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19, 2009

詩訊

現代百家詩選(1952~2009)

詩之無窮和未知
   —新編本「跋」

選好詩,編一本傑出的新詩選,並非易事。筆者近半世紀,從事各類詩選的編輯,約在二十五部左右。我不敢說,每一部都是上上之選,但個人絕對自信,當我從事讀詩、選詩、編詩的過程中,那一股說不出的龐大的精神逼力,可能外人難以想像……
其間一五一十的緣由,難以言述,即以這部出版於一九八二年九月的《感月吟風多少事||現代百家詩選》初版本而言,每家詩後條列的「作品評論引得」,從一則到十數則不等,確是一項十分繁瑣的編選工程。去年八月二魚編印的「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新詩讀本》等五種,主編者也在每家詩後條列有關評詩篇名,改稱為「延伸閱讀」,這個新點子,大概也不脫拙編的影子吧!
今年三月初,隱地兄在一次電話中閒談,有意要新編《現代百家詩選》的構想,經討論後敲定,原則上本書百分之八十以上作者的詩作維持不變,將近二十年停筆者抽下廿家 ,新增補當代資深詩人和陸續崛起的中生代、新世代詩人,廿一家 ,新編本總計為一 四家。在「編輯秩序」方面,改以作者年齡長幼為序,「作者簡介」更趨精簡:(包括本名、筆名、籍貫、出生年月,處女詩集及最新詩集書目)。新 編本增列詩人每家附「編者按語」,而取消「作品評論引得」。
從一九八二到二  三,台灣新詩當然有不少的變異,其間「後現代」與「網路詩」之興起,令人矚目。欲從「史」的觀點探討近二十年新詩的軌跡,以下論文,可供參閱。

‧張 錯/抒情繼承:八十年代詩歌延續與丕變
‧林燿德/八十年代現代詩世代交替現象
‧廖咸浩/離散與聚集之間—八十年代後現代詩與本土詩
‧葉振富/論台灣八十年代的政治詩
‧簡政珍/八十年代詩美學
‧吳潛誠/九十年代台灣詩(人)的國際視野
‧杜十三/詩的(第三波)
‧陳健民/九十年代詩美學
‧王浩威/肉身菩薩—九十年代台灣現代詩裡的性與宗教
‧徐望雲/混「蛋」—多元而奇特的九十年代台灣現代詩壇

(以上十篇,均收入《台灣現代詩史論》封德屏主編,一九九六年三月出版。)
它們,對台灣近廿年的新詩潮演進,甚至突變,均有某些特具的觀察與陳述,可資借鑑。如對詩作本身的追索,仍以本書所選各家詩作為最大依據。至於如何去解讀賞析各家的詩,當完全取決於教學者與愛詩人的個人素養與閱讀品味。
感謝新增廿一家 ,魯蛟、葉笛、白靈、沈志方、詹澈、陳克華、李進文、紀小樣、謝昭華、許悔之、鴻鴻、唐捐、楊寒……之概允詩作選入本書,因篇幅所限,尚有一些優秀的新世代詩人未能選入,深表遺憾。
為免重複,下列三部詩選收入之詩作(指新增廿一家),本書不再收錄:

‧《新詩三百首》上下冊(九歌,一九九五年九月)
‧《天下詩選》二冊(天下,一九九九年十月)
‧《新詩讀本》(二魚,二  二年八月)

詩,是沒有定義的;詩,更是變動不居的。當代沒有任何一種選本,可以概括一切,本書新編本,不外選錄一九五二—二  三年間,編者確認它們是台灣新詩發展過程中一部分展示各種風格的優異詩作而已。
末了,筆者特別選錄九年前寫過的二則詩話,供大家省思:
「一個詩作者,應不忘從許多未知的新事物中找尋靈感,尤其最最重要的莫過於要能寫出充滿人性、充滿溫馨、充滿哲思,甚至充滿展現世界宏觀的詩作。
「一個詩作者,更要敞開胸懷,放眼四海,與天地對話,和春秋拔河,既能容納各種風格,且又遨遊傳統現代之間,收放自如,圓融澄明,絕不以個人好惡盲目貶抑他人,刻意膨脹自我。」
願天下愛詩人,共同為詩之無窮和未知,付出廣大持續的真心吧!
更願《現代百家詩選》新編本與當代台灣某些精緻的詩選大系,永遠在華文的碧海藍天裡,攜手徜徉。
—二  三年三月廿一日內湖無塵詩屋


