存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如果這套母語消滅了,那麼整套傳統文化也必然失傳。
貳、母語文學與母語復興
一、詩人思維與母語詞彙
杜潘芳格 與《笠》詩社同仁一樣,亦為「跨越語言的一代」的詩人。戰後,為了要與其他人溝通,她也漸漸學會了粗淺的中文,但真正用中文創作出來的詩還是很少。與為數不少從日文過渡到中文的詩人、小說家一樣,她於思考、創作時,往往在有意無意間,讓日語詞彙在腦中馳騁,其間華語與客語,往往是被「帶」出來的,從以下的例子就可以得到印證。杜潘芳格先用日語創作〈平安戲〉這首詩,之後得到李元貞教授的協助,在貼近詩人原意下翻譯成中文詩;在與丈夫分享、欣賞時,杜慶壽醫師用他所熟悉的英語在日記本中隨手譯寫此詩;女詩人亦覺得用客家思維與客語詞彙,表現出這個特屬於客家族群的節慶活動,應該會更彰顯詩句的爆發力與感染力,故有客語版的創作:

(日語版)
平 安 戲(お芝居)
ま つり の

來る年も來る年も平和がつゞいて
年年歲歲、平安戲が上演される

從うことしか知ちない平和な人たち
忍耐することのほかは、何も出來ない平和な人たち
が、舞台を取り圍み
平安戲を煽つている

たくさんの平和な人たちが
舞台の下で
たゞ、もう甘蔗をかじり、酸つぱい李の實を口に含んで……。

かけがぇの無い、只ひとつの生命をまもり通そうと、
平安戲を見ている。


(中文翻譯版)
平 安 戲

年年都是太平年
年年都演平安戲

只曉得順從的平安人
只曉得忍耐的平安人

圍繞著戲台
捧場著看戲
那是你容許他演出的

很多很多的平安人
寧願在戲台下
啃甘蔗,含李子鹹。

保持僅有的一條生命

平安戲。


(英語版)
A yearly peace play

This is the year for peace,they say!
But again it’s a show,a yearly play!
Men gathered round the stage will see,
Actors performing;patience their fee.
Seemingly content many gather there,
Applauding performers as they heat the air.
You too,by this act can be sweet away,
But its not true peace its only a play.
Many are they who seek natural ground,
Content to stand by the stage around.
Not partaking in applause or act.
But savoring the sweets that shows near lack.
One life is mass,yes,but one alone.
Spent watching plays,yes,plays alone.


(客語版)
平 安 戲

年年都係太平年,年年都作平安戲,
就曉得順從?平安人,就曉得忍耐?平安人,
圍著戲棚下,看平安戲。

該係你兜儕肯佢作?呵!
儘多儘多?平安人
情願囓菜餔根
?甘蔗含李仔鹹。
保持一條佢?老命
看,平安戲。

在比對〈平安戲〉的各種版本後,會發現:客語版中多出了在其他版本中沒出現的「情願囓菜餔根」詩句。特殊的客語詞彙「囓菜餔根」,除了給閱讀者貼切、生動、草根特色的感受外,其背後所反映的深層文化與內涵,更是詩人內心思維所要傳達給讀者的。
特殊的客語詞彙「囓菜餔根」其實是與「咬薑啜醋」意思相近的,都是形容客家先民在艱苦動盪的遷徙生活,及披荊斬棘開創家園背後的勤儉性格。家常的主食大都是根莖類的薯類,配菜則是可食野菜或易種葉菜類,連平時吃飯時會拿來沾薑搭配著吃的醋,都節省下來。客家人「尚簡崇拙,貶奢抑侈」的人生理念,如「質直好儉,不務浮靡」 、「冠婚喪祭尚儉,居不求華,服不求侈,飲食不求異,器用不求奇,僕妾不求其飾外觀,園池不求其供外玩。」 、「邑風儉樸,布袍椎結,不尚奇巧」 、「男勤於耕,女勤於織,宮室服器多從質素。」 從記載於明清兩代的各州府志中皆可看出:在客家地區,不論從日常的飲食起居到年節時歲,小至衣著用物,大至民居建築,明顯都流露出這種勤儉樸素的生活態度。在「勤儉」思想的主軸下,客家人的飲食以山產的料理最具特色。吃過客家菜的人都知道口味有鹹、香、肥三個特色,而且幾乎每道菜都非常下飯,這正是因為客家先民有逃難的歷史背景,又與住在偏僻的山區、不方便長期保存新鮮的食物有關。所以,世世代代就將肉類、菜類拿來晒乾或醃漬的好手藝流傳下來,例如:蘿蔔乾、豆豉乾、豆腐乳、菜乾、筍乾、酸梅、桔醬……等;也會把糯米磨漿,再加工做成各式的「粄」類,以方便攜帶和食用,像〈客家粄十唸〉 就是將各種客家粄食依照造型、口味、特色整理而成的。所以,客家在「食」的方面,就像客家人在生活中儉樸、刻苦、耐勞、簡單的特色!簡單的材料、不改本味的製作方式,就成了很富鄉土風味的美食。因此,白切、白斬、湯食、勾芡等每道客家菜,幾乎都可以看出本來是什麼材料做的。

二、母語與文學的關係
杜潘芳格在接受訪談,論及寫作與寫客語詩問題時,曾如此回答:

為何寫作,簡直是等於問我為什麼活著,我是如此感覺。因為語言就像生命一樣,獨自溢出,所以我就寫他們。對於我來說,寫作該是,心志最深處的可能性醒覺,不對──是被醒覺的──被那產生出來的語言所迫而寫作,這樣說較為正確。而身為跨越語言的一代人,語言轉換,最後發展成一種自然而然的事,彷彿下意識有一個無形的按鈕,會自動切換。例如,與家人用客語交談,與一般人用普通話,回到自己的書房,日語就會出現在腦海中。在創作時,除了用日語之外,我漸漸發現,有一些詩句竟會很自然的以母語客家話湧出,所以我就把用撿拾起來,細細織就成客語詩。但是,用客語寫詩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可以轉化成文字的語言倉庫是很少的。……

所以,從上述的例子就可以得知,語言與詞彙在女詩人杜潘芳格的創作過程所居的重要地位。如果每位詩人都有如此的經驗,那麼當心有所感、有複雜曲折的思維,卻礙於母語詞庫的窮短與操作詞彙的困難而創作受阻,是多麼可惜的憾事;若有充足的母語詞彙,詩人們就可以在靈感乍現的當時,自由運用自己所熟悉的語言馳騁創作,讓充滿泥土韻味與生命氣息的母語文學,呈現獨特的風采。可想而見的,女詩人在尋覓、鍛鍊客語語詞時,所下提煉與捶鍊的功夫是很深大的。每位詩人都肯經營自己的母語文學,努力將口語化的語言提升到文學層次的語言,如此朝這樣的方向共同邁進。相信最後,在詩人隨心所欲與駕輕就熟的創作中,必會造就良好的循環;在詩人提升母語詞庫的精緻性與藝術性的同時,也為往後的自己或創作者所用。而且對於母語語言復興與母語文學的問題,杜潘芳格也有以下的看法:

客家話沒有人說了,也沒有人聽得懂了,這時候就是我們需要反省、深想、思考的時期了。聽說賴和也是客家人的子孫,宋澤萊也是,還有很多很多客家人,給別的族群人同化掉。好像現在的台灣的年輕一代受了北京話的教育以後完全不關心自己的母語,變成不會說,不會聽台語的人,這樣下去就會有台灣島但沒有台灣人了。……我們對自己的母語不但不會不用而消滅,反而更熱心去追求,去愛他,去找想要改善,改良更好更美更優雅的母語來使用。以後大家學習進步了,再有更多人會學習熟成客家話,及寫作客家話文。相互鼓勵的話慢慢的變成一個潮流,像Italy的『神曲』,這是但丁的寫作。當時神曲這個文字及文章不是他們的國語,是地方方言而已。但是出了『神曲』以後,這個著作太有名了,但丁用的方言就變成他們的國語了。
正因有這樣的理念,所以女詩人杜潘芳格除了致力將思想透過母語文字來構築新詩創作外,也將之前以其他語言創作的詩文,重新用客語詮釋出來,期盼大眾自然來閱讀,欲將母語保存且發揚光大的企圖心,躍然紙上,著實在令人感動。
參、現代客語詩對母語復興的重要性
一、現代客語詩的特色與重要性
為探討母語文學對母語復興的重要性,筆者選擇以「現代客語詩」作為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詩是語言的藝術----「詩的表現,要靠語言做為媒介。詩本身就是一種語言的呈現(expression of language)」 ,而語言又有承載族群文化的特質,各種母語都有它特殊的聲調、節奏、語意,因為「母語是各種族感情及精神的結晶體,母語也著是文學建築的基礎。詩是生命的舞蹈,一種語言精確表現的文體,無用母語,口語的聲調就會及文字的音韻一致,感情及精神自然就無法度十分來表現。」 所以現代客語詩使用明朗親切、生動率直的母語來詮釋客家文化的精神與內涵,最能反應鄉土民情的視野與族群的心聲;作家在飽含客家意識創作時,最能錘鍊母語文化的功能,打造客家知識的文化版圖。因此,對母語的復興,現代客語詩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詩的生命在語言----因為語言是詩歌的核心,而小說與戲劇的生命卻在人物、情節、表現主題上,相對的,語言卻變得沒那麼重要。所以,現代客語詩就較客語散文、客語小說、客語戲劇等文類更重濃縮、精煉的工夫,透過象徵、比喻、排比等技巧,呈現出去蕪存菁的含蓄美感,給讀者較多想像的空間。
(三)、語言具有生命性----語言本身是具有生命的,也會隨時吸收新的語彙。客家語言文化是客家族群的生命與動力,所以,若想將客家語言保存下來,死守古老的客家話並不是妥當的辦法,唯有透過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讓客家母語發聲發光,客家文化的綿延才有永恆的希望。台灣客語做為台灣語言的一種,有必要從生活用語提煉出文學用語,進而創作文學作品,才能賦予客家語言新的生命,建立自家族群語言的自信,寫出優秀的台灣客家文學作品,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現代客語詩作導引,用以介紹和創作,進而豐富、創新與提升客家語言。
就下一首現代客語詩〈還福〉為例,來說明現代客語詩的特殊性、價值性,進而凸顯其對母語復興所居的重要地位:
還福
正月迎春接福
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收冬時節
達到願望也好
得著平安也好
求來?福 愛還

