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客家貢獻獎」資訊
首屆「客家貢獻獎」
知名作家鍾肇政、李喬 獲「終身貢獻獎」
女詩人杜潘芳格等十人 獲「傑出貢獻獎」
客家歌手謝宇威、林生祥在台上演唱著連續劇「魯冰花」、「寒夜」的主題曲,而這兩部文學巨著的作者鍾肇政與李能棋(李喬),正是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首次舉辦的「客家貢獻獎」終身貢獻獎得主。客委會並同時公布10名傑出貢獻獎得獎名單,由古國順、朱真一、杜潘芳格、周惠丹、徐木珍、徐登志、曾彩金、黃永達、劉紹爐、鍾鐵民等人獲得。
行政院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在公布記者會上表示,「客家貢獻獎」是客委會為感謝過去對客家事務有重大貢獻的人士而舉辦,未來也將每年持續辦理。而今年得獎人的貢獻是跨越族群的,不只對客家,也對台灣、甚至國際有所貢獻,是「客家的寶、台灣的寶」;同時得獎人致力於客家文化的長期延續,增進了客家與土地的關聯,可說是新台灣客家人的典範。而代表說明評審經過的曾貴海也表示,今年受推薦參選的人數多達78人,經過評審委員三個半月慎重用心的評選,選出「終身貢獻獎」2名、「傑出貢獻獎」10名,可說是實至名歸。
能夠獲得首屆「客家貢獻獎」,得獎人都感到十分光榮。獲得終身貢獻獎的鍾肇政在致詞時表示,雖然他得過許多大獎,但是這一次他真的沒想到自己會得獎,不知如何表達心中的感謝與歡喜。過去客家人被人看不起,不敢表達、不敢使用客家話,可是其實客家人對台灣貢獻很多,可說沒有客家人就沒有台灣,所以他勇敢踏出來組織有行動力的客家社團,推動客家運動。他也鼓勵有心的朋友繼續推動客家運動,使之更上層樓。
高齡80、代表傑出貢獻獎得主致詞的女詩人杜潘芳格,則謙虛的表示自己其實沒什麼貢獻,感謝客委會、已故的先生及上帝為她帶來這份榮耀。她並以清亮嗓音演唱詩歌來表達感謝之意,令在場人士為之動容。另外一位傑出貢獻獎得主徐木珍則開玩笑說能夠得獎自己暗爽在心底,並打趣的表示有人以為他又講又唱很臭屁,其實是因為他都不看人(徐木珍為盲人)。他在現場演唱山歌也獲得與會者熱烈的掌聲。
首屆「客家貢獻獎」共選出12名得獎人,其中「終身貢獻獎」得主鍾肇政和李喬都是文學大師,分別得過國家文藝獎等多項獎項,並長期致力客家事務的推動。至於「傑出貢獻獎」得獎者鍾鐵民文學著作等身,杜潘芳格為有名的女詩人,周惠丹和劉紹爐是現代舞蹈翹楚,徐木珍在客家傳統音樂貢獻卓著,古國順和徐登志對客家語言傳承功不可沒,曾彩金及黃永達長期奉獻客家文史工作,朱真一熱心奔走海外客家事務,均受各界肯定。
--------------------------
傑出貢獻獎得主
古國順是語言學者,六十八歲,長期致力客家語言的研究與推廣,著作豐富,尤其對客家聲韻與詞彙及民俗俚語與歌謠的探討,都有系統性的研究整理與推廣,對客家語教學師資的培訓與教學方法的研究,貢獻卓著,今天他期許後生投入參與。
六十三歲的台中客家女性徐登志對客家族群中屬弱勢的東勢大埔客家庄的語言文化整理編纂語言教材,並上電視推廣,她領獎後說,感謝父母給她念書才有今天。
六十六歲的高雄美濃客家人鍾鐵民是知名作家,他領獎後說,只是盡客家子弟使客語文化進入台灣文化主流的本份,期許客家文化在台灣一天比一天更有地位。
八十歲的杜潘芳格是台灣文壇第一位開拓客語文學女詩人,曾任台灣文藝社與女鯨詩社社長,她今天以唱自己的詩「心裡的故鄉啊!我找到你了!要與你共行」做為得獎感言。
七十歲的苗栗人周惠丹從事客家舞蹈教學創作四十六年,她說,得獎後壓力變大,她將在有生之年繼續創作客家舞蹈,保留客家文化。
五十八歲的新竹客家人劉紹爐是擁有國際聲望的舞蹈家,創作靈感來自桃竹苗的客家埤塘文化,領獎後他以一段出自丹田的舞蹈,與大家分享客家採茶唱山歌的緣由。