卷前說明
一、本書初版本,於一九八二年九月出版,選錄一九五二︱一九八二年間,一○三位詩人在台灣發表的新詩精品約二五○首;每家篇末附「作品評論引得」或「編者按語」,供愛詩人參閱。
二、二十多年來「新人輩出」,為了和時代不脫節,確有再加調整之必要,於是乃決定新編增補一九八二—二○○九年間的詩作,並改為廿五開,使它成為近半世紀更加完備的選本之一。
三、新編本計為一一四家(含新增三一家),編輯秩序為「卷前說明」、「初版本導言」、「詩選」(以年齡長幼序)、「新編本」跋、「作者簡介」。新增補之作者,每家篇末有「編者按語」,紀錄所選詩作之出處,並簡析每一創作者各具特色之點滴。
四、因篇幅所限,本書所選大都為五十行以內之短詩,百行以上的長詩,則不收錄。
五、本社曾於一九八一年六月,出版《剪成碧玉葉層層︱現代女詩人選集》,現仍繼續發行中。為免重複,故本書所收錄均為男性詩人之作品,它確是當代台灣歷年新詩選本中唯一的特例。

版本說明
本書原名《感月吟風多少事—現代百家詩選》,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一日初版,三十二開本,四五四頁,共印五刷。民國九十二年六月一日,增加內容改為二十五開本。民國九十八年四月,第二次又增補十家,特此一併說明。

第二次增編小記

本書於二○○三年六月,增補新詩人廾一家,易名為《現代百家詩選》,共收男性詩人一○四家。刊行迄今,已逾六載。並常為國內多所大學採作文學教材。
本次為第二次增補編,計增選嚴忠政、陳大為、丁威仁、李長青、鯨向海、孫梓評、林德俊、解昆樺、甘子建、陳允元等十人,合計為一一四家,選入詩作二百九十餘篇,或可稱為爾雅版的「新詩三百首」,似不為過。
這批新詩人除嚴忠政、陳大為崛起於八十年代末,其他八家則揚名於九十年代中後期,都有個人獨特的風格。由於他們的加入,使本書更顯現嶄新的青春氣息。—二○○九年三月十二日於內湖

