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04, 2008

一場關心客家的盛會

2008客家青年論壇
一場關心客家的盛會
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
/big5/network/paper/paper78/05_02.html

【文/王別丘(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學生會主辦之「2008客家青年論壇」,一場在端午節前夕的客家盛會,沒有耗費大筆經費、沒有特別強烈動員、沒有特別邀請客家籍大官大老,卻能有這麼多關心客家的前輩、朋友與會參加,著實讓主辦這場活動的我們感到無比的興奮、感動與鼓舞。從幼稚園小朋友、國中青少年、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老師教授到各行各業關心客家的先進、朋友,都參與了這場關心客家的盛會,雖然這個活動主要參加對象還是以客家年輕人為主,但是在沒有鎂光燈關注之下,還有一些關心客家的前輩願意參與討論,專心的、耐心的聆聽年輕人對於客家事務的看法,真的也感動了我們這些年輕人,我們知道您們是真正的關心客家,是真正希望客家事務的發展進行不要出現斷層而順利永續發展。在大家不斷質疑客家年輕人在哪裡?為什麼客家年輕人不參加客家活動?為什麼客家年輕人漠視客家事務?這場2008客家青年論壇也讓不少隱形在各個領域發展的客家年輕人站出來,其實客家年輕人也是關心客家的。

   第一場客家青年學術論壇的進行,主要是以從事客家研究的一些博士生針對客家研究的心路歷程以及客家研究的未來發展做分享與討論,該場次最受關注的無非是唯一的女生--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班研究生王雯君,她是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的第一個畢業生,這是她的第二個碩士學位,在這段客家研究的過程她語帶幽默卻又感性地道出她的心路歷程:「五年前我只是個平凡的高中老師,一小塊客家學院新成立的新聞激起我的好奇心,客家兩字與我的關聯,除了是自我『默默』的族群認同,就是一連串別人賦予我自己都無法理解的客家『刻板印象』,當時喜好挑戰又多變化生活的我,從努力應試到順利錄取,來得令我詫異,卻著實興奮不已。在許多因素考量下,匆匆將高中的教書工作留職停薪兩年,雖然為我人生開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但是創業維艱,步步為營,如履薄冰,內心的掙扎與矛盾總在我學業挫折時出現:『我何苦?』的牢騷,接著是一堆別人的提問,朋友:『這麼愛唸書啊?何不找個博士來唸?唸什麼客家?那是被炒出來的!』同事:『即便學成,你還是碩士,你要知道學校並不會給你加薪。』親戚:『女孩子不用念這麼多書,你是想把男人嚇跑啊?趕快結婚比較實在!』我到底為了什麼又念個當時許多人不以為意的客家學院,我說是『興趣』,你相信嗎?」(詳見2008客家青年論壇引言稿,王雯君〈與客結緣 歡喜做客〉)。除此之外,楊國鑫、林育建、廖經庭、張正田、戴正倫也在這個場次分享了客家研究的相關看法(詳見2008客家青年論壇引言稿)。

   第一場次的客家青年學術論壇結束之前,主持人林育建也特別讓現場與會來賓進行互動討論,討論當中最被關注的有來自馬來西亞,目前正在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就讀的黃同學提出:「客家研究在台灣興起,從事客家研究的學者不斷的從研究中建構客家、強調客家,台灣客家政治相關發展也是這樣。但是客家這樣發展下去,是不是會造成一種侷限…」。另外,一位關心客家語言發展的前輩張先生提出:「剛剛在你們的談話當中,大部分都沒有使用客家話,做客家研究應該要講客家話才有意思…」。這段話透露了前輩對於客語流失的擔心,或許也讓一些對於客家抱持熱忱但客語不流利的年輕人有些不知如何是好。會後的晚餐時間我有特別去向這位前輩寒喧致意,也用不怎麼流利的客家話跟他談論些客語相關議題。他向我分享:「他是客家人,出生成長在屏東閩南庄,三年前他都還不會說客家…」。這位前輩也是這幾年才把客家話學成,光憑這點,在客語的使用學習上,真的相當值得我們效法。

