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月 22, 2009

2008客語文學概述

諸位先進 *
2008客語文學概述
請幫我補正或修飾一下
承蒙

(本文將收入台灣文學館編《2008台灣文學年鑑》)

子堯6/22
hakka_taiwan@yahoo.com.tw
--------------------------------------

2008客語文學概述(初稿)
黃恒秋

一、前言

台灣客家文學數位典藏計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辦理)中,將客家文學區分為作家文學、民間文學、客語文學。所謂客語文學所指涉的範疇,實際上並不能簡化為「客語寫作的作品」,更包括從客語所表述出來的文化體系以及以客語所代表的一種族群情結之凝聚力,主要表現在:寫客家人,講客家話或描述客家風土的關連之上。隨著近年來「客家文學」一詞的提出,與台灣本土意識高漲、台灣文學主體思考的強化與深化有關。它既有自己獨特清晰的語文面貌,同時又與台灣文學同步前進,共同打造本土文學的主體地位。

然而台灣客家文學的意涵應是指居住於台灣的客家人、在台灣三百多年來的台灣經驗為軸心、發展出來的文學作品,都應列入台灣客家文學的版圖。所以,「台灣客家文學」的定義裡,包含了台灣客家人的直接母語經驗與間接台灣經驗發展出來的作品。

台灣戰後客語寫作和客家意識的覺醒有關,也和客家運動的發起有很大的關係。自八○年代末以來,許多詩人開始積極投入客語詩創作,客語書寫因而得以落實於文字化,開啟戰後台灣客語詩寫作的新局面。因此在各個演變的過程當中,相當程度的反映每個時期不同特色以及文化意涵,使客家文學呈現出一種多元的面貌。

客語文學類型可以劃分為「民間文學」及「創作文學」、「文學研究」三大類,在這三大類中又有交叉融合的作品,展現不同客家文學的特色。觀察2008的客語文學,應從這幾個角度來理解。

一、客語創作文學
(一)作品發表
客語文學作品,主要發表於《客家雜誌》客台語專刊、《六堆風雲》雜誌、《笠》詩刊及《台文罔報》等刊物,以客語詩居多,散文次之,短篇小說又次之,至於報紙副刊則較少刊登客語文學作品,僅自由副刊偶而可見。
掌門詩學季刊50/51期「台灣客語詩展」刊登12人14首客語詩(2008.05),包含曾貴海、陳寧貴、黃恒秋、張芳慈、邱一帆、利玉芳、葉日松、江嵐、鄧榮坤、劉慧真、羅思容等,是今年度最壯大的陣容。

(二)、客語創作比賽
拜全台各地成立客家專屬部門,進行客語復甦計畫的推展,鼓勵了客語寫作活動的舉行。教育部國語會亦有本國語推動措施,客語教學是一個運用重點。
本年度參加客語創作比賽作品數量甚多,估計超過三百份以上。包括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舉辦「吟唱都會台北(客語詩詞)」徵選;教育部舉辦「用恩兜个母語寫恩兜个文學」比賽,分組得獎作品有:鍾美琪、鍾麗美詩〈伙房个故事〉、邱一帆散文〈火焰蟲个季節〉,吳秀梅小說〈阿順叔公个倈仔〉、黃學堂小說〈金交椅〉等;新竹市、基隆市、台北縣教育局舉辦客語兒童文學寫作比賽,有詩、散文、小說、翻譯等項目,參加作品反應十分熱烈。
民間舉辦的第6屆全國客語童詩創作大賽(新竹縣客家文化發展協會主辦),分為學童組、社會組進行,亦已累積了豐富成果,提供客語文學作品賞析的趣味。

(三)專書出版
本年出版的客語文學著作只有二種:江嵐《阿婆介菜園》散文集、葉日松現代客語詩集《因為有愛‧恩介心正保有溫度》。兩位也是近年作品發表量較多的作者,都是由公部門補助後印行(前者是台南市立圖書館,後者是花蓮縣吉安鄉公所)。
而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舉辦的「吟唱都會台北(客語詩詞)」則以繪本形式出版了專輯。

二、客語文學研究
目前雖在大專院校設有客家相關系所,但研究對象以客籍作家或客家語言研究為主,針對客語文學之研究與探討,今年有學位論文3篇(兩篇為民間文學,一篇為作家文學研究)。期刊專文只有一篇發表,研討會論文付諸闕如。