毛筆將感恩?心
大大字寫到紅紙項
山川毓秀 草木皆春
貴客臨門 春光煥彩
大門口窗仔頂門簾項
宜室宜家 杜馥蘭香
禾埕尾?穀倉貼一張五榖豐收
雞棲牛欄豬欄貼一張六畜興望

灶下傳來廚香百味
甜粄發粄龜粄三牲
借春天一托盤?福氣
收冬?就愛做一棚戲歸還大地
(一)、從語音來看:聲母部分的 v-(福、紅、煥、馥、禾、豐)、ng-(雨、祈、毓、宜、尾)、ngi-(月、願、迎、簾、雞),韻母部分的 –on(還、安、願、欄、粄、盤、山、川、蘭)、 -ong(望、項、光、香、倉、旺、將、張、傳、盤)、 -iong(民、興)、 -ung(正、風、冬、門、豐、棚)、 -iu(求、收、秀、六)、 -iun(春、順、恩、臨、天)、-eu(調、到、好、毛、草)、 -io(泰、愛、大)、 -ui(貴、桂、龜),韻尾部分的 –m(心)、 -p(紙、貼、發、三、甜)、 -t(節、筆、榖、棲、畜、下、室、借、戲、國、地)、 -k(寫、客、達、托),由上述就能得到印證,在語音方面比中文多出的陰入調和陽入調,再配合聲調的高低、升降、長短不同,使現代客語詩在平仄、節奏、押韻上擁有較豐富的音樂性與韻律美。
(二)、從詞彙來看:禾埕(指曬穀場)、窗仔頂(指窗戶上)、門簾項(指門簾上)、灶下(指廚房)、托盤(指方盤)、就愛(指就要)、借(指藉由)、一棚戲(指一齣戲),由前面的特殊客語詞彙就可感受到,獨有的草根味與鄉土性。
(三)、從修辭來看:擬人--「迎春接福」、「毛筆將感恩?心,大大字寫到紅紙項」。摹寫--「山川毓秀 草木皆春」、「杜馥蘭香」、「灶下傳來廚香百味」,有視覺亦有味覺,彷彿置身其中,親自感受。象徵--「借春天一托盤?福氣」、「收冬?就愛做一棚戲歸還大地」,將敬天、感恩、惜福之心,化為實質的禮俗,代代流傳。
(四)、從語法來看:保存古義的詞彙—禾(稻)、紅紙(春聯)。詞義較廣的詞彙—時節(節慶、時候)、著(有、這、到)。詞義特殊的詞彙—雞棲(雞舍)、禾埕(曬穀場)。特殊的單音詞彙—口(前)、頂(上)、項(上)、尾(底)、下(裡)。特殊的單位量詞—一棚(場)戲、一托(方)盤。特殊的形容詞等級—大大字,不僅有大的意思,亦有程度漸大的意思。
分析以上語音、詞彙、修辭、語法四點,就可凸顯出現代客語詩的特殊性,包含了語音形式、詩義內涵的深層文化意義、客家傳承的精神與價值觀。所以,現代客語詩作為客語(母語)文學的一環,不僅對具有母語復興的功能,對傳承客家精神與文化更是深具影響力,其重要性自是不在話下。
二、現代客語詩的取材
所以在研究取材方面:一是以客籍詩人和其發表、出版的詩集為主,如杜潘芳格《朝晴》、《青鳳蘭波》和《芙蓉花的季節》,黃恆秋《擔竿人生》、《見笑花》、《客家詩篇》,龔萬灶與黃恆秋編選《客家台語詩選》,李喬客語史詩《台灣,我的母親》、葉日松《酒濃花香客家情》、《客語現代詩歌選》、《鑊仔肚介飯比麼介都卡香》、《台灣故鄉情》,曾貴海《原鄉.夜合》,邱一帆《田螺》、《油桐花下介思念》;另一是在各報刊雜誌發表或被收編在詩集的作品,如劉慧真、范文芳、涂春景、廖祖堯、陳寧貴、楊寶蓮、利玉芳、楊正德、鍾達明、鍾肇政、馮輝岳、吳尚任……等。除作家現已出版的現代客語詩集外,再加西元1990年以後刊載於台灣各期刊、報紙、相關綱站上的現代客語詩,以求研究資料蒐集之完備,詳細資料可參考下表。
詩集:

作 者 詩 集 出 版 社 出版時間
杜潘芳格 《朝晴》 台北:笠詩社 1990/3
黃恆秋 《擔竿人生》 台北:草根 1990/6
杜潘芳格 《青鳳蘭波》 台北:前衛 1993/11
李喬 《台灣,我的母親》 台北:草根 1995/8
李喬主編 《台灣客家文學選集1》 台北:前衛 2004/1
龔萬灶、黃恆秋編選 《客家台語詩選》 台北:客家台灣雜誌社 1995/8
杜潘芳格 《芙蓉花的季節》 台北:前衛 1997/3
客語聖經翻譯委員會 《客語詩篇:心靈的祈禱文(漢字版)》 台北:中華民國聖經公會 1997
馮輝岳 《阿公的八角風箏》 台北:民生報 1996/2
馮輝岳 《第一打鼓》 台北:臺灣麥克 1998/2
黃恆秋 《見笑花----客家詩集》 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1998//12
葉日松 《酒濃花香客家情》 台中:文學街 1998/4
邱一帆 《有影:阿啾箭入故鄉》 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 1999/6
邱一帆 《田螺----客語詩集》 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2000/12
曾貴海 《原鄉.夜合》 高雄:春暉 2000/10
馮輝岳 《客家童謠大家唸》 (台北:武陵 2000/9
黃恆秋編 《收冬戲:客家詩與歌交會的慶典》 台北:寶島客家廣播電臺 2001/12
葉日松 《客語現代詩歌選》 台北:武陵 2001/2
葉日松 《鑊仔肚介飯比麼介都卡香》 台中:文學街 2002/2
黃恆秋 《客家詩篇》 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2002/6
馮輝岳、徐兆泉編撰 《細毛蟹》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3/12
馮輝岳、徐兆泉編撰 《細兔仔》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3/12
馮輝岳、徐兆泉編撰 《細燕仔》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3/12
馮輝岳、徐兆泉編撰 《潾蛞》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3/12
馮輝岳、徐兆泉編撰 《膨尾鼠》 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3/12
邱一帆 《油桐花下介思念》 台北:華夏書坊 2004/2
葉日松 《台灣故鄉情》 花蓮:吉安鄉公所 2004/2

