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1月 04, 2008

黃子堯 / 「客語生活學校」

十一月一日,在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辦理第四屆「全國客語生活學校」成果觀摩賽(北區),來自桃園、台北縣市的學校隊伍,參加了口說藝術、戲劇表演、歌唱表演等類別的演出,行政院客委會副主委劉東隆以報名隊伍大有增加為證,說明此項政策推動的成效。

客委會自九十二年度起,訂定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補助辦法,其精神是(一)營造生活化的客語學習環境,使學童自然學會客語。(二) 創造師生以客語互動的機會,提昇學習興趣。(三) 建立聽、說客語的自信心,體認客家語言、文化之美。(四) 配合教育部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之教育精神,塑造學生人本、鄉土情懷及培養其民主素養等。推動至今已有六年之久,辦理成果觀摩賽也有四次之多,每次熱鬧舉辦之際,台上台下通通有獎,充滿歡欣鼓舞的氛圍。

其實以學校教學為範疇,推動客語教學的方式,必須包括幾個原則,例如: 生活化原則,是以當地客語為校園生活主要使用語言,包括教師之間、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日常生活接觸溝通,均能自然地以客語交談溝通,並相互鼓勵。以及公共化原則,學校正式公開場合,如朝會、月會、運動會及各種會議等公共生活,能以客語為主要使用語言。同時配合教育教學,除鄉土語言課程外,一般教學過程能配合軟硬體設備,以趣味、活潑、遊戲的方式,交錯使用華語及客語,並嘗試以客語表達現代詞彙或術語,使客語進入知識體系(以上是根據客委會補助作業要點的敘述)。

更重要的是推動「客語生活學校」,應培養學生多元文化的寬廣心靈,校園生活和教學活動中能靈活設計安排,並將客語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各學習領域教學中,使學生對客語文化有尊嚴和自信,也具備對異文化了解和尊重的能力;學生應有機會學習社區週邊或共同生活的不同族群語言文化,並能讓學區家長及地方人士參與計畫之擬訂及執行,以活潑創意之方式,創造社區與校園之互動,並與傳播媒體流通,發佈有關理念及資訊。

在教育普及、知識發達的台灣,這當然是推展客語教學很有意義的方法。但以目前已經進行的年份來看,「客語生活學校」只是一個補助項目,成果只有一年一度的觀摩比賽。由北到南實際走訪許多獲得補助的中小學校,客語仍然是課堂上的作業,學校生活欠缺「客語」的溝通與連結,遑論營造生活化的客語學習環境,使學童自然學會客語,或以當地客語為校園生活主要使用語言的目標,落差相當相當大。

說到這裡,表示這個政策的推動並未落實,可以努力的作為應再加強,並能設法解決學校執行上的困難、障礙及問題。讓難得聽到客語的「客語生活學校」只是一個階段性印象,我們希望不會是最後辦到的結果!

