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我母語」20年之後
◎黃子堯
1988年12月28日,由《客家風雲》雜誌社結合各地客家社團及工運、農運人士發起主辦的「還我母語」萬人大遊行,是「客家復興運動」的開頭。客家人首開現代台灣文化議題遊行請願之先河,以「開放客語廣電節目,國民教育雙語教學,制訂語言平等政策,迅速修改廣電惡法」等項訴求,前往立法院陳情,一時之間吸引眾多主流輿論矚目,這個遊行的劃時代意義就是「客家人站出來了!」。但得到的結果是換來有關單位答應每週在台視製播半小時節目的安撫後,便無疾而終。
解嚴之後風起雲湧的台灣民主運動,客家人置身其中,認知到除非參與公共事務、匯入民主洪流不為功。1990年由鍾肇政等成立的「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提出〈新的客家人〉宣言,期許在世局詭譎、社會擾攘、新的人文景觀亟待建立之際,為尋回尊嚴、再創光輝而努力,更願與其他族群攜手同心,為台灣的光明未來而戮力以赴。為了啟發、喚起鄉親的客家意識,不讓微弱的聲音被無情地淹沒,更要讓鄉親了解客家的危機狀況,思考客家的未來前途,積極辦理「下鄉演講」、「客家研討會」等,並協助候選人發表「客家白皮書」、成立「新客家助選團」等,可以說是客家運動中再度投入台灣社會所做出的努力,有了更緊密的結合。
1994年9月18日「寶島客家電台」開播,客家人在空中聽到鄉音的撫慰與呼喚,莫不欣喜萬分,爭相走告,反映了被長久壓抑後「如大旱之望雲霓」的心境。這座由客家人自力救濟才好不容易設置的公共電台,以媒體的電波散播於北台灣,打開了客家言論的園地,讓散佈於各地的客家鄉親找到了交流的空間,形成「客家發聲」的一頁動人篇章。
回顧二十年來,經過許多熱心鄉親的艱苦奮鬥與提出主張,主流社會已承認客家族群是組成「台灣人」的一部份,隱形不語的客家人開始現身發聲,站出來為自己出身的族群爭取權益,強調族群地位的平等,以及多元文化的可貴。到今天,我們有了客家電視、客語教學與客家學院、客家園區 -----,也透過行政院客委會的措施,展開客家系列活動及「客語復甦計畫」、「活化客庄」的佈局,可以說「還我母語」運動已大功告成了。
但必須留意的是,完全依靠政治力介入所扶持起來的活動網,或者期望立法支撐起來的的「保護傘」,讓客家在公部門、公領域做政策「領頭羊」的舉動,難免讓人憂心過度族群動員的後遺症,就像每次面對選舉結果的變化,正反雙方的爭議與折衝,到頭來是誰得利?當年「還我母語」的文化議題,甚至於台灣客家主體性建構與奠定的努力,20年之後終於認清原來都是政治問題。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