詩篇:
作 者 詩 篇 期刊報紙 刊登時間 頁.版
吳尚任 〈美濃老農〉 台灣e文藝3期 2001/8 118-119
吳尚任 〈玉蘭花〉 台灣e文藝3期 2001/8 120-121
吳尚任 〈看星仔〉 台灣e文藝3期 2001/8 122-123
吳尚任 〈紅單仔〉 台灣e文藝3期 2001/8 124
吳尚任 〈來自家鄉介細阿哥仔〉 台灣e文藝3期 2001/8 125
吳尚任 〈月光〉 台灣e文藝4期 2001/12 47
吳尚任 〈矮凳仔〉 台灣e文藝4期 2001/12 48
吳尚任 〈阿媽ge冬瓜〉 台灣e文藝4期 2001/12 49-51
吳尚任 〈阿媽ge冬瓜之二〉 台灣e文藝4期 2001/12 52-53
吳尚任 〈兩盤蕃薯葉〉 台灣e文藝4期 2001/12 54
吳尚任 〈外勞〉 台灣e文藝4期 2001/12 55
吳尚任 〈牙嚕仔〉 台灣e文藝5期 2002/6 111
吳尚任 〈面帕〉 台灣e文藝5期 2002/6 112-113
吳尚任 〈蒜頭〉 台灣e文藝5期 2002/6 114-115
吳尚任 〈檳榔樹〉 台灣e文藝5期 2002/6 116
吳尚任 〈紅色交響曲〉 台灣e文藝5期 2002/6 117
吳尚任 〈係?寫,?會爆開來〉 台灣e文藝5期 2002/6 118
廖祖堯 〈客家介細阿妹?〉 《客家雜誌》34期 1993/3 17
廖祖堯 〈里長伯仔〉 《客家雜誌》34期 1993/3 17
鍾達明 〈擔竿〉 《客家雜誌》34期 1993/3 18
鍾達明 〈高處不勝寒〉 《客家雜誌》49期 1994/6 73
林明昌 〈放料〉 《客家雜誌》83期 1997/5 17
黃坤盛 〈故鄉信老屋〉 《客家雜誌》83期 1997/5 18
宇河 〈硬頸阿公〉 《台灣文藝》48期 2000/8 38
張芳慈 〈正月半〉 《台灣日報.副刊》 2001/4/1 25
葉日松 〈第一只時錶〉 《台灣日報.副刊》 2001/8/24 25
陳寧貴 〈頭擺〉 《自由時報.副刊》 2002/2/1 39
賴添雲 〈阿伯公〉 《客家雜誌》140期 2002/2 78
賴添雲 〈客家妹ㄟ〉 《客家雜誌》140期 2002/2 78
陳寧貴 〈古炮〉 《自由時報.副刊》 2002/4/10 39
葉日松 〈六十石山的金針〉 《自由時報.副刊》 2002/7/12 39
葉日松 〈油桐花〉 《自由時報.副刊》 2002/8/21 39
葉日松 〈擎釣檳〉 《自由時報.副刊》 2003/4/3 43
陳寧貴 〈阿旺伯唱山歌〉 《自由時報.副刊》 2003/6/30 39
葉日松 〈雷公〉 《自由時報.副刊》 2003/7/28 39
陳寧貴 〈水涵頭唇介老榕樹〉 《台灣日報.副刊》 2003/8/9 25
陳寧貴 〈歸去老屋介臨暗頭〉 《自由時報.副刊》 2003/8/28 43
邱鑫坤 〈稻草人〉 《客家雜誌》159期 2003/9 60
羅春琴 〈日頭花仔〉 《客家雜誌》159期 2003/9 60
葉日松 〈快會落山介日頭針〉 《自由時報.副刊》 2003/9/8 39
杜潘芳格 〈「火星」靠近來〉 《自由時報.副刊》 2003/9/12 43
葉日松 〈童年介桐花到今還恁香〉 《自由時報.副刊》 2003/10/14 43
葉日松 〈油桐樹下份家啦〉 《台灣日報.副刊》 2003/10/27 23
陳寧貴 〈恁久沒看〉 《自由時報.副刊》 2003/11/4 43
葉日松 〈桐樹下.話家〉 《自由時報.副刊》 2003/11/25 43
葉日松 〈阿公介民謠〉 《自由時報.副刊》 2004/2/6 47
陳寧貴 〈萬巒仙人井傳奇〉 《自由時報.副刊》 2004/3/9 47

肆、結語
在台灣,用客家語言、文字創作現代詩歌,從第一位台灣客籍女詩人杜潘芳格寫第一首現代客語詩算起,不過十幾二十年的光景。不可諱言的,雖在量與質的方面還有待拓展與提升,這些作品卻都飽涵母語的情感與文學的芬芳,是有心作家用血汗交織的結晶。
所以筆者欲從客家文學為出發點,透過現代客語詩的範疇,一方面探究現代客語詩中所蘊涵的傳統精神與文化,進而讓客家子弟較易明瞭在客家族群中,往後所應扮演的角色與傳承的使命感;一方面從詞彙、聲韻、語言翻譯、詩意內涵等文學角度,提出現代客語詩創作的無可取代特性,希望歸納並凸顯出現代客語詩創作的意義與價值,讓讀者能輕而易舉的在作品中,窺視客家民俗風情與文化內涵;再者藉由九年一貫學習課程中的「鄉土語文教學」 ,讓現代客語詩中的童詩、有聲書,為客家學童更廣泛的接受與喜愛;也讓非客屬族群的一般大眾,顛覆其從電視媒體、報章雜誌所認識客家民族的唱山歌、講客家話、穿藍布衫、喝擂茶、醃醬菜、打?粑、炒米粉等刻板、粗淺印象;也讓更多嫻熟客語、熱愛詩文學,但無勇氣、無自覺或踟躕不前的創作人,更能積極投入,蔚為共鳴,至少會自「量」中,產生「質」的提升,大家努力,一起為現代客語詩注入新的源泉力量、為客家語言創造新的生命。
母語就是民族的語言,身為客族的一份子,就應該有義務與責任將客家話綿延不絕的傳下去。所以「文學既是透過語言文字來表現人類社會的種種事象,而作家對於說民族語言的最大功用就是將之提煉成文學語言,使之更完美精緻、更有表現力。」 也希望歸納並凸顯出用客語創作現代詩的意義與價值,不僅讓大眾深入了解客家族群的文化,亦讓不少嫻熟客語、熱愛詩文學但踟躕不前的創作人,能積極投入,蔚為共鳴,為現代客語詩注入新的源泉力量,也為客家文化的內涵與精神,更能發揚。

參考書目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古梓龍等撰編(2003)《客家小小筆記書—文學篇》,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1991)《新介客家人》,台北:台原藝術文化。
江運貴(1996),《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
江運貴著、徐漢兵譯(1996)《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
李元洛(1990)《詩美學》,台北:東大。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詩》,台北:允晨。
孟樊(1995)《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
林于弘(2004)《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文化。
徐正光主編(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 正中書局。
張漢良、蕭蕭編(1979)《現代詩導讀.導讀篇三》,高雄:故鄉。
陳千武(1997)《詩的啟示----文學評論集》,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陳啟佑(1993)《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台北: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
陳運棟(1978)《客家人》,台北:聯亞。
彭瑞金(1995)《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
彭瑞金(1998)《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
覃子豪(1976)《論現代詩》,台中:普天。
黃恆秋(1993)《客家台灣文學論》,高雄:愛華。
黃恆秋(1998)《台灣客家文學史概論》,台北: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黃榮洛(1989)《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台原藝術文化。
黃榮洛(1997)《台灣客家傳統山歌詞》,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楊兆禎(1982)《台灣客家系民歌》,台北:百科文化。
溫秀嬌(1999)《台灣農業臉譜》,台北:常民文化。
董忠司(1996)《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新竹:台灣語文學會。
鄧榮坤(1999)《客家歌謠與俚語》,台北:武陵。
賴碧霞(1983)《台灣客家山歌》,台北:百科文化。
謝文利、曹長青著(1996)《詩的技巧》,台北:洪葉文化。
謝樹新主編(1969)《中原文化叢書第三集》,台北:中原雜誌社。
謝樹新主編(1971)《中原文化叢書第四集》,台北:中原雜誌社。
羅香林(1987)《客家源流考》,台北:世界客屬總會秘書處。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羅肇錦(1990)《講客話》,台北:自立晚報。
學位論文:
湯昌文,《客家母語教學中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2002/碩士
期刊論文:
古國順,〈客家用字待考續錄〉,《應用語文學報》4期,2002年6月,頁57-90。
古國順,〈客語狀聲詞探析〉,《應用語文學報》1期,1999年6月,頁97-121。
何石松,〈客語中的經典雅言初探〉,《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5期,1997年7月,頁1-25。
李文獻,〈論客語之美〉,《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7期,1997年7月,頁1-32。
林于弘,〈中原正聲----客語詩的現在與未來〉,《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9期,2000年9月,頁405-425。
邱一帆,〈台灣客語文學創作介阻礙lau困境〉,《客家》121期,2000年7月,頁26-29。
邱一帆,〈台灣客語現代詩創作的意義及其特性〉,《客家文化雜誌》5期,2003年12月,頁12-24。
邱阿塗,〈生活的詩,故鄉的詩—談兒童詩的社會化功能〉,《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訊》11期,1993年1月,頁52-56。
范文芳,〈「客家詞彙貧乏」之探討〉,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4期,1997年,6月,頁77-96。
范文芳,〈客家詩人,向前行〉,《客家》32期,1993年3月,頁20-21。
張秋台,〈客家傳承雅俗詩句歌謠探析〉,《苗栗文獻》10期,1995年6月,頁148-154。
陳月英,〈童詩的意義與特性〉,《北縣國教輔導》8期,1999年2月,頁34-37。
陳啟佑,〈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倒裝篇〉,《創世紀詩刊》65期,1984年10月,頁234-246。
陳啟佑,〈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基礎----第一篇:類疊〉,《中華文藝》4期,1976年6月,頁100-109。
陳啟佑,〈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基礎----第八篇:層遞(上)〉,《中華文藝》2期,1976年10月,頁110-121。
陳啟佑,〈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基礎----第八篇:層遞(中)〉,《中華文藝》3期,1976年11月,頁112-124。
陳啟佑,〈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排比篇〉,《中外文學》9期,1993年2月,頁107-141。
陳啟佑,〈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對偶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集刊》1期,1996年6月,頁1-36。
陳啟佑,〈新詩緩慢節奏的形成因素〉,《中外文學》1期,1978年6月,頁182-201。
陳啟佑,〈新詩賞析策略(下) 〉,《國文天地》17卷2期,2001年7月,頁50-56。
陳啟佑,〈新詩賞析策略(上) 〉,《國文天地》17卷1期,2001年6月,頁64-70。
陳啟佑,〈詩的批評與欣賞〉,《中國現代文學理論》21卷9期,1996年,9月,頁371-385。
彭瑞金,〈遞變中的台灣客家社會與文學〉,《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文建會,1994年10月,頁73-83。
彭維杰,〈台灣客家歌謠的文化面向探討—以《苗栗縣客語歌謠集》為例〉,《國文天地》17卷2期,2001年7月,頁14-22。
彭維杰,〈檢視台灣客家歌謠的文化內涵〉,《國文學誌》5期,2001年12月,頁321-357。
曾永義,〈中國詩歌中的語言旋律〉,《文訊》224期,2004年6月,頁29-34。
黃恆秋,〈客家文學的立足與深耕〉,《文訊》229期,2004年11月,頁29-33。
劉捷,〈杜潘芳格的詩觀〉,《笠詩刊》131期,1986年2月,頁10-12。
劉煥雲,〈全球化、民主化與本土化----台灣客家文化發展之方向〉,《第二屆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1月,頁239-267。
蔡依伶,〈家在中壢,杜潘芳格〉,《印刻文學生活誌》1卷3期,2004年11月,頁。78-85。
鄭良偉,〈向文字口語化勵進的林宗源台語詩〉,《台灣文藝》112期,1988年7月,頁55-63。
鄭良偉,〈從選詞、用韻、選字看向陽的台語詩〉,《台灣文藝》99期,1986年3月,頁129-147。
鄭良偉,〈臺語虛詞語意變化和動力間的互動〉,《清華學報》29卷4期,1999年12月,頁551-588。
謝嘉薇,〈原鄉的召喚----談杜潘芳格的客語詩〉,《台灣文藝》179期,2001年12月,頁86-99。
鍾榮富,〈客家話的疑問句〉,《漢學研究》18卷2期,2000年12月,頁147-174。
鍾榮富,〈客家話韻母的結構〉,《漢學研究》8卷2期,1990年12月,頁57-78。
鍾榮富,〈談客家諺語的語言〉,《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期,1999年6月,頁28-40。
鍾榮富,〈論客家話介音的歸屬〉,《台灣風物》40卷4期,1990年12月,頁190-191。
鍾榮富,〈論客家話的「V」聲母〉,《聲韻論叢》卷3,1991年5月,頁435-455。
鍾鐵民,〈客家文學與客家生活〉,《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文建會,1994年10月,頁84-90。
羅肇錦,〈台灣文學、客家文學與客家民間文學〉,《國文天地》17卷2期,2001年7月,頁4-9。
羅肇錦,〈台灣客家話的現狀與未來走向〉,《客家》46期,1994年3月,頁27-37。
羅肇錦,〈客話本字線索與非本字思索〉,《國文學誌》2期,1998年6月,頁383-416。
羅肇錦,〈無聲勝有聲——論台灣現代客語詩的反歌現象(下)〉,《客家》86期,1997年9月,頁55-59。
羅肇錦,〈無聲勝有聲——論台灣現代客語詩的反歌現象(上)〉,《客家》86期,1997年8月,頁21-25。
古籍
(明)吳文度,明嘉靖《汀州府志》,汀州府誌存10卷, 附錄1卷,明弘治丁巳10年(1497 )刊本。
(清)魏瀛、魯琪光,明嘉靖《贛州府志》,據清乾隆47年刊本影印,贛州府志78卷,卷首1卷。
參考報紙
杜潘芳格,〈詩的教養----我對客語詩的創作觀〉24版,《民眾日報》,1994/6/4。
陳昌明,〈物象與語言的感知(上)〉,《台灣日報》31版,2001/5/29。
陳昌明,〈物象與語言的感知(下)〉,《台灣日報》31版,2001/5/30。
相關網站
六堆客家鄉土文化資訊網----博碩士客家論文集: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item14/iten14-menu.htm
台北市政府客家網:http://www.hakka.taipei.gov.tw/index.asp
台北縣本土語言教育資源網:http://raid.lcjh.tpc.edu.tw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http://www.hakka.gov.tw/
屏東縣客家事務局:http://hakka.pthg.gov.tw/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
國立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http://hakkacenter.nctu.edu.tw/