台灣現代詩流變
—初版本「導言」
‧楔子
台灣現代詩卅年來一直在晦澀與明朗、抽象與寫實、浪漫與古典的地帶裡衍生著,糾結著,迴旋著。
在詩的創作上,如果以十年為一代,則從一九五二到一九六一,應屬詩人「浪漫的鄉愁期」;從一九六二到一九七一,應屬詩人「覺醒的創造期」;從一九七二到一九八一,應屬詩人「回歸的田園期」。
以時間言,現代詩是繼續中華文化的正統,順應白話文學的潮流,自然形成的產物。以空間言,絕大多數的現代詩人所吟詠的對象,不僅是熱愛臺灣現實的小鄉土,進而更擁抱整個中華民族一千一百餘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大鄉土。
現代詩始自小我的方寸之地出發,而其綿延的境域,則是浩瀚的,無匹的……
現代詩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發展過程中,一面唰唰飄響的帥旗,它不僅影響了現代小說、散文和戲劇,同時也鼓舞了繪畫與雕塑。……現代詩最終極的目的,是每位從事它的創作者,都在孜孜不倦地十分動情地與歷史拔河。
‧詩史,大略的回顧
現代詩在臺灣的發軔,應以紀弦於一九五二年八月在臺北獨資辦的《詩誌》開其端 ,它是自由中國最早出現的一本詩雜誌,雖然祇出一期,然其對新詩運動種子的散播,似乎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接著在次年(一九五三)二月,紀弦又獨力創辦《現代詩》雜誌,立即引起文學界更廣泛的注意,從此「現代詩」這個名稱也就確定了。紀弦借《現代詩》的號召,大量發表他個人十分強烈的主張。諸如:「詩是詩、歌是歌,我們不說詩歌」、「新詩必須是不押韻和無格律的」、「捨棄韻文之『低級音樂性』而孕育散文之『高級音樂性』」、「把熱情放到冰箱裡去吧」、「從自由詩的現代化到現代詩的古典化」等立場鮮明的短論,……確實給予當時詩壇以極巨大的衝擊。《現代詩》雜誌的確培植了不少新人,像方思、楊喚、鄭愁予、曹陽、林泠、白萩、林亨泰、王容、吹黑明、黃荷生、羅行、季紅、楊允達、商禽……都在早期的《現代詩》,發表不少優異的詩篇。
故詩人覃子豪不願讓《現代詩》獨霸天下,於是在一九五四年三月籌組創立「藍星詩社」,該社成員除覃氏外,先後加入的尚有鍾鼎文、余光中、夏菁、吳望堯、鄧禹平、羅門、蓉子、向明、周夢蝶、張健、阮囊、吳宏一、王憲陽、方莘、敻虹、葉珊、商略……同年六月,覃子豪借公論報創辦《藍星周刊》,覃氏的作風比較傾向於保守,該刊也培育了不少新秀,但一些實驗性較濃的作品,則甚少刊出。藍星詩社發行的刊物,種類甚多,有摺疊式的《藍星詩頁》及《藍星》宜蘭版,廿開式的《藍星詩選》與《藍星年刊》,現今的復刊號,則採廿五開本 。《藍星》的成就,見諸於它穩健的行程中,使台灣現代詩放射象徵與古典的芬芳,其缺失是詩刊的版本太多,難以收集保存。
一九五四年十月,以左營為根據地,張默、洛夫、 弦創辦了《創世紀》詩刊,為南部詩運展現新的曙光,同時也為全國詩人提供了一個十分開放的園地。這三個元老詩刊,南北遙相呼應,乍看之下,的確頗有中國唐初期的景象,由於彼此互相激勵,詩創作在風格上起了很大的變化,由早期的熱情浪漫,而漸次進入到「新古典主義」的冷澈,「象徵主義」的朦朧,「超現實主義」的似謬還真,甚至「新現代主義」的不協和音。
《創世紀》詩刊的風貌是屬於多角形,特別是從第十一期擴版後,更令詩壇矚目,陣容也更為堅強。先後加入的同仁有商禽、季紅、葉維廉、白萩、辛鬱、碧果、楚戈、大荒、管管、蘇武雄、朵思、彩羽、周鼎、藍菱、沉冬、沙穗、古月、張漢良、汪啟疆、季野、連水淼、張 、劉菲、渡也、馮青……數十人。它既能容納「現代派」的大將,也能吸收「藍星」的中堅分子,誠如葉珊(楊牧)在「現代詩回顧專號」中所說:「廿年來當代詩人發表優秀詩作的總量,仍以《創世紀》居首位」 ,但《創世紀》的缺失,是刊載不少實驗性的作品,以及過於強調新方法,致使某些胸無成竹的作者險遭滅頂。
一九五六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代,紀弦借《現代詩》的號召,於元月十五日在臺北成立「現代派」,加盟者先後共一○二人,聲勢不可謂不浩大,當時詩壇高手幾乎全被網羅。「現代派」並訂定「六大信條」,茲列舉如下:

一、我們是有所揚棄並發揚光大地包含了自波特萊爾以降一切新興詩派之精神與要素的現代派之一群。
二、我們認為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這是一個總的看法,一個基本的出發點,無論是理論的建立或創作的實踐。
三、詩的新大陸之探險,詩的處女地之開拓。新的內容之表現,新的形式之創造,新的工具之發見,新的手法之發明。
四、知性之強調。
五、追求詩的純粹性。
六、愛國。反共。擁護自由與民主。