--------------
客語文競賽的深化與推展
http://www.hakka.url.tw/hakka208.pdf
每年九月,新學年度剛開學,各級校園內無不如火如荼地準備全國語文競賽,而全國語文競賽的參賽者,都是經由各鄉(鎮市)初賽、縣(市)複賽脫穎而出,再晉入全國總決賽。因此,全國語文競賽是語文界的年度盛會,如同體育界的全國運動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自2003年開始推行客語生活學校,並自2005年起辦理客語生活學校成果觀摩賽,共有:客語口說藝術、客語戲劇、客語歌唱等三類,分為幼稚園及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及國中等三組,每年先進行北、中、南、東分區初賽,再進行全國總決賽。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自2006年起,亦開始舉辦客語演說及辯論比賽,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出發點,第一名獎金高達十萬元,目的是希望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來參與。
此外,許多民間社團亦舉辦相關比賽,期能為客語復興盡點心力,但在花費龐大人力、物力舉行一連串的競賽活動之後,究竟為客語傳承注入了多少活水源泉?還有哪些地方可再進步,值得吾人共同來檢視與省思!
一、增加競賽項目
2007年全國語文競賽,共分為演說(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朗讀(國語、閩南語、客家語)、作文、寫字、字音字形等五個項目。事實上,整個競賽內容還是以華語為主,閩、客、原語為輔。然而,每一種語言不僅有語言之美,亦有其文學之美,能說唱亦能書寫。因此,全國語文競賽應在競賽章程中力求平等與多元,繼續增加閩、客、原語在口說藝術、寫作、詩詞吟唱、字音字形(漢字與注音)等方面的項目。
二、檢討競賽分組
全國語文競賽共分為:國小學生組、國中學生組、高中學生組、教育大學及大學教育學院學生組、小學教師組、中學教師組及社會組。目前,觀察各地區之初賽、複賽參與情形,可以發現:華語參與者多於閩、客、原語,以客語競賽部分來說,國小學生參與度勝於國、高中學生組,而學生參與競賽又勝過教師參與競賽。
另為擴及參與層面,教育大學及大學教育學院學生組亦應納入所有大專院校,以期使客語更加普及。另許多競賽以鼓勵後生人為出發點,立意良好,但建議社會組項目亦不應偏
廢,因為,客語的流失不是從細人仔開始,而是在大人之間不再使用客語溝通表達開始。因此,社會組競賽具有標竿作用,可讓年輕一代有觀摩學習的目標與方向,亦提供成年人更多的表演舞台與可發揮的空間,而願意重新拾起客語。
三、擴大參與人數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所主辦的全國客語生活學校成果觀摩賽,雖然只有參與客語生活學校計劃的學校參與,但因每項比賽皆屬團體賽性質(口說藝術可報五人、歌唱、戲劇可報十五人),因此,參與的學生總數非常多,連帶參與的老師、家長也增多,如此,則較能達到普及化、生活化、活潑化的目標。
另外,為了獲得好名次,許多學校皆只針對少數優秀學生,進行長時間的培訓,而忽略了全面性的推廣,連續兩年、三年由同一學生代表學校參賽的情形亦不罕見,如此菁英式的教育,客語傳承的成果僅由少數學生當樣板,與當初設定之期望值落差太大,乃是治標不治本。根據觀察,國小學生與其指導老師對於語文競賽投入程度,勝過國、高中學生。或許是因為升學壓力,也或許是因為國、高中教師鄉土語言能力較為不足,然而,這也是推動鄉土語言的一大隱憂。有
些選手,是從國小一路參賽到高中。因此,設計能夠讓更多人(包括親子、同儕團隊)共同參與的活動競賽,當遠勝個人菁英式的競賽,也更能達到推廣客語的目標。畢竟傳承客語不是少數指導老師與參賽同學的責任。
四、提升裁判素質
考試領導教學,評審亦主宰比賽方向,影響不可謂不大,但要擔任客語競賽的裁判確實不易,因為臺灣客語的次方言不少,較常見的有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等腔調,要能通曉其中兩三種,已屬不易。由於語言政策長久失當,使得今日兼具實務參與面(曾參加或指導相關比賽)或學術理論面(主修語言或研究客語文)之評審人才十分缺乏。若評審本身專業素養不足,就有可能造成劣幣逐良幣的後果。擔任評審所需要的絕不是其人在職場上的名位(董事長、校長、教授…),或具有客語能力,擁有客家血緣而已,而是平日在實務參與和學術理論上均有所涉獵,且卓有成績。如此,方能為比賽的公正性背書,同時使客語文競賽的水準逐漸提升。
綜觀多年來,在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共同努力之下,客語競賽如雨後春筍般地於各地舉行,目前,已收到初步的成效,展望未來,吾人可從先前的活動中吸取經驗,以為後事之師。客語文寫作者的參與層面仍可繼續拓展,鼓勵更多人一起使用客語文寫作,持續耕耘數年後,必能有更多元豐富的客語文章。客語的使用者,亦將隨著政府政策的開放與民間舞台的日益增加而加快成長,客語的傳承,也將可以達成普及化、生活化的目標。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