 
At 12:34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搶救本土語言勿炒短線

■李壬癸

台灣本土語言流失的情況嚴重。為了加強本土語言的研究,立法院於五月十二日舉辦了「本土語言政策」公聽會,應邀出席發言的有:專家學者十一人及立法委員五人,此外,相關的政府人員也有七人出席,發言相當踴躍。

語言研究的對象有本土的,也有非本土的。即使研究本土的語言,也得要了解跟它密切相關的語言或方言。就閩客語而言,並非只在台灣才有,在中國也有許多種閩客語的方言,也得加以調查研究並加以比較,才能真正了解台灣的閩客語,也才能為台灣的閩客語定位。不如此,我們的眼光會變得太狹窄,無法出人頭地。同樣的,要調查研究台灣南島(原住民族)語言,就得設法了解台灣地區以外的其他各種南島語言,包括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的南島語言,甚至遠至非洲東岸馬達加斯加島的Malagasy語言,以至東太平洋大洋洲的夏威夷土著語、紐西蘭的Maori語等等。

我窮畢生之力都在研究各種台灣南島語言,可是我也到南太平洋調查研究過萬那杜(Vanuatu)群島的語言,到北太平洋加洛林群島調查研究過庫塞(Kusrae)語,到菲律賓調查過小黑人(Negrito)語言和巴丹群島的語言。我如果還有一點學術成就的話,跟我的這些調查研究經驗有關聯。我「生於斯,長於斯」,自然非常關心台灣學術的前途。其實我也做過閩南語研究,所發表的論文對學術上也還有一點貢獻,例如〈台灣話的秘密語言〉一文,常被引用。

閩客語和國語都是漢語方言,漢語又是漢藏語族的一個分支,因此調查研究藏緬語言對我們也是有必要的,因為它們都是有類緣關係(genetic relationship)的語言。以西夏語為例,它雖是早已滅絕的語言,卻是我們重建漢藏語史非常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語言。因此,中研院語言所的研究人員這些年來所做的調查研究工作有的跟本土語言直接相關,有的是間接相關,而不是毫不相干。

中研院語言所的十七位研究人員,已有三、四人專做台灣南島語言,也有三、四人專門在做閩客語調查研究。其他的研究人員大都在做漢語的研究,也是跟本土息息相關,只有二、三人在做藏緬語,半個人在做蒙古語。即使把本所現有的人力和經費大部分都投入閩客語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也只會比現在急速倒退,而不可能更好。研究經驗和成果是要經年累積的,而不是一蹴即至的。況且,閩南語有沒有那麼多重要的語言現象可以發掘得出來,也是我們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其實,中研院語言所近年來公開徵才啟事,就是以研究本土語言為優先考慮的對象。

語言學理論的研究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理論上的研究必須取材於世界各種類型的語言,而不能侷限於本土的語言。否則對語言現象的掌握就不夠完整,寫出來的論文也就難以達到國際學術水準。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所有研究人員的主要職責是要把研究工作做好,達到國際學術水準。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都可以客觀地評量他們的研究成果是否達到一定的水準,研究方向是否正確。二年多以前(二○○二年十二月),中研院曾聘請國際語言學者來評鑑語言所籌備處的研究成績,結果都一致地肯定。該所的學術水準和表現被評定為中研院十多個人文研究所當中,排名在很前面的一個研究所。

語言政策的制訂,諸如音標的統一,是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或文建會的職掌。國內母語流失的情況嚴重,要搶救本土語言,從家庭、社區、教會到各級學校都有責任,是大家都要共同參與努力的事。換言之,我們不能只責備任何單一的機構不盡力。

立法院關切中研院所做的各種研究工作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是立法委員的職責,提出任何建言應該也都是善意的。但是,如果立法委員要指定研究的方向,以致對於研究的對象也要明訂百分比,恐非學術之福,將不利學術的正常發展。(作者為中研院語言所研究員)

 
At 1:13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客語教室
http://163.19.31.1/~teama/dayone/

 
At 1:34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客家資訊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At 1:45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從新竹縣的「四海話」
探究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鄧盛有

摘要

新竹縣雖然是海陸客語的中心地,但在新竹縣中仍然有以講四縣客語為主的客家人居住各地,由於生活上的互動與經濟上的需要,產生了四縣客語和海陸客語的語言接觸,出現許多能通兩種客語的雙話語者(bilingual speaker),因為語言接觸,使得客語的語言結構發生轉變,形成一種混合型客家語,即「四海話」。

本文擬從新竹縣的兩個四海話代表點---關西與峨眉的客家話,探討客語在語言接觸後所產生的語言演變現象,以做為了解各種語言接觸現象中的一種情形,供作語言接觸研究的參考。

我們得到以下結論:

