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和轉機 / 黃子堯
台灣客家語言的危機和轉機
黃子堯
台灣本土語言的環境裡,客家語言的生存條件可以說危機重重,這些有形與無形危機的造成,重
要的因素是以往「國語」獨尊的教育體制下,客語成為低俗的「方言」;另一方面,不能否認乃客家人自我定位的模糊,在瞬息萬變的現實社會中,客家人自認是少數族群,因交友通婚而隱蔽了身份,因忙碌謀生而慌亂了身心,開口不是國語就是福佬語,往往忽略了自我母語尊嚴的堅持,久而久之,簡直置客家語言的生機於死地。
我們不必過於強調客家語言如何生動美妙,事實上任何一種母語的傳承,必有其歷史血緣演變的脈絡可尋。本土語言的可貴,起碼是生長於台灣這塊土地上每一位子民值得珍惜的寶藏,拿它來填詞作曲,或者賦詩歌詠,絕對不亞於各種外來語言,由此說來,客家人口裡的話語,其生活應用價值與創作空間,顯然不曾也不會因為使用人口的多寡而揚昇或貶低,尤其在多元化的民主潮流沖激下,學習多種語言更能增強自身才能的發揮,有百益而無一害,豈可暗自設限反而責怪其他族群的壓抑或譏諷!
從上述幾個現象來觀察,客家語言的危機只不過是整個台灣語言系統普遍面臨的困境,有些許客家人封閉心態被打開的悲情,也有些許客家人適應新時代的無奈選擇,因此開始不停地埋怨客家人的地位不如原住民受重視,感嘆客家人的聲音不能在政治、經濟舞台上,展現出屬於自我族群的主張。在台灣的我們,因為許許多多被編織的神話及其隔閡,讓本土語言的傳承落入教會或抗爭團體手中,真是令人憂心神傷。
語言本來是人們彼此溝通的工具,當它活動於腦裡則成思考的意念,當它從聲帶發音則成話語,當它書寫為符號則成文字,這三個層面的意義必然要建立於共通的群體意識中,從這個視角來分析客家語言文化的處境,不論做為思考的語言或口語、書面語,已經難能負荷當今台灣人繁複多變的生活方式,如果客家人失落了客家母語,那麼已經散居各地的客家子弟,該如何尋求自已的真實「面目」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身為台灣主人的一份子,客家人爭取一個轉機也期待一次蛻變,應能積極結合兩千三百萬本土子民的力量,相互尊重相互提攜,把雙語教學的推動做為文化振興的訴求,大量開放並普及客語導向的傳播,實際參與、統合客家組織為子孫謀求長遠的福利,都市型的客家人也好,鄉野型的客家人也好,更應迅速破除心理的障礙,隨時隨地以靈活地應用母語為榮,讓每個客家人的氣質意志能夠代代相傳,繼續散發出特有的族群活力和精神內涵!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