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08, 2011

詩想起

黃春明說:
語文往往是混種而成,
台灣語更有如「果汁機」,
是各個區域語言在地化融合的結果。

以上說法
大概沒什麼人會反對

至於
我們不是要『推行』本土語言,
而是要『復健』!
則是漠視了台灣教育現況

母語在學校
有加強節數的必要
如今的家庭
已非農業社會
其實不堪教育母語的負荷



---------
黃春明:台語文中風 要每天復健
2011-07-09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我們不是要『推行』本土語言,而是要『復健』!現在台灣方言就像是輕度中風,但只要我們每天走一走,練一練,就會有進步。」作家黃春明昨天現身「全國台灣文藝營」現場淡江大學,以「文學春光明媚」為題發表演講。他用「中風」和「復健」妙喻,回應五月發生的「台語文嗆聲事件」,幽默生動的言語,讓全場五百多位聽眾聽得入迷。

 現場聽眾年齡涵蓋廣泛,從小學生到中年人都有。黃春明步入會場,就有聽眾高喊:「我愛黃春明!」黃春明上台後脫掉上衣,露出白色內衣背心,氣氛嗨到不行。他笑說這陣子得到許多朋友支持,「一共收到十一件白背心」。

 黃春明嚴肅表達對台灣本土語言教育的看法,表示用何種語言寫作,常受現實客觀環境所限。如拉美作家馬奎斯寫作《百年孤寂》用的是殖民者的西班牙語,美國脫離英國獨立後也未放棄英文,「所以台灣人用中文寫作並不可恥。」

 他強調,語文往往是混種而成,台灣語更有如「果汁機」,是各個區域語言在地化融合的結果。對於台灣方言教育,他表示當年游錫堃任宜蘭縣長大力推行台灣話,他便糾正縣長「台灣話」應該改稱本土語言,也不該用「推行」一詞,因為推行代表封建時代那種霸凌式的施壓,不如用「復健」的概念,來活絡曾被禁說的本土語言。

 比如他曾在小學的方言教學課中示範,許多方言用語在不同的使用脈絡下會延伸出不同的意義,因為語言都是在生活中養成,所以現在我們不該回到過去,用霸權來禁止說或不說什麼語言。

 黃春明的創作也與土地緊緊相依,他分享國中時的文學啟蒙:「沈從文是我文學的爺爺,俄國作家契訶夫則讓我有了社會意識。」他回憶當年讀到契訶夫的小說哭到不能自己,除了對書中老百姓的悲慘際遇感到不忍,也讓他相信好的文學作品能觸動全世界共通的人心。

 主辦單位表示,原本安排黃春明分享自己的創作歷程,沒想到他花了三分之二的時間談論方言教育,而這也是他在嗆聲事件後,首度在公開場合作出完整的回應。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