   第二場客家青年社團經營論壇的進行,主要是幾位曾經或者正在經營客家社團的年輕朋友,談論分享社團經營的經驗與困境等。這個場次的兩位女性,前師大客家社社長林映汝以及前台大客家社社長賴佩暄,都以相當豐富的活動照片說明客家社團的經驗,林映汝更指出:「師大客家社在2007年已經宣佈休社,我想,無法經營下去的原因有幾個。首先,曾經身為負責人的我無疑要負很大的責任。其次,在客觀環境方面,隨著網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再需要透過面對面的談話,或者共同去完成一件事來達成。因此,相對於社團,這種有固定的聚會時間,或者參與的成員在某種程度上都要擔負一些責任的活動方式,就無法再吸引更多人加入。最後,我認為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原因是,當前的客家論述已經不再具有讓人感動的力量。特別是當年客家運動的訴求,已經一一獲得實現後,20年前客家運動的話語(discourse),依然在20年後指導著客委會的政策和籠罩著客家社團。因此,儘管多元文化的價值已經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但是客家運動卻失去了更正面和積極的能量。於是,不管是大學客家社團或是社會上客家相關社團,我們都看不到年輕人的參與。最後,很多活動只能用高額的比賽獎金或免費的客家美食來引起注目,甚至,祭出這些優渥的待遇後,仍不見應有的成效。」(詳見2008客家青年論壇引言稿,林映汝〈回首來時路 我與師大客家社〉)。

  台灣客家網路群組發起人劉介修的發言一開始就引起全場歡笑,他說:「我現在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台上黑髮的年輕人在向台下一些白髮的前輩先進回首來時路,整個感覺很奇怪…」,他更指出當代客家運動的三個迷思:「第一個迷思,即是認為當前客家運動的要務在於增加客家公部門資源與預算。第二個迷思,即是藍綠對決的資源加碼競賽,建構起來的客家運動內部力量的簡化對立。雖然客家運動高度的政治侍從,不過我們卻也常常聽到許多朋友高喊『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這正是第三個迷思。我認為這三個迷思,正是阻礙當代台灣客家運動的主要結構。當代台灣客家運動,亟需突破性的視野,重新追尋更為進步的視野與行動。客家運動作為一種以族群認同為動員的社會運動,所面對的對手不僅僅只是『文化的消逝』,更重要的是正面迎向在這背後更為根本的社會變遷的力量,也唯有如此,當代客家運動才能重新擦亮雙眼,重新找到進步的力量。」(詳見2008客家青年論壇引言稿,劉介修〈客家公民世代的追尋〉)。

  這個場次進行到最後,主持人葉日嘉在開放討論互動的時間裡,特別強調:「年輕的與年長的舉手發言,年輕的優先,男的跟女的舉手發言,女的優先。『客家』是個極為家父長式的權力社會,年輕人必須對此有足夠的反省與改變,因此我立下了這個規矩,希望能為日後的客家會議創個例子。但是,對於後生而言,如果有機會给你,你卻不發言,就不要怨嘆沒有發言的機會。這點我覺得是後生們要積極學習的。」(詳見2008客家青年論壇會後花絮,葉日嘉〈演一場世代間衝突的對話〉)。除此之外,本場次也因為曾任行政院客委會青年高峰會大學客家社團北區負責人林志學以及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社系系學會會長黃明賢的與談討論分享,而更加充實豐富。

   第三場客家青年的發展與前瞻的進行,主要是幾位正在從事客家正相關工作的年輕人談論分享一些工作心得。其中的例外是一位大學時代曾參加台大客家社的工程師王品凡,但是他的談話亦引起客家年輕人的共鳴,他指出:「誰是客家人,什麼是客家文化;我是客家人,你從你身邊看到的客家人,就代表著客家文化。如果你硬要這樣清楚的定義什麼是客家文化,那大可不必了。如果這樣說來,身為客家青年的一份子,你是不是該以自己為榜樣,讓別人對『客家』另眼相看呢?所以客家青年要做好自己,不管你是在各行各業,發展專才去影響更多的客家年輕人。」(詳見2008客家青年論壇引言稿,王品凡〈客家青年的發展與未來〉)。