他們更具體的口號是:「領導新詩的再革命,推行新詩的現代化」。「現代派」的創立,的確把台灣新詩運動帶到一個空前的蓬勃期,使台灣新詩的「現代化」提早了廿年。但現今一些文學評論家,每每對「現代派」之六大信條中的第二條,強調新詩是「橫的移植」頗多責難,實則紀弦所指的是就詩的技巧而言,況且當時加盟的「現代派」同仁中,一些優秀的創作者,絲毫未受此項信條的束縛與影響,受波及而瞎起鬨者,不過是一些既無創見人云亦云的三流作者而已。
一九六四年六月,第一個全部以臺灣省籍詩人為骨幹的《笠》詩刊創刊。主要成員是吳瀛濤、林亨泰、錦連、白萩、桓夫、陳秀喜、林宗源、趙天儀、李魁賢、杜國清、非馬、陳明台、拾虹……主張詩的現實(生活)性,該刊並創設三大專欄:即 笠下影—當代詩人地位評價。 詩史資料。 作品合評等。該刊對日韓及歐美詩的譯介功勞不小,惜在創作上並無太出人意表的展現。
其他諸如《南北笛》 、《今日新詩》 、《縱橫詩刊》 、《野火》 、《葡萄園》 、《海鷗》 、《星座》 、《中國新詩》 、《噴泉》 、《詩隊伍》 等,均曾在當時詩壇造成某些不規則的影響,頗難言述。一九七○年一月,集《現代詩》、《創世紀》、《南北笛》及某些詩壇精英而組成的「詩宗社」,先後出版叢書型的《詩宗季刊》五期,並頒發第一屆詩宗獎,由葉珊(楊牧)獲得,在詩壇造成很大的波瀾,最後終因意見紛歧而解散。
一九七一年是台灣現代詩運動最為蓬勃的一年,自這一年開如,先後有《水星》 、《龍族》 、《主流》 、《大地》 、《暴風雨》 、《後浪》(詩人季刊) 、《山水》 、《秋水》 、《草根》 、《消息》 、《天狼星》 、《大海洋》 、《詩脈》 、《綠地》 、《掌門》 、《風燈》 ……相繼發刊,其中以「龍族評論專號」,《草根》提倡的小詩運動,與《綠地》策劃出版的「中國當代青年詩人大展」最為引人矚目。這些詩刊互相激盪,使現代詩產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紛紛從晦澀回歸明朗,同時年輕詩人輩出,作品的特色不外追求詩的真摯性與現實性,各詩人都在力求擺脫西方詩派的影響,而回歸到中國的本土。換言之,詩人們都在忙於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風格,自己的聲音。
晚近,一些更年輕的詩刊,如《陽光小集》 、《腳印》 、《漢廣》 等,他們的步伍似乎都很穩健,如果假以時日,相信一定會有更豐美的收穫。寄望年輕一代盡量少發表與詩無關的雜文,保持一個詩刊應有的純度,則幸甚之至。
我們細數現代詩在臺灣卅年來所走過的深深淺淺的腳印,當其邁入一九八二年,誠不知比廿年前要好過多少倍,據說最近一位女詩人的詩,居然在短短的半年內賣出一萬多冊,這是我們過去作夢也未曾想到的事。讀者大眾已慢慢地接近「現代詩」,這確是一樁毋需爭論的鐵的事實。因此使我猛然憶起一九五九年一月,首先由言曦先生發難,在「中央副刊」連續四天的「新詩閑話」,指出中國新詩是法國象徵派的末流,一九七○年前後,關傑明在「人間副刊」發表「中國現代詩的幻境」,唐文標宣稱「現代詩的僵斃」,許南村誤導現代詩的方向,以及顏元叔揚言剝掉現代詩怪異的外衣等等,然而現代詩的巨輪一直是向前闊步挺進,它無視於外來的批評,甚至可以這麼說,外界批評得愈兇猛,現代詩人的創作愈有勁,現代詩一直是在有情或無情的噪音中生長。……
以上祇是大略地回顧,讀者如欲對台灣現代詩史有更清晰的認知,筆者願意提出三篇史料性的文章供大家參閱。其一是〈中國現代詩的成長〉(洛夫撰),見《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輯,一九七二年一月巨人出版社。其二是〈新詩運動一甲子〉( 弦撰),見《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詩卷,一九八○年四月天視出版事業公司。其三是筆者編的〈中國現代詩壇卅年大事記〉(一九五二—一九八二),見《中外文學》詩專號,一九八二年五月出版。
‧語言,不斷的衍生
「詩是動作的秩序,感覺價值的沉澱,以及一語言世界的藝術」。這個起碼的觀念必須確立,而後我們才能對它作進一步的審視與探討。
卅年來,台灣現代詩的成就雖然是多方面的,而語言的不斷實驗與創新,可能為其主因之一。下面特臚列四家之言,俾供參考:

「詩的語言,應力求注意的是:新鮮、精確、簡鍊、生動、優美。這幾個原則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頗難達到。因為,語言有其時間性,某一時代有某一時代的語言,過了時的語言,就成為與生活缺少關聯的死的語言。詩追求活的語言。」
—覃子豪 
「語言的力量產生在語言找到新的關聯時而迸發出來,一句非常簡單的語言,只要找到新的適當的關聯使用,便能衝擊人類的精神到一生難忘的境地。操作語言找尋新關聯的能力,便是詩人能力的指數。」
—白  萩 
「語字感即是語字的能力,機能豐富的語字,必然可在眾多平凡的語字中矗立起來。我們必須學習選用機能強的語字,而語言機能的強弱,則決定於該語字是否是直接的或概念的。」
—洛 夫 
「現代詩企圖以最精少的語言,來表現詩的深奧、廣大和無限……詩的語言並不囿限在某些已被認知的字彙上。」
—蕭 蕭 