1、兩種不同的語言在互相接觸後往往會有語言演變的現象發生,這種現象也會發生在同一方言中的不同次方言互相接觸時,「四海話」正屬此例。

2、由四海話的語言結構轉變情形,我們發現聲、韻、調和詞彙的演變速度並不相同,詞彙是較易發生演變的,而聲調是最難發生改變的。

3、四海話中所產生的特殊聲韻多為“海陸聲母 + 四縣韻母”的情形,顯見海陸聲母和四縣韻母的結合能力,較四縣聲母和海陸韻母結合的能力強。

4、峨眉的海陸客語佔著「力」與「利」的優勢而成為絕對優勢語言;關西的海陸客語成為優勢語言,除了語言人口因素外,可能包含政治力、經濟力強弱的因素在內。



關鍵詞:四海話 語言接觸 雙話語者 語言演變 混合型客語 優勢語言

壹、前言

四縣話和海陸話是目前台灣地區兩種主要的客語次方言,新竹縣雖然是海陸客語的中心地1,但在新竹縣中仍然有以講四縣客語為主的客家人居住各地,由於生活上的互動與經濟上的需要,他們經常互相交流,因而產生了客語次方言間的語言接觸情形,有許多人更成為能通兩種客語的雙話語者(bilingual speaker),Weinreich曾指出:the bilingual speaker is the ultimate locus of language contact(Weinreich Uriel 1979)(雙話語者是語言接觸的終極場域),也因為語言接觸,使得客語的語言結構發生轉變,形成一種混合型客家語,即「四海話」,所謂的「四海話」是指“四縣話與海陸話相互接觸後,使得四縣話或海陸話原有的語音、詞彙、甚至語法,產生改變(包括四縣變成海陸,或海陸變成四縣),而形成的一種特殊客家話。”2依此,產生四海話的地區,可能是在四縣客語與海陸客語一種為優勢語言另一種為弱勢語言的地區,也可能發生在四縣客語與海陸客語兩種互為等勢語言或勢力相近的語言環境中。

本文擬從新竹縣的兩個四海話代表點---關西與峨眉的客家話,探討客語在語言接觸後所產生的語言演變現象,以做為各種語言接觸現象中的一種情形,供作語言接觸研究的參考,也希望由此研究能了解以下幾點問題:

1.四縣和海陸客語接觸後的語言轉變情形。

2.新竹縣四海話中的特殊語言現象。

3.新竹縣的四海話中有哪些語言演變的規律和方向。

4.社會因素在語言接觸中產生何種影響效應。

貳、調查地點、發音人

筆者分別在關西鎮和峨眉鄉進行語言調查3,結果在關西鎮,筆者發現了三種類型的四海話,這三種類型的四海話,筆者分別稱它們為------

“關西四縣A”(是由朱正宗、朱棠壽、鍾煥榮和徐雲銓等四位先生的發音結果)。

“關西四縣B”(是由羅慶武先生的發音結果發現)。

“關西海陸”(是由劉興業先生和徐素貞女士的發音結果發現)。

在峨眉鄉,筆者發現了二種類型的四海話,筆者分別稱它們為------

“峨眉四縣”(是由鄧瑞昌和吳振讓先生的發音結果發現)。

“峨眉海陸”(是由鄧增城和李阿琳先生的發音結果發現)。

此外,做為四海話的比較基礎點,我們必須對四縣客語(以下簡稱“四縣”)和海陸客語(以下簡稱“海陸”)的語言特點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所以筆者除了參考四縣話和海陸話的既有文獻資料外,也實際進行語言調查4。

本研究中的音標符號是採用國際音標(IPA-T)。

參、四縣和海陸的比較

一、聲母:

1、我們首先列出四縣和海陸的聲母表:

四縣共有十七個聲母(包括無聲母),其聲母表如下: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雙唇
唇齒
舌尖前
舌尖
舌尖面
舌根

塞音
不送氣
p
t
k

送氣
ph
th
kh

塞擦音
不送氣
ts

送氣
tsh

鼻音

m
n
N

邊音

l

擦音

f
s
x


v


海陸共有二十一個聲母(包括無聲母),其聲母表如下: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雙唇
唇齒
舌尖前
舌尖
舌尖面
舌根

塞音
不送氣
p
t
k

送氣
ph
th
kh

塞擦音
不送氣
ts
tS

送氣
tsh
tSh

鼻音

m
n
N

邊音

l

擦音

f
s
S
x


v
Z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聲母數量上,四縣和海陸主要的差別是,海陸比四縣多了四個舌尖面聲母[tS] [tSh] [S] [Z],這四個聲母正是海陸聲母的特色。

2、除了聲母數的不同外,四縣、海陸客語的聲母還有「顎化」現象的不同: 四縣的舌尖塞擦清音[ts] [tsh]和舌尖清擦音[s],其後接舌尖前高元音i時會有顎化現象產生,唸成[t?][t?h][?] ,而這種顎化現象在海陸中並不發生。例如:


例 字
四 縣
海 陸


t?iu2
tsiu2


t?h i3
tsh i3


?iuk8
siuk8


3、透過四縣與海陸的中古音系比較,我們發現:中古知系、章系、精系、莊系字在四縣中的都發舌尖清音[ts] [tsh] [s] ,在海陸中則分成兩套-----知、章系發舌尖面清音[tS] [tSh] [S]。精、莊系發舌尖清音[ts] [tsh] [s]。舉例說明如下:


聲 系
例 字
四 縣
海 陸

知系

tsu1
tSu1

章系

tsam3
tSam3

精系

tsai1
tsai1

莊系

tshu1
tshu1


4、在中古日母、影母、喻母中,四縣客語韻頭或主要元音為 i 的無聲母字,在海陸中會出現有摩擦成分的舌尖面濁擦音[Z]。例如:


聲 母
例 字
四 縣
海 陸

日母

iu5
Ziu5

影母

in1
Zin1

喻母

i5
Zi5


二、韻母:

1、我們首先列出四縣和海陸的韻母表:

四縣共有開尾韻21個,鼻聲韻24個,入聲韻24個,再加上成音節3個,共有72個韻5:


開 尾 韻
鼻 聲 韻
入 聲 韻

a
e
i
o
am
an
ien
aN
ap
at
iet
ak

u
ii
ai
au
em
en
ion
oN
ep
et
iot
ok

eu
ia
ie
io
im
in
iun
uN
ip
it
iut
uk

iu
iau
ieu
ioi
iam
on
uan
iaN
iap
ot
uat
iak

oi
ua
ue
ui
iem
un
uen
ioN
iip
ut
uet
iok

uai
iim
iin
N
iuN
iep
iit
iuk

m
n
uaN
uak


海陸共有開尾韻22個,鼻聲韻22個,入聲韻22個,再加上成音節3個,共有69個韻6:


開 尾 韻
鼻 聲 韻
入 聲 韻

a
e
i
o
am
an
ien
aN
ap
at
iet
ak

u
ii
?
ai
em
en
ion
oN
ep
et
iot
ok

au
eu
ia
ie
im
in
iun
uN
ip
it
iut
uk

io
iu
iau
ieu
iam
on
uan
iaN
iap
ot
uat
iak

ioi
oi
ua
ue
iem
un
uen
ioN
iep
ut
uet
iok

ui
uai
m
n
N
iuN
iuk

uaN
uak


2、透過中古《切韻》音系的韻母系統比對,我們發現四縣和海陸韻母的主要差異,發生在九個中古韻攝上,可以歸結出十五種對應關係,茲整理成下表:


編號
中古韻攝
聲母條件
四縣韻母
海陸韻母


蟹開一泰
幫組
i
ui

蟹合一灰
幫組、見組、曉組
i
ui

蟹合一泰
見組、曉組
i
ui

蟹合三祭
影組
i
ui

蟹合三廢
非組
i
ui

蟹合四齊
曉組
i
ui

止開三脂
幫組
i
ui

止合三支
影組
i
ui

止合三脂
影組
i
ui

止合三微
非組、曉組、影組
i
ui


蟹開三祭
章組
ii
i

止開三支
知組、章組
ii
i

止開三脂
知組、章組
ii
i

止開三之
知組、章組
ii
i


效開三宵
幫組、精組
eu
iau

效開四蕭
精組
eu
iau


效開三宵
見組、日母
ieu
iau

效開四蕭
見組
ieu
iau


效開三宵
知組、章組
eu
au


效開三宵
影組
ieu
au


流開三尤
知組、章組
u
iu


深開三侵
知組、章組
iim
im


深開三侵
章組
iip
ip


山開二刪
見組、影組
ien
an

山開三仙
影組、日母
ien
an

山開四先
影組
ien
an

山合三仙
影組
ien
an

山合三元
影組
ien
an

山合四先
影組
ien
an

十一
山合三仙
影組
iet
at

山合三元
影組
iet
at

十二
臻開三真
知組、章組
iin
in

曾開三蒸
知組、章組
iin
in

梗開三清
知組、章組
iin
in

十三
臻開三真
知組、章組
iit
it

曾開三蒸
知組、章組
iit
it

梗開三清
知組、章組
iit
it

十四7
蟹開二皆
見母
ie
ai

蟹開二佳
見母
ie
ai

蟹開四齊
見母
ie
ai

十五8
蟹合一灰
幫組
i
oi


三、聲調:

為利於參照比較,下面我們列出四縣、海陸聲調對照表:




四 縣
海 陸

調名
調類
調值
調型
調值
調型


陰平
24
?
42
?

2
上聲
31
?
24
?

3
陰去
55
?
11
?

4
陰入
02
?
04
?

5
陽平
11
?
55
?

7
陽去
33
?

8
陽入
05
?
02
?