(一)學位論文

1、客語抄本〈渡台悲歌〉研究,黃菊芳(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渡台悲歌〉是台灣客家民間文學的瑰寶,也是台灣客家族群發展自覺意識的重要文獻。本研究從新材料和新方法兩個角度切入對〈渡台悲歌〉的整理與詮釋。在新材料的部分,本研究發現〈渡台悲歌〉的第三個版本,並進行文獻的校勘、注解工作。在新方法的部分,本研究從作者、文本、讀者的不同角度詮釋〈渡台悲歌〉,進一步透視作為人類精神活動重要指標的文學作品所具有的開放與創新。本論文的重要發現與所解決的問題可以概括如下:(1)發現〈渡台悲歌〉第三個版本,並據以為底本,完成校勘工作,校勘本共計380句,2660字。(2)詳盡註解〈渡台悲歌〉詞彙175條,深入探討13條重要的文化符碼。(3)就淵源而言,〈渡台悲歌〉極可能是繼承〈過番歌〉的敘述形式,而對閩南語〈新刊勸人莫過台歌〉的內容加以增補;就演變而言,〈台灣番薯哥歌〉和〈又題出台灣勸世文〉應是對〈渡台悲歌〉的承襲與精簡。(4)〈渡台悲歌〉繼承七言長篇敘事的傳統,在韻腳佈置方面力求整齊,並且以每個韻腳的韻尾做為押韻與否的標準;在用韻疏密的安排上,極為均勻,有171處是隔句押韻。(5)〈渡台悲歌〉巧妙地使用對偶、排比、頂針、譬喻、對比、誇飾、道地口語、反諷等修辭手法,增加敘事的文學性。(6)運用科恩及夏爾斯將敘事區分為故事與敘述的敘事學方法,探討〈渡台悲歌〉的故事結構和敘述結構,深入討論〈渡台悲歌〉所達到的敘事功能。(7)解決〈渡台悲歌〉所描述的渡台路線爭議,提供較為合理可信的路線選擇:家(陸豐河田)→橫流→潮州府→柘林港→台灣。(8)從集體記憶的建構、意識形態的透露、他者形象的缺席這些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討剖析〈渡台悲歌〉展示的深層文化結構。(9)從巴赫汀「眾聲喧嘩」及「公眾廣場的話語」兩個面向深入闡示〈渡台悲歌〉所呈現的文化審美意涵,也就是〈渡台悲歌〉的美學意義。

2、《運轉手作家:黃火廷客語鄉土小說中客家文化探究》,鍾振斌(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將黃火廷客語鄉土小說作品,一篇篇發表於《六堆風雲》雜誌上,以其作品內容做為研究論文的根據,打破客語能說、能講、能寫、能論的範疇,並深入探討客家文學的定義及作品中的所反應的客家文化內涵。
全文首開先例以客語全面書寫,探討一位「六堆」鄉土作家的小說創作,令人耳目一新,成為截至目前為止客家文學研究的一篇力作。

3、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黃彥青(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月光光〉是一首流傳已久的童謠,以此為主題的文本數量甚多。這些大量流傳下來的童謠是我們共有的文化資產,是每一個孩童在純真歲月裡最珍貴的回憶,亦是親子間寓教於樂的溝通橋樑。本論文主要是探討在台灣客家童謠中,以〈月光光〉起興的作品。從相關童謠文本的淵源與流傳中,先採集中國大陸境內(主要以客家地區為主)有關〈月光光〉的作品,做出分析與整理,再針對流傳到台灣之後的〈月光光〉文本作出討論。其次解析「童謠」與「兒歌」之間的異同處,以台灣客家地區的〈月光光〉為主,同時亦兼論福佬地區〈月光光〉的相關作品。關於〈月光光〉的「起興」作法、句式結構、修辭與用韻也做了一些分析工作。至於童謠的功能性則有女性吟咏、教化功能、抒情與懷鄉及反映族群風貌等;同時,並以台灣客家現代詩、現代歌曲的作品為主,談及由童謠衍化與新製出的作品。最後提出以具有客家特色的〈月光光〉文本,而這些豐富的童謠、詩歌將成為母語推廣上十分具有意義性的教學題材,經由本文的整理,探討並深化其意義,能把以此為起興的童謠傳唱下去,做為本研究之結論。

(二)期刊文章

1、當代客語詩文創作的幾個面向(1988~2007),李梁淑(Liang-Shwu Lee)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卷1期 (2008/06) 48-65。
本研究是以當代客語詩、客語散文的寫作為探討對象,檢視客語創作在全球化時代客家文化論述上的意義,結果歸納為四個面向:(1)、母語的認同與追尋,當代客語創作者以豐富的創作實踐證明客語書寫的潛能,以此達到延續、創新客語生命的目的,也宣告客語文學時代的來臨。(2)、生命經驗與精神文化的詮釋,客語創作透過在地族群生命經驗的追溯,確立客家人為台灣主人的新客家論述,並以文學象徵再度詮釋、創新客家精神文化,參與台灣文化之創造。(3)、客家意象的塑造,客語詩文以文學之美形塑客庄生活圖象,有助於客家人文世界的建構;客家意象的創新,有賴於新書寫形式的延續,即以美學角度重新審視客家人生活、歷史文化內涵來創新客家意象,召喚客家的記憶。(4)、土地與文化的關懷,客語創作對土地變遷、自然生態及客家文化接受的關懷和批判,可視為在危機處境中為族群未來發聲的努力。

三、結語
綜合2008年客語文學創作與研究狀況,有突破之處但總體來說多傾向「接受獎助」的功能項目,自由自主的發揮仍然受限,因此作品數量與詩人作家的投入相當欠缺,實在有待努力加強。
至於大眾媒體發表園地十分有限,客語文學的傳播不受重視,是多年以來的弊病,應當也是有待大力改善之所在。
2009.06.22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