以上所謂「詩追求活的語言」,「操作語言尋找新關聯的能力」,「選用機能強的語字」,「用最精少的語言來表現詩的深奧、廣大和無限」。上述四家之言,確已掌握現代詩語言的某些特質,純粹是經驗之談,對初學寫詩的人裨益甚大。
詩的語言的形態是多面的:儘管我們窮畢生之力,可能也難以臻至最高境界。因為詩的語言是無處不在的。星空裡有,牛欄裡也有;人聲鼎沸的大都市裡有,寂靜得祇有流水聲的山澗裡也有;甚至漁村老媼的眼眸裡,阿里山的原始森林裡,電視機的頻道裡,嬰兒的搖籃裡……當你一旦想真正揭開它的面具時,它可能會逃得無影無蹤,令人難以捕捉。然而,詩的甘美的語言,真的永遠那樣令人無所適從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從本詩選的某些作品中,不難發現屬於語言方面特別優異的品質。下面特以詩例(不含價值判斷)來作抽樣性的印證。

多少年來,
這古怪的傢伙,是惟一的過客;
他揚著手杖,緩緩地走向血紅的落日,
而消失於有暮靄冉冉升起的弧形地平線,
那不再回顧的獨步之姿
是多麼的矜持。
—紀 弦(過程)
自從有了天窗
 就像親手揭開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鄭愁予(天窗)
—墓中的牙齒能回答這些嗎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所有的日子?
—  弦(下午)
最後,你無非是
要把我瘦成一張薄薄的紙
紙上的一些什麼
凡掃過的日月
競相含淚驚呼
這才是詩
—向 明(瘤)
一葉葉春光燦爛的小刀上開著花
一滴滴紅花中結著一張張青 
一張張痛苦的 子是吾一枚枚的臉
吾那一枚枚的臉被伊那一柄柄春光燦爛的小刀
割著!
割著!
—管 管(臉)
一匹
豹 在曠野之極
蹲著
不知為什麼
—辛 鬱(豹)
樟腦色的月亮
嘎然滑過我的瞳孔
浪濺成雲我是千噚下的古城
以海藻纏妳的髮髻
擁抱即成港
—沈臨彬(浮蘭德)
「媽,您跪著生我;媽,我豈可不跪著吸吮乳汁。」
跪下。—啊,我便從山下望過去,有一隻白羊就帶著
千千萬萬隻小羊,走入我的肚子裡。
—蘇紹連(白羊山坡)
自唐朝散髮急急奔回,金簪已寂然墜地,彷彿
有幾綹溫熱的斜暉從葉隙撲面而來:
 「晚了」
伊站起來,落花迅速將伊淹沒
—渡 也(蘼蕪)
慘白的君的遺物
我陷落的乳房的
封條
—李敏勇(遺物)
成體操隊形
散—開,

一散,就是
千里!
—羅 青(水稻之歌)
逝去的昨夜挽留著將來的明天
落葉則在霧靄裡翩翩飄墜
而悲哀與喜樂永遠如此 默
只教湖上橋的倒影攔下
倒影裡魚和葉相見方驚訝
—向 陽(心事十行)