由上可知,在調類方面,四縣共有陰平、上聲、陰去、陰入、陽平、陽入等六個調,而海陸有陰平、上聲、陰去、陰入、陽平、陽去、陽入等七個聲調。在調型和調值方面,四縣的陰平是低升聲調,如以低至高用12345 表示,則調值約為24;上聲是中降調,調值為31;去聲是高平調,調值為55;陰入是低短調,調值為02;陽平是低平調,調值為11;陽入是高短調,調值為05。海陸的陰平是高降聲調,調值為42;上聲是低升調,調值為24;陰去是低平調,調值為11;陰入是高短調,調值為04;陽平是高平調,調值為55;陽去是中平調,調值為33;陽入是低短調,調值為02。四縣和海陸的在調型上形成對比,呈現出一種非常特別的“你高我低,你上我下”完全相反的調型。

2、四縣的變調只有一種情形,即陰平調在陰平、去聲、陽入調字前會有變調的情形,其聲調會變成陽平調,例如:

秋風:tshiu1 fuN1 → tshiu5 fuN1

偷學:theu1 hok8 → theu5 hok8

而海陸的變調情形有兩種:9

(1)上聲調後接任何聲調字,會變成陽去調。例如:

土匪:thu2 fui1 → thu7 fui1

好人:ho2 Nin5 → ho7 Nin5

(2)陰入調後接任何聲調字,會變成陽入調。例如:

伯公(土地公):pak4 kuN1 → pak8 kuN1

腳趾:kiok4 tSi3 → kiok8 tSi3

四、詞彙:

為了瞭解四縣和海陸詞彙間的差異,筆者於是從數千個詞彙中尋找它們的差異,結果,筆者發現,四縣和海陸詞彙是呈現“大多數相同,少數有差異”的情形。根據筆者的調查,發現了150個四縣和海陸間有明顯差異的詞彙,這些詞彙都為日常用語,包括了飲食、蔬菜、水果、氣象、動物、植物、自然景觀、日常用品、廚房用品、農工用品、建築物、避諱語、運動、遊戲、人體器官、疾病、顏色、招呼語和常用動詞、形容詞、名詞、副詞等方面的詞彙,值得注意的是,四縣客家人和海陸客家人在使用這些詞彙時,常是涇渭分明、不相混雜的。所以,只要我們掌握這些詞彙,便可以清楚地瞭解四縣和海陸詞彙間的差異情形。因限於篇幅,在此僅列舉30個代表詞彙,詳細的詞彙比較表請參見鄧盛有(2003)。


詞 彙
苗 栗

四 縣
竹 東

海 陸
詞 彙
苗 栗

四 縣
竹 東

海 陸

湯圓
雪圓
粄圓
磁鐵
吸石
吸鋼

稀飯


熱水瓶
暖壺
暖罐

芒果樹
番蒜樹
酸仔樹
吃力不討好
愁氣搏冷氣
搏氣搏命

糕類的一種
發包仔
假柿仔
撈具
笊撈
飯撈

蘿蔔
蘿蔔仔
菜頭
湯匙
調羹仔
湯匙

花生
番豆
地豆
筷子
筷仔
筷仔

南瓜
番瓜
黃瓠
豬血
豬旺仔
豬紅

茭白筍
茭筍
禾筍
雞血
雞旺仔
雞紅

清江菜
調羹白
湯匙白
韭菜
快菜
韭菜

芒果
番蒜
酸仔
鼻子
鼻公
鼻空

蟑螂
黃蚻
蜞蚻仔
耳朵
耳公
耳空

蚯蚓
憲公
蟲憲
謝謝你
恁仔細
承蒙你

麻雀
木角鳥
屋簷鳥
嘔吐



含羞草
見笑花
詐死草
形容非常

節儉
省死省命
省屎省尿

飯煮好後

上層水
粥水
糜飲
火柴
自來火
番火


肆、關西的四海話

一、聲母:

關西四海話的聲母數量,不論是關西四縣A、關西四縣B或關西海陸都與海陸相同,都是二十一個聲母(包括無聲母),和海陸聲母一樣也有[tS] [tSh] [S] [Z] 四個聲母。在知系、章系、精系、莊系聲母中,關西四海話與海陸客語同樣分成兩套 ---知、章系發舌尖面清音[tS] [tSh] [S] ,精、莊系發舌尖清音[ts] [tsh] [s]。在日母、影母、喻母中,四縣韻頭或主要元音為 i 的無聲母字,關西四海話與海陸客語相同,也有摩擦成分很強的舌尖面濁擦音[Z] 出現,形成 Z- 的字音。關西四海話與海陸同樣也沒有唸成[t?] [th?] [?]這種顎化現象產生。

總括說來,關西四海話在聲母方面與海陸聲母相同。

二、韻母:

1、“關西四縣A”有開尾韻21個,鼻聲韻22個,入聲韻22個,成音節3個,共有68個韻。比四縣多了[?],少了[ioi] [iim] [iin] [iip] [iit]。

“關西四縣B”有開尾韻22個,鼻聲韻22個,入聲韻22個,成音節3個,

共有69個韻。比四縣多了[?],少了[iim] [iin] [iip] [iit]。

“關西海陸”有開尾韻21個,鼻聲韻22個,入聲韻22個,加成音節3個,

共有68個韻。比海陸少了[ioi]。

2、透過中古音韻母系統的比對,統計結果如下:



語 言

韻 攝
苗栗

四縣
關西

四縣A
關西

四縣B
關西

海陸
竹東

海陸

蟹攝開一合一三四

止攝開三合三(聲母為幫系、曉、匣、影、喻母)
i
ui
ui
ui
ui

蟹攝開三止攝開三

(聲母為知系、章系)
ii
i
ii 91%


i 9%
i
i

效攝開三四

(聲母為幫系、精系)
eu
eu
eu 93%


iau 7%
eu 76%


iau 24%
iau



語 言

韻 攝
苗栗

四縣
關西

四縣A
關西

四縣B
關西

海陸
竹東

海陸

效攝開三四

(聲母為見系、日母)
ieu
ieu
ieu 54%


iau 46%
ieu 54%


iau 46%
iau

效攝開三

(聲母為知系、章系)
eu
eu
eu
eu
au

效攝開三

(聲母為影母、喻母)
ieu
ieu
ieu
ieu
au

流攝開三

(聲母為知系、章系)
u
u
u

u 68%


iu 32%
iu

深攝開三

(聲母為知系、章系)
iim

im

im

im

im


深攝開三

(聲母為章系)
iip

ip
ip
ip
ip

山攝開二三四合三四

(聲母為影母、喻母)
ien

an

an

an
an

山攝合三

(聲母為影母、喻母)
iet

at
at
at
at

臻攝開三曾攝開三梗攝開三

(聲母為知系、章系)
iin

in

in

in

in

臻攝開三曾攝開三梗攝開三

(聲母為知系、章系)
iit

it
it
it
it

蟹攝開二四

(聲母為見母字)
ie
ie
ie 87%


ai 13%
ie
ai

蟹攝合一

(聲母為幫系字)
i
oi
oi
oi
oi


三、聲調:

為了瞭解關西四海話聲調與四縣、海陸聲調的關係,我們在下面列出四縣、海陸與關西四海話聲調比較表,以利參照比較:



四 縣
海 陸
關西 四縣A
關西

四縣B
關西

海陸

調名
調類
調值
調型
調值
調型
調值
調型
調值
調型
調值
調型
例字


陰平
24
?
42
?
24
?
24
?
42
?
po1 玻

2
上聲
31
?
24
?
31
?
31
?
24
?
ta2 打

3
陰去
55
?
11
?
55

552
?

?
55

552
?

?
11
?
lu3 路

4
陰入
02
?
04
?
02
?
02
?
04
?
piak4 壁

5
陽平
11
?
55
?
11
?
11
?
55
?
loi5 來

7
陽去
33
?
33
?
phi7 鼻

8
陽入
05
?
02
?
05
?
05
?
02
?
thuk8 讀


1、在調類上----“關西四縣A”和“關西四縣B”都有陰平、上聲、陰去、陰入、 陽平、陽入等六個調,與四縣相同,而“關西海陸”有陰平、上聲、陰去、陰入、陽平、陽去、陽入等七個調,與海陸相同。

2、在調型和調值上----“關西四縣A”和“關西四縣B”,除了特殊的陰去調值外10,其他的調值與調型都和四縣相同;而“關西海陸”的調值與調型則與海陸完全相同。

四、詞彙:

根據150個四縣和海陸間有明顯差異的詞彙來做統計:

“關西四縣A”有36個與四縣相同佔24%,有114個與海陸相同佔76% 。

“關西四縣B”有48個與四縣相同佔32%,有102個與海陸相同佔68% 。

“關西海陸”有20個與四縣相同佔13%,有130個與海陸相同佔87% 。

五、特殊聲韻:

關西四海話中產生了四縣或海陸中所不出現的聲韻結合現象:




特殊

聲韻
四縣
海陸
關西

四縣

A
關西

四縣

B
關西

海陸
例字

tS

tSh +ii

S


×


×


×





×
Sii5 時

tS

tSh +eu

S


×


×









Seu1 燒

tS

tSh +u

S


×


×









Su1 收



Z +ieu


×


×









Zieu2 舀



Z +iet


×


×





×


×
Ziet8 越

ts

tsh +it

s


×


×


×





×
tsit4 質



Z +ii


×


×





×


×
Zii3 易


四海話特殊聲韻的產生方式可分成兩大類:

1、四縣和海陸中有對應關係的聲母、韻母系統的重新組合:

“海陸聲母 + 四縣韻母”例如:tSh +ii Z +ieu 。

“四縣聲母 + 海陸韻母”例如:ts+it 。

我們發現“海陸聲母 + 四縣韻母”的情形,遠多於“四縣聲母 + 海陸韻母”的情形11,因此,當聲韻重組時,海陸聲母與四縣韻母相結合的能力,遠高於四縣聲母與海陸韻母相結合的能力。我們可以用圖表示其結合能力:

