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08, 2008

客家鄉音

來自福建的客家鄉音
黃子堯

福建古稱「閩」,自古以來跟台灣有非常緊密的關係。隔著一條台灣海峽,福建移民大量渡海來台,佔台灣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從歷史文化或者族群來看,擁有許多相同的語言、信仰、飲食、戲曲、建築等。

如果我們出發來一趟「福建文化之旅」,從廈門登陸,順時針走訪漳州、龍岩、福州、泉州等地,剛好繞行閩南、閩西的住區一圈,重點式的做了一次巡禮,行程包括信仰(保生大帝、開漳聖王、關聖帝君、慚愧祖師、媽祖、清水祖師等)、民俗(族譜、南管、山歌等)、建築(明清古街、土樓、宗祠、古鎮等人文景觀)、飲食(娘酒風味、福州佛跳牆、鐵觀音茶、閩南海鮮餐)等,並安排各地文史資料蒐集,幾乎都能跟台灣民間生活找到同一「版本」,這些一向被視為福佬文化的「經典」影像,竟然也有客家鄉音的真實存在,讓人驚豔不已!

福建有山有海,標榜漳泉文化是海的文化,客家文化一定就是山的文化了。觀察兩大族群的分佈,基本上各有特色又相互有所交融,尤其針對閩南、客家文化予以對照與比較,值得一探究竟並理解其中的發展及演變,相信對當年移民史的探討是會有相當助益的。

在台灣本土,社會結構主要是建立於移民條件的成熟,有先、後住民之分,也有語族的明顯區隔,前者是以移民時期的先後來分別,後者則以祖語、祖籍的文化概念來分別,兩者交錯並置就產生了特別的「台灣認同」問題。做為台島的第二大語族的客家人,祖語是客家話,祖籍大部分是來自閩、粵山區的客家庄,從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開始大量渡海來台者稱為先民,民國三十八年(1949)之後跟隨國民黨來台的「外省客」是為新住民,上述情況剛好跨越了兩大「台灣認同」問題的界線,造成一些模糊的地帶,出現強與弱、合與分的論辯。

來自福建的客家鄉音應該很多,但經常被忽略。有一天當西螺七崁的阿善師、義賊廖添丁----- 開口說母語,還可能會嚇倒全台灣人呢!至於當今對釐清「漳州客」、「福佬客」等等的定義以及識別,所謂台灣人口的比例,真的要從此改寫。

如此說來,顯然是在空間遷徙、時間轉換、人為統治等主要性因素介入之下,「原鄉」的認同從個人身上開始轉變,進而牽動整個社會。客家人與台灣歷史的進程同步,牽引著「原鄉」的距離隨時做出調整,因而本地出現「統獨」之爭或「族群認同」問題的時候,我們很快看到有心人士提出建立「新中原」、走「新中間路線」等口號,企圖引向一個調和、自在的場面,避免過度去激化。

令人納悶的是,客家人到處都有,但少數族群的宿命如影隨形,少數中的少數「福建客家」,爾今您在那裡?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