「從紀弦到向陽」,以上分別從本書中選錄十二位詩人的佳句,他們大都是從親情、愛情、友情,甚至是國族的豪情出發,每個人的筆觸都不一樣,但毫無疑問的,在詩的語言的選擇與運用上,無不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愛不忍釋。紀弦的「豪放」,鄭愁予的「出神」, 弦的「諧趣」,向明的「悸動」,管管的「忘我」,辛鬱的「無奈」,沈臨彬的「纏綿」,蘇紹連的「率真」,渡也的「驚嘆」,李敏勇的「悲涼」,羅青的「狂喜」以及向陽的「隱秘」……他們都能賦予所創造的藝術品以極完美的形象,使它們各自在詩的花圃裡,散播恆久的芬芳與燦爛。
卅年來,台灣現代詩的語言,由早期的平淡、過份的舖陳以及情緒的告白,而到近期的精鍊、鮮活、豐富與藝術化的效果,仔細考察這絕不是某一、二人的功績,而是所有從事現代詩的創作者,前仆後繼披荊斬棘所獲致的成果。
然而,台灣現代詩的語言,果真是無懈可擊的嗎?如我們仔細詳加審視,依然會發現某些詩中充滿散文化、概念化、舖陳化和粗俗化的傾向,要想破除這些弊端,可能需要我們所有從事現代詩的創作者,今後必要付出更大的愛心與毅力。原因是「最精鍊的語言,不是一時可以攫得的。」詩人把掠取過來的語言之一瞬間(所洞見的一瞬間)擴大到無限,這實在是一樁極其艱困的工作。「確當的語言,緊密的語言,不是裝飾的語言,可以使一首詩步上永恆。」 在現代詩的長江大河中,我們期盼詩的語言,今後能不斷的衍生,向至高至真至美的境界挺進。一個有自覺的創作者,祇有努力不斷錘鍊自己的語言,才能創造一望無垠的台灣現代詩更令人神往的「遠景」。
‧編選小記及其他
筆者過去廿餘年中編過的詩選,大概有十餘種,其中最著名的如《六十年代詩選》(一九六一),《七十年代詩選》(一九六七),《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一九七七)以及一九八一年詩人節為爾雅出版社編的《剪成碧玉葉層層》(現代女詩人選集)等。這些選集,有的以年限為依據,有的以特定對象為依據,惟獨這一部「百家詩選」,在時間上,橫跨一九五二到一九八二,入選詩作者也應是這卅年當中的佼佼者。要編這樣一部龐雜的詩選集,恐怕不是短短一、兩個月所能完成的,因此當隱地兄要我策劃編輯這樣一部詩選時,當時內心頗為躊躇,一則因坊間已有兩三部類似這樣的選集(如《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卷),《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詩卷),《中國當代新詩大展》(蕭蕭、向陽、陳寧貴主編);再則,筆者有這個能耐把這部選集編得更好嗎?經過一週的準備,搜尋有關詩的資料,筆者決定受理這件傻事。我提出的初步編輯構想是這樣的—

‧書名定名為《現代百家詩選》,厚四○○頁左右。
‧自一九五二—一九八二的詩作者,在創作上有其自我的風格,均擬列入候選者。先行依創作年限,開列入選者之名單,並邀約五六位詩人好友,共同研究我開列的名單是否偏頗,即時作適當之調整。
‧前一年剛編了一本《現代女詩人選集》,為避免重複,本書不擬選入女詩人的作品。
‧建立本書的特色,從加重史料著手,如選入的所有詩稿,凡有人評介過,一律將評論文章的篇目,登錄於每家作品之後,俾供讀者參閱。
‧久無詩作發表且曾被其他類似選集羅致的詩人,如李莎、黃用、秀陶、黃荷生、柏谷、沙牧、馬朗、沈甸、楚戈、方艮、楊允達、白浪萍、曠中玉……暫不選入本書,俾將他們的篇幅,留給年輕一代以及更有潛力的創作者。
‧原則上本書以適合大眾閱讀為著眼點,入選作品當以瀰漫感性的抒情為主調,較長的詩篇(百行以上)和知性過於強烈者,均避免選入。
‧散居海外詩人,因作品搜集不易,祇能作抽樣性的選介。
‧在編排裝幀上,力求典雅與精美;入選詩人以姓氏筆劃多寡為序。