“海陸聲母 + 四縣韻母 > 四縣聲母 + 海陸韻母”

2、四海話的特殊聲韻第二大類是產生全新的聲韻 Z+ii,這種現象較少,只發現一例,但卻十分特殊,它是由海陸的 Z 聲母和中古止攝中某些今讀為[i]的韻母相拼而成的。

伍、峨眉的四海話

一、聲母:

不論是峨眉四縣或峨眉海陸都與海陸相同,都是二十一個聲母(包括無聲母),和海陸聲母一樣也有[tS] [tSh] [S] [Z] 四個聲母。在知系、章系、精系、莊系聲母中,峨眉四海話與海陸客語同樣分成兩套 ---知、章系發舌尖面清音[tS] [tSh] [S] ,精、莊系發舌尖清音[ts] [tsh] [s]。在日母、影母、喻母中,四縣韻頭或主要元音為 i 的無聲母字,峨眉四海話與海陸客語相同,也有摩擦成分很強的舌尖面濁擦音[Z] 出現,形成 Z- 的字音。此外,峨眉四海話與海陸同樣沒有唸成[t?] [th?] [?]這種顎化現象產生。

總括說來,峨眉四海話在聲母方面與海陸聲母相同。

二、韻母:

1、“峨眉四縣”有開尾韻21個,鼻聲韻22個,入聲韻22個,成音節3個,共有68個韻。比四縣多了[?],少了[ioi] [iim] [iin] [iip] [iit]。

“峨眉海陸”有開尾韻21個,鼻聲韻22個,入聲韻22個,加成音節3個,

共有68個韻。比海陸少了[ioi]。

2、透過中古音韻母系統的比對,統計結果如下:

語 言

韻 攝
苗栗

四縣
峨眉

四縣
峨眉

海陸
竹東

海陸

蟹攝開一合一三四

止攝開三合三(聲母為幫系、曉、匣、影、喻母)
i
ui
ui
ui

蟹攝開三止攝開三

(聲母為知系、章系)
ii
i
i
i

效攝開三四

(聲母為幫系、精系)
eu
iau
iau
iau

效攝開三四

(聲母為見系、日母)
ieu
iau
iau
iau

效攝開三

(聲母為知系、章系)
eu
au
au
au

效攝開三

(聲母為影母、喻母)
ieu
au
au
au

流攝開三

(聲母為知系、章系)
u
iu
iu
iu

深攝開三

(聲母為知系、章系)
iim
im
im
im

深攝開三

(聲母為章系)
iip
ip
ip
ip

山攝開二三四合三四

(聲母為影母、喻母)
ien
an
an
an

山攝合三

(聲母為影母、喻母)
iet
at
at
at

臻攝開三曾攝開三梗攝開三

(聲母為知系、章系)
iin

in
in
in

臻攝開三曾攝開三梗攝開三

(聲母為知系、章系)
iit

it
it
it

蟹攝開二四

(聲母為見母字)
ie
ai
ai
ai

蟹攝合一

(聲母為幫系字)
i
oi
oi
oi


三、聲調:

從聲調上看,我們發現在調類、調值和調型上,峨眉四縣都和四縣相同;峨眉海陸則與海陸完全相同,列表說明如下:

四 縣
海 陸
峨眉 四縣
峨眉

海陸

調名
調類
調值
調型
調值
調型
調值
調型
調值
調型
例字


陰平
24
?
42
?
24
?
42
?
po1 玻

2
上聲
31
?
24
?
31
?
24
?
ta2 打

3
陰去
55
?
11
?
55
?
11
?
lu3 路

4
陰入
02
?
04
?
02
?
04
?
piak4 壁

5
陽平
11
?
55
?
11
?
55
?
loi5 來

7
陽去
33
?
33
?
phi7 鼻

8
陽入
05
?
02
?
05
?
02
?
thuk8 讀


四、詞彙:

根據150個四縣和海陸間有明顯差異的詞彙來做統計:

“峨眉四縣”有17個與四縣相同佔11%,有133個與海陸相同佔89% 。

“峨眉海陸”有15個與四縣相同佔10%,有135個與海陸相同佔90% 。

五、特殊聲韻:

峨眉四海話中也有四縣或海陸中所不出現的特殊聲韻結合現象,在峨眉四縣中有Z+ieu產生(例字:Zieu2 舀),此乃是“海陸聲母 + 四縣韻母”的情形。

陸、語言接觸後產生的語言演變情形

1、關西、峨眉四海話的語言結構可以整理成下表:


關西

四縣A
關西

四縣B
關西

海陸
峨眉

四縣
峨眉

海陸

聲母
海陸100%
海陸100%
海陸100%
海陸100%
海陸100%

韻母
四縣34%

海陸66%
四縣43%

海陸57%
四縣27%

海陸73%
海陸100%
海陸100%

聲調
四縣100%
四縣100%
海陸100%
四縣100%
海陸100%

詞彙
四縣24%

海陸76%
四縣32%

海陸68%
四縣13%

海陸87%
四縣11%

海陸89%
四縣10%

海陸90%


由此語言結構表,可以看出在關西鎮中四縣話受到海陸話的影響較諸海陸話受四縣話的影響為大(以聲母情況最為明顯),顯然海陸客語在關西鎮仍然較為強勢;但是從關西海陸也受到四縣客語一定程度的影響情況來看(如韻母、詞彙的轉變),海陸客語在關西鎮仍未達到絕對優勢語言的情況;相對於關西,峨眉的海陸客語顯然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從聲母、韻母情形可以看出),不斷地進逼四縣客語,使得四縣客語層層退縮,只守住聲調和部份的詞彙而已。

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黃宣範先生指出:「語言活力取決於三個因素:(1)制度上的優勢。(2)經濟力量。(3)人口。其中(1)、(3)是『力』,(2)是『利』的作用。」(黃宣範 民82),峨眉的海陸客語成為絕對優勢語言,是佔著「力」與「利」的優勢而成,而關西的海陸客語成為優勢語言,除了語言人口因素外,可能包含政治力、經濟力強弱的因素在內12。

2、由四海話的語言結構表中,我們可以發現當語言發生轉變時,聲、韻、調和詞彙的演變速度並不相同,依演變的難易程度由易而難順序排列,有以下幾種:

關西四縣A、關西四縣B --- 聲母>詞彙>韻母>聲調

關西海陸---- 韻母>詞彙>聲母=聲調

峨眉四縣--- 聲母=韻母>詞彙>聲調

峨眉海陸---- 詞彙>聲母=韻母=聲調

由四海話的語言演變情形,我們發現不論是以四縣為底層或是以海陸為底層的四海話語言結構中,詞彙是較易發生演變的,而聲調都是最難發生改變的。

3、四海話特殊聲韻的產生方式可分成兩大類:

四縣和海陸中有對應關係的聲母、韻母系統的重新組合,其組合的方式有二種:(a)“海陸聲母 + 四縣韻母” (b)“四縣聲母 + 海陸韻母”

而“海陸聲母 + 四縣韻母”的情形多於“四縣聲母+海陸韻母”的情形,由此我們可以推論,海陸聲母和四縣韻母的結合能力,較四縣聲母和海陸韻母結合的能力強。

產生特殊的聲韻 Z+ii(產生於關西四縣A中),這種現象較少,只發現一例,它是由海陸的[Z]聲母和中古止攝中某些今讀為[i]的韻母相拼而成的。

從本研究,讓我們對語言演變的規律和方向有更進一步的掌握。

柒、結語

本文從新竹縣的兩個四海話代表點---關西與峨眉的客家話,探討客語在語言接觸後所產生的語言演變現象,得到以下結論:

1、兩種不同的語言在互相接觸後往往會有語言演變的現象發生,這種現象也會發生在同一方言中的不同次方言互相接觸時,「四海話」正屬此例。

2、由四海話的語言結構轉變情形,我們發現聲、韻、調和詞彙的演變速度並不相同,詞彙是較易發生演變的,而聲調都是最難發生改變的。

3、四海話中所產生的特殊聲韻多為“海陸聲母 + 四縣韻母”的情形,顯見海陸聲母和四縣韻母的結合能力,較四縣聲母和海陸韻母結合的能力強。

4、峨眉的海陸客語佔著「力」與「利」的優勢而成為絕對優勢語言;關西的海陸客語成為優勢語言,除了語言人口因素外,可能包含政治力、經濟力強弱的因素在內。

由此研究以做為了解各種語言接觸現象中的一種情形,冀能供作語言接觸研究的一點參考。


捌、附註

1四縣話是指早期來自中國大陸廣東省興寧、五華、平遠、蕉嶺等四個縣(舊屬嘉應州)的客家話,海陸話則是指早期來自中國大陸廣東省海豐、陸豐二個縣(舊屬惠州府)的客家話,台灣的客家人若從康熙二十五年(西元一六八七年)算起,來到台灣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三百年間,客家人幾經遷徙,最後形成了幾個客家人的聚居地,其中四縣客家人是以苗栗縣為其大本營,而海陸客家人則是以新竹縣為其大本營,於是苗栗縣就成為四縣客語的中心地,新竹縣則成為海陸客語的中心地。