六十一歲的屏東客家人曾彩金與六十二歲的花蓮客家人黃永達長期貢獻客家文史工作,他們說,客家子弟為客家文化奉獻是本份,但十幾年前做客家文史工作,有人覺得奇怪,現在大家認同,可見社會進步了,但路還很長,希望更多人共同來打拚。
六十三歲的徐木珍雖眼盲,但精通各種傳統樂器,把客家山歌的即興演唱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叫絕,今天領獎後以即興順口溜「叫我感言就敢言,下面講個四季連,今天好獎我得到,獎品聽說好值錢」表達他得獎的心情。
六十七歲的新竹客家人朱真一赴海外留學後業醫,長期出錢出力推廣客家事務而入選美國名人錄,因回台不及由舅舅代表領獎。
(資料來源:中央社記者翁翠萍 台北報導)
------------------------------------------------------------
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
分類:客家論文
(文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王雯君)
論文摘要:
近來「客家」成為台灣文化研究中眾所矚目的焦點,但多在既有歷史框架和意識結構的領域內書寫客家,並在理所當然的「客家意象(hakka image)」下衍申論述客家文化,使客家論述處在套設的族群疆界中,客家文化就在這些框架中被討論。本文將從解構刻板的客家印象開始,重新思考客家族群想像的歷史脈絡,並以經驗調查資料分析民間的客家意象,最後探索發現或發明新客家意象的可能,以重新建構客家意象。內容包括:
(一)前言:被框住的「客家刻板印象」:一般關於「客家」一詞的理解與研究,源流研究方面,在血統上中原正統的漢人或南方原住民混種之間唇槍舌戰;客家特質方面,勤勞節儉、刻苦耐勞,小氣吝嗇等族群特性褒貶不一;論及客家文化,脫離不了客家美食與山歌採茶戲,或清一色的農村生活與古老農具等。這些刻板印象需被深入凝視並做檢討。
(二)客家意象與客家文化的建構:客家意象常藉由各式象徵的文化符碼來形塑,它除了作為一種認識客家的工具外,更是詮釋與建構客家的來源。但是將客家意象與客家文化之間劃上等號實為過份類化或以偏蓋全。因為客家人的歷史,不只是資料問題,還牽涉到詮釋權,從歷史脈絡探討書寫與詮釋客家文化論述的權力意涵,特別針對其所建構的客家意象成為客家族群想像與集體記憶的認同焦點,並可能藉由社會結構與媒體傳播而重複強化。
(三)從客家文化調查分析民間的客家意象:針對竹苗十五個客家鄉鎮進行問卷調查,經歸納分類受訪者所想像的客家文化,發現受訪者的客家意象大同小異,進一步以族群別、身份別(分為居民、業者與消費者)與年齡變項來分析,卻發現在不同類別群體中呈現微妙變化,這對客家文化的闡述與未來發展頗具意義。
(四)客家意象的重建:普遍一致的客家意象也許能為客家文化的未來指引方向,但也可能因此陷入重複螺旋,吾人反思客家文化,應該跳脫框架來詮釋傳統,或進一步發明傳統,希冀對客家文化的發展提供更寬廣的創意空間,並形塑新的客家意象。
(五)結論:綜合前面所言,客家意象的建構不是捏造或虛構,而是可以依社會脈絡而改變,以作為客家文化重建與創新的利基,避免客家刻板印象的僵化思考,而應掌握書寫與詮釋客家的權力。
全文內容:http://www.srcs.nctu.edu.tw/cssc/essays/8-2.pdf
註:
筆者為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本文為論文初稿,僅提供研討會討論。
歡迎對本文提供修改意見,
電子信箱:joannawen66@yahoo.com.tw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