上項原則確定後,我即根據已經開列的百家名單,去選讀好詩,每天的進度大約是細讀五家的詩,三個禮拜已初步將入選的詩決定,而後再從詩的批評文集、詩刊、雜誌中去尋覓有關入選詩作的評論,並一一記下篇名、作者、發表刊物及時間,然後依年代先後分別登錄於每家的作品之後。這是一樁相當浩大的工程,比讀詩選詩更難。整整花費了一個月,才找出約三百篇的論評文字,如果不是筆者平時留意這些論評文字出處的印象,可能根本無從查考。現在想想查閱資料的當時,我的整個書房被書佔領著,東一堆,西一疊的,桌子上,茶几上,地板上,字紙簍裡……幾乎把所有的空間都用完了。
在選詩讀詩的過程中,也是很難取捨的。特別是一些創作量十分豐沛的詩人,諸如紀弦、余光中、洛夫、楊牧、鄭愁予、辛鬱、張健、羅門、葉維廉、羅青等,因篇幅所限,每人最多祇能選詩百行,實在頗費思量。譬如紀弦的詩,選了〈勳章〉、〈過程〉等四首,他一共出了十多本詩集,成詩千首以上,祇選用四篇,是否允當,筆者並無自信。鄭愁予早期的詩,幾乎每一首都是佳構,尤難選擇。余光中、洛夫的風格,歷經多次突變,如何取捨,也幾乎把編者考倒。……其他的人我就不一一細說了。
本書共選入一○三位詩人的作品近二六○首,老中青三代齊集一堂,其樂也融融,年齡最長者七十一歲,最小者廿五歲,實際創作詩齡也從五十年到五年不等,差距十分巨大,自然各家的風格迥異,這樣更可以讓讀者自己選擇你所喜愛的對象。徜徉在不同的奧秘與神奇的氣氛裡。編者對年輕一代十分看重,幾乎佔全書的一半,實在是相當可喜的現象。大體而言,各家名詩都已齊備,且曾分別獲得作者本人的首肯。但也有極少數的作者如林鋒雄、施善繼、秦嶽、林廣等,因未獲得回音,故本書未便貿然將他們的大作納入。
‧結語
卅年長長的歲月,台灣現代詩似乎是凌空呼嘯而來,今後它還有更悠遠更艱辛的路要走。放眼未來,現代詩今後該走什麼樣的道路,我想每個從事創作的人,心裡一定有數。譬如如何向博大古老的傳統挖掘礦源,如何加強詩的深度與廣度,如何打破形式主義與過份散文化的傾向,如何鍛鍊詩的語言,如何培育敘事史詩 與詩劇 的創作風氣等等。……
作為本書的編者,似已差強人意讓廣大讀者看到台灣現代詩卅年來的發展脈絡,深信你擁有這部「現代百家詩選」之後,你很可能就是一位現代詩的行家了。何妨讓它永遠陪伴你作長長的燦燦的夢,因此我深切盼望你讀過這部詩選之後,勿忘提出你們的卓見,現代詩今後的趨向,應該是大夥兒共同談論的話題,而不祇是少數詩作者的話題。
「長江後浪推前浪」,這部選集裡的作者,就現今的眼光視之,確屬一時之選,但再過一個世紀之後,究竟還有幾人能穿越歷史的時空而去,誰也無法預言。
感茫茫皓皓的千古之「月」,吟蒼蒼朗朗的時代之「風」,現代詩人的使命感畢竟是非常鉅大的,此刻我們默唸著李清照「感月吟風多少事」的詞句,驀然回首西望:「長安不見使人愁」,至此也恍惚間使人悟得,台灣現代詩今後應該走的方向,是蘊含在我們每個人熱血沸騰的「歷史意識」裡。
—一九八二年「五四文藝節」前夕於內湖  
附註:
 引用拙文〈現代詩的回顧與前瞻〉,見拙著《無塵的鏡子》(詩評)一九八一年九月,東大圖書公司出版。
 葉珊主編的〈現代詩回顧專號〉,係《現代文學》雜誌第四十六期設計的專輯之一,於一九七二年三月出版。引文出自該「詩專號」的前言。
 《南北笛》,一九五六年四月,借嘉義《商工日報》版面創刊,初為週刊,後改為旬刊,由羊令野、葉泥主持編務,出刊約四十期停刊。一九六七年三月,羅行將《南北笛》改為廿五開雜誌型在臺北復刊,約五期後又停刊。
 《今日新詩》月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創刊,左曙萍任社長,上官予主編,鍾雷等人任編委,出版約十餘期停刊。
 《縱橫詩刊》,一九六一年三月創刊,由劉國全主編。早已停刊。
 《野火》,一九六二年五月創刊,由綠蒂、素跡主編,出版四期後停刊。
 《葡萄園》詩刊,一九六二年七月創刊,同仁為陳敏華、古丁、王在軍、文曉村、李春生、宋后 、劉建化等多人,已出版至七十七期,現仍繼續發行。
 《海鷗》詩刊,一九六二年十月在花蓮創刊,陳錦標主編。