2參見鄧盛有(2000),2~3頁。

3關西鎮和峨眉鄉分別位於新竹縣東北端和西南端的鄉鎮,筆者先後針對此二鄉鎮的四縣話和海陸話進行語言調查研究,訪問了多位發音人,發音人資料如下:

地點
姓名
祖籍
性別
年齡
職業
受教育
語言習慣




新竹



關西
朱正宗
廣東梅縣

60
雜貨店老闆
國小
使用四縣話

朱棠壽
廣東梅縣

90

國小
使用四縣話

鍾煥榮
廣東梅縣

66

國小
使用四縣話

徐雲銓
廣東蕉嶺

74
農退休
高職
使用四縣話

羅慶武
廣東蕉嶺

63
公務員退休
專科
使用四縣話

劉興業
廣東饒平

70

初中
使用海陸話

徐素貞
廣東陸豐

54

國小
使用海陸話



新竹峨眉
鄧瑞昌
廣東蕉嶺

63
退休
國小
使用四縣話

吳振讓
廣東梅縣

64
農退休
國小
使用四縣話

鄧增成
廣東蕉嶺

73

國小
使用海陸話

李阿琳

71

國小
使用海陸話


4在新竹縣海陸客語方面,選取竹東鎮(早期的政治、經濟中心)作為海陸客語的代表點,在苗栗縣四縣客語方面,則選取苗栗市(縣治所在地)為四縣客語的代表點,發音人資料如下:

地點
姓名
祖籍
性別
年齡
職業
受教育
語言習慣

苗栗市
謝喬洸
廣東梅縣

58
農退休
高中
使用四縣話

賴錦竹
廣東饒平

91
鎮長退休
高中
使用四縣話

竹東鎮
彭學堯
廣東陸豐

70
代書
國小
使用海陸話

馮秀雲
廣東陸豐

70

使用海陸話


5根據筆者的調查結果,四縣韻母共有72個,比羅肇錦先生“台灣的客家話”一書中所述,四縣客語韻母共有65韻(包括開尾韻20個、鼻尾韻22個、塞尾韻21個,加上成音節兩個),增加了7個韻母,這7個韻母分別是開尾韻ieu(例:ieu2 舀)、鼻聲韻uaN(例:kuaN2 莖)、iem(例:khiem5 蓋)、入聲韻iep(例:kiep8 水晃動)、 iot(例:tsiot8 吸)、uak(例:tsin5 kuak8 kuak8 形容很聰明)和成音節n(例:n5 你)。

6根據筆者的調查結果,發現海陸韻母數共有69個,比范文芳先生在“竹東腔海陸客話之語音現象”一文中所說的海陸韻母共65個,增加了4個韻母,主要的差異是在 ?、ieu、iem和iep四個韻上。? 為海陸名詞性後加詞綴所常用的韻(例:mo3 ?5 帽子),ieu(例:Nieu2 偶)、iem(例:khiem5 蓋),iep(例:kiep8 水晃動),這是范先生未提出的。至於 ioi韻,范文方先生提到的khioi3(疲累)一字,筆者認為此字是受到四縣的影響所致,另有一字 tshioi3 脆,乃是海陸中常用的字,以此為例字較為恰當。

7這種韻母對應關係發生於大部分的見母字上,但並非全部。

8這種韻母對應關係只零星存在於蟹合一灰的幫母字中,其數量不多,筆者僅找到三、四例。

9海陸這兩種變調規則在短語、數量語義和重疊字音中,會有例外發生,詳細情可參見范文芳(1996)。

10這種情形發生在“關西四縣A”或“關西四縣B”的陰去調字,與其他字相結合時(不論前後位置),但並非每個陰去調字都會發生此種調型,不過這些陰去調字在單獨發音時,仍然保持原本的四縣陰去調值與調型。

11在其他四海話地區,如:楊梅、平鎮等地,筆者都發現這樣的情形。

12根據筆者的訪查,峨眉居民絕大多數都是海陸客語人口,四縣客語人口較集中的地區是富興村的曾姓人家,其他有河背的吳姓人家、糞萁窩的王姓人家和獅頭坪的楊姓人家,其餘的四縣人口則零星分散各地,而關西講四縣客語的人口與講海陸客語的人口相近,因此,政治力、經濟力的強弱可能成為左右語言優勢的關鍵因素,此部份容以另文再做進一步探討。

玖、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大埔縣志編輯委員會(1992)。大埔縣志風俗方言宗教篇。載於大埔縣志編輯委員會編,大埔縣志(頁599-614)。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81)。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五華縣志編輯委員會(1991)。五華縣志方言諺語篇。載於五華縣志編輯委員會編,五華縣志(頁623-631)。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王福堂(1999)。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古國順(1997)。台灣客家話記音訓練教材。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古國順(民87)。新竹縣客家話記音訓練教材。新竹:新竹縣政府。

呂嵩雁(民82)。台灣饒平方言。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方桂(1982)。上古音研究。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1996)。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李如龍(1997)。福建方言。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法高(1955)。桃園縣志?語言篇。桃園:桃園縣志編輯委員會。

范文芳(1996)。竹東腔海陸客語之語音現象。新竹師院語文學報,3,215-237。

涂春景(1997)。苗栗卓蘭客家方言調查研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涂春景(民87)。台灣中部地區客家方言詞彙對照。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張光宇(民85)。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梅縣志編輯委員會(1994)。梅縣志社會篇方言。載於梅縣志編輯委員會編,梅縣志(頁1053-1076)。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深圳教育學院深港語言研究所(1989)。雙語雙方言。中山大學出版社。

深圳教育學院深港語言研究所(1992)。雙語雙方言(二)。彩虹出版社。

深圳教育學院深港語言研究所(1994)。雙語雙方言(三)。漢學出版社。

陳其光(1991)。語言調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陳保亞(1996)。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台)語源關係的解釋。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恩泉主編(1999)。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揭陽縣志編輯委員會(1993)。揭陽縣志語言篇。載於揭陽縣志編輯委員會編,揭陽縣志(頁746-748)。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游汝杰(1992)。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宣範(民82)。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雪貞(1987)。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2,81-96。

黃雪貞(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4,241-246。

黃雪貞(1989)。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2,121-124。

黃雪貞(1992)。梅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方言,4,275-289。

黃雪貞(1997)。客家方言古入聲字的分化條件。方言,4,258-262。

黃雪貞(1998)。梅縣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楊政男等(1998)。客語字音詞典。台北:台灣書店。


楊時逢(1957)。台灣桃園客家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2本。

楊時逢(1971)。台灣美濃客家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2本3分,405-456。

葉瑞娟(1998)。新竹四縣客家話“兒”的研究。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詹益雲(1981)。海陸語系客語發音字典。新竹:中華客家台灣文化學會。

蔡采秀(1988)。台灣北部的客家聚落分布。北台灣發展史學術研討會論文。

鄧盛有(2000)。台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盛有(2001)。台灣平鎮的「四海話」研究。第七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四川。

鄧盛有(2001)。從「四海話」看語言演變的規律和方向。第一屆「客家研究」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中壢。

鄧盛有(2002)。台灣頭份「四海話」研究。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4,19-36。

鄧盛有(2002)。台灣南庄「四海話」研究。客家方言第五屆研討會暨贛方言首屆研討會論文,南昌。

鄧盛有(2003)。台灣四縣客語與海陸客語的比較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5,30-61。

橋本萬太郎(1972)。客家語基礎語匯集。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

盧彥杰(民88)。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興寧縣志編輯委員會(1992)。興寧縣志社會方言篇。載於梅縣志編輯委員會編,興寧縣志(頁821-830)。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蕉嶺縣志編輯委員會(1992)。蕉嶺縣志社會風俗篇方言。載於蕉嶺縣志編輯委員會編,蕉嶺縣志(頁642-662)。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賴志彰(1999)。從二次移民看台灣族群關係與地方開發。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20-27。

戴寶村、溫振華(1998)。大台北都會圈客家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謝永昌(1994)。梅縣客家方言志。濟南大學出版社。

鍾榮富(1994)。美濃地區各客家次方言的音韻現象。載於曹逢甫、蔡美慧編,台灣客家語論文集(頁79-93)。台北:文鶴出版社。

鍾榮富(1997)。美濃鎮志語言篇。載於美濃鎮志編輯委員會,美濃鎮志(頁1317-1477)。高雄:美濃鎮公所。

鍾榮富(2002)。台灣各客家次方言的語音差異。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壢。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羅香林(1965)。客家史料彙編。台北:南天書局。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台原出版社。

羅肇錦(1993)。四縣客語附著成分結構。第二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

羅肇錦(1996)。從台灣語言聲調現象論漢語聲調演變的幾個規律。台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羅肇錦(1998)。台灣「漳州客」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

羅肇錦(1998)。客家話的字詞與音義析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羅肇錦(民74)。客語語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民89)。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饒平縣志編輯委員會(1994)。饒平縣志方言篇。載於饒平縣志編輯委員會編,饒平縣志(頁1004-1024)。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二、外文部分

Ch. Rey(1926).Dictionnaire Chinois-Francais Dialecte Hac-ka.

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Inc.

D. Maciver(1926).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Jerry Noman(1988).Chines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ason,Sarah Grey and Terrence Kaufman(1988).Language Contact,Creolization and Genetic Linguistic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Uriel Weinreich(1979).Language in contact. The Hague:Mouton Publisher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