  正在桃園縣文化局負責桃園縣客家文化館事務的劉岳峰亦指出:「鑑於目前全省各地的客家文化園區,皆缺乏對於文學及音樂系統性的收藏及保存,因而,本館在構思定位時,即設定本館為『全球華人客家影音中心』,整個園區將結合文化保存、展示、教育、休閒娛樂等多功能用途,以客家文學與客家音樂作為本館發展主軸,成為『唯一完善保存客家文學與音樂的綠洲』,打造全球華人地區客家影像、音樂的重鎮。我們期許客家文化館不僅是本縣客家文化推廣展示場域,更是桃園縣『客家文化生活體驗園區』的重要入口。這個連結客家文化館展演空間、地方創意產業與三坑、大平、清水坑等客家文化觀光資源所建構『客家文化生活體驗園區』的思維,目的是讓到訪民眾親身體驗『參與式博物館』的新模式,深刻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詳見2008客家青年論壇引言稿,劉岳峰〈客家青年的發展與前瞻〉)。

  獲得2008年金曲獎最佳專輯《老樹新枝》及最佳客語歌手提名的劉榮昌指出:「我不想只侷限在客家這個範圍裏面,我們應該把視野放大,只要我們在自己的領域努力認真去做,在那個領域做得夠出色,然後不要忘記自己的客家身分而且適時的強調自己是客家人,這樣別人自然會發現客家、認同客家…」。

  我身為這個場次的主持人,亦分享了自己誤闖客家學院的心路歷程:「在進入客家學院讀研究所之前,不斷地被親朋好友問到:『讀那個要幹麻?在客家學院能學什麼?以後可以做什麼樣的工作?…』一堆類似的問題,一直困擾我到現在。我知道大家其實對於我進入客家學院可以學到什麼沒有興趣,問題的重點是從客家學院出來以後的出路。而且他們其實也不是想解開心中的疑問,他們心裡早就認定讀這個未來出路各方面會有問題,他們只是想知道我為什麼要讀這個似乎沒有什麼前景的學院。除此之外,客家學院的成立一直不斷地被質疑、批判著。為什麼要成立客家學院?客家相關系所難道不能設立在文學院或者人文社會學院底下?到底什麼是客家學?一大堆的為什麼纏著客家學院的學生,一大堆的問號圍繞著客家學院。當我們無法斬釘截鐵、明確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大家對客家學院存在的疑問又更大了,對於客家學院發展的疑慮又更深了。在客家學院圍牆的外面,有很多客家社團、客家青年相關活動等等值得我們去參與學習,否則所有的客家社團、所有的客家活動,客家學院的同學都缺席不參加,難道只躲在客家學院的圍牆底下作自己所謂的客家研究就是我們來到客家學院的企圖與目標嗎?讓高牆倒下吧!其實透過學院的學術訓練,加上親自走進客家社會參與體驗其中的一切,跟學院圍牆外面有一定的互動、衝擊、共鳴、交集,客家學院才能真正被看見,我們所做的客家研究才能真正被了解。」(詳見2008客家青年論壇引言稿,王別丘〈在客家學院的圍牆底下〉)。除此之外,本場次也因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宋文明以及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服務的徐國峰的與談分享討論,而更加充實豐富。

   當「客家年輕人跑去哪裡了?」類似的質疑聲不斷的時候,其實我很想反問:「你有在墾丁春天吶喊活動看到多少中老年人?你有在跨年到數晚會看到多少先進前輩?除了年輕人,你有在圖書館、K書中心、籃球場、棒球場、演唱會等等的場合看見多少其他世代的朋友?」沒錯!現在的年輕人幾乎不會再特別去強調自己的族群身分,對於客家的熱愛也不比年長的前輩,但是這不表示客家青年不想理會客家,或許客家年輕人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關心客家。這一場2008客家青年論壇,不少年輕的客家朋友站出來了,用我們的方式關心客家,衷心希望這只是開始而且永遠不會結束。

2008客家青年論壇相關資料詳見學生會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ncuhakkacolleag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