 《星座》詩刊,一九六四年四月創刊,由林綠、王潤華、黃德偉、淡瑩、翱翱(張錯)、陳慧樺等人為基幹,已停刊。
 《中國新詩》,一九六五年十月創刊,由中國青年詩人聯誼會編輯發行,早已休刊。
 《噴泉》詩刊,一九六八年一月創刊,由秦嶽等人主編。
 《詩隊伍》雙週刊,一九六八年七月創刊,借青年戰士報版面,由羊令野主編迄今。
 《水星詩刊》,一九七一年一月,在左營創刊,張默、管管主編。發掘新人是它最大的旨趣,出刊九期後停刊。
 《龍族詩刊》,一九七一年三月創刊,同仁是辛牧、施善繼、蕭蕭、林煥彰、陳芳明、喬林、景翔、羅明河、蘇紹連等人,出版十六期後停刊。
 《主流》,一九七一年六月在高雄創刊,同仁有羊子喬、李男、杜皓暉、林南(黃樹根)、黃勁連、德亮、凱若等,出版十餘期停刊。
 《大地詩刊》,一九七二年九月創刊,同仁有陳慧樺、古添洪、林明德、林鋒雄、秦嶽、翔翎等多人,出版約廿期後休刊。現易名為 《大地文學》,已出版二輯。
 《暴風雨》詩刊,一九七一年七月,在屏東創刊,採修長型摺疊式,由沙穗、張 、連水淼、吳晟等人主編,出版至十三期後休刊。
 《後浪》詩刊,一九七二年九月在沙鹿創刊,同仁有莫渝、陳義芝、林興華、掌杉、李仙生、牧尹、楊亭、陳珠彬、司徒門、蕭文煌、蕭蕭、蘇紹連等人,後改為廿開本的《詩人季刊》,出版約十六期後休刊。
 《山水》詩刊,一九七一年十月,在高雄創刊,以朱沉冬、白浪萍、張繡綺、李春生、阜東、李冰、謝碧修、范亞倫、呂錦堂、歐雪月等人為基幹,現已休刊。
 《秋水》詩刊,一九七四年六月創刊,由古丁、涂靜怡主編迄今。
 《草根》詩刊,一九七五年五月創刊,同仁有林月容、邱豐松、羅青、李男、張香華、詹澈等,出版約四十餘期停刊。
 《消息》,一九七五年六月創刊,由季野、許丕昌、歐君旦主編,出版三期後休刊。
 《天狼星》,一九七五年八月創刊,以溫瑞安、方娥真、廖雁平、黃昏星、殷建波等人為基幹。
 《大海洋》,一九七五年十月在左營創刊,由朱學恕、汪啟疆、林仙龍等人主編,現繼續發刊。
 《綠地》詩刊,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高雄創刊,由陌上塵、傅文正、履彊、陳煌、蔡忠修、喬洪、李昌憲等人為基幹,出版十餘期後休刊。
 《詩脈季刊》,一九七六年七月在南投創刊,由岩上、王灝、李瑞騰、李默默、向陽、李瑞鄺等人為基幹,出版約十期後休刊。
 《掌門》,一九七八年一月在高雄創刊,由鍾順文、簡簡、王廷俊、古能豪等為基幹。
 《風燈》詩刊,一九七一年夏在高雄師院創刊,由江聰平擔任指導老師,寒林發起組社。現已出版至第八期。一九七八年一月,在北港創刊四開報紙型的《風燈》,從師院走向社會。由楊子澗、吳承明、落蒂、許藍山、寒林、歐團圓等人為基幹。
 《陽光小集》,一九七九年在高雄創刊,以莊錫釗、陌上塵、向陽、苦苓、張雪映、林野、林廣、陳寧貴等人為基幹,約出刊十三期。
 《腳印》詩刊,一九八一年八月,在楠梓創刊,四開報紙型,由楊莊、李彥、遠鬱、張繡綺、歐雪月、謝碧修、王廷俊等人為基幹。
 《漢廣》詩刊,一九八二年三月創刊,以路寒袖、楚放、胡思、黃門、駱揚等十餘人為基幹。
 引自《覃子豪全集》第二冊,第二三七頁,一九六八年詩人節出版。
 引自白萩《現代詩散論》,三民書局,一九七二年版。
 引自洛夫《洛夫詩論選集》,開源出版公司,一九七七年版。
 引自蕭蕭《鏡中鏡》(詩評集),幼獅文化公司,一九七七年版。
 引用拙文〈談詩的語言〉,見拙集《現代詩的投影》,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七年版。
 敘事史詩的創作,除鄭愁予的《衣缽》,古丁的《革命之歌》外,中國時報雖也每年舉辦敘事詩獎,但就得獎作品來看,大多是「有敘無事」或「有事未敘」。不久前據青年詩人向陽透露,他有意寫一部以臺灣歷史為背景的敘事史詩,我們樂觀此一巨構早日完成。
 「詩劇」也是台灣現代詩史上最弱的一環,迄至目前僅有大荒的《雷峰塔》,楊牧的《吳鳳》,朱介英的《囚室》等數部。我們希望有心人能大力提倡,使詩劇的創作蔚成風氣。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