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02, 2011

詩想起

語言的學習
有其極現實的一面
學來有用
是大部分人的考量
無可厚非

問題在於
當今客語推動者
不少帶了假面具
他們聰明過人
並無真正熱情
只是拿推動客語做生意罷了

想起鄉下
有人帶一本化緣簿
說要蓋廟
因而大肆化緣的光景

這樣蓋出來的廟
終究是海市蜃樓

------
冷漠的客家青年─年輕世代的客家認同?

【文/林敬育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一生)】

http://hakka.ncu.edu.tw/hakka/modules
/tinycontent/content/paper/paper142/05_04.html
  由於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客家傳統文化受到衝擊,且客家意識族群觀念日漸淡薄,導致客家文化面臨被強勢族群文化同化的危機,為了加強客家意識與凝聚力,必須強調客家文化的傳承以及客語的學習。解嚴後,從1988年還我母語大遊行開始,一連串的客家社會運動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展開,直至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由政府公部門大舉接手舉辦客家活動,客家文化節、客家日、客家桐花季、母語教學等活動如火如荼的舉辦,加以客家電台合法化,客家電視台成立,甚至大眾運輸系統語言平等法推動,將母語「公共化」「公領域化」。

四分之三客家人 不諳客語

  在政府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客家事務的同時,是否代表客家運動已經完成任務?年輕一代的客家人還有多少自覺和認同呢?還多少人會講客家話呢?客家語言文化是否能永續傳承下去呢?美和技術學院的董事長溫興春先生,長年致力推動六堆地區的客家文化,在接受訪問時也表示,「客家人在臺灣有800萬人,但據中研院民族所的研究結果是,會講客家話的客家人只有200萬人。大部分已經不會講客家話了,表示客家文化已經逐漸消失了。因為時代環境一直在更變,不能保存,所以必須從年輕人來,只要有心,就可以繼續保存。但是因為年輕人寧可將錢去吃喝玩樂,也不願意到免錢的冬令營來個知性之旅,好好認識客家文化一番,使得客家文化逐漸沒落。」

  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客家老一輩都這樣擔憂著:參加客家事務的「後生人」越來越少,這樣下去,文化該如何傳承?猶記國中、高中時與父親一同參與每年都會舉辦的客家青年營、客家文化節等…其中客家文化節活動包括代表客家硬頸精神的千人挑擔踩街、義民祭典、客家大戲、客家美食秀等動、靜態活動,好不熱鬧,但印象中參加對象仍多以中、老年人為主,鮮少發現有年輕世代或學生參與,這是否顯示出年輕一輩客家人除了對公共事務冷漠外,身為客家人的自我認同也不斷流失呢?

推動「客家現代化」 激發認同感

  而台灣早期客家族群的發聲權完全被剝奪,包括廣電法要求所有的廣電媒體必須以官方語言(北京話)發音,另外,在教育上推行國語運動,這樣的現象也影響著時下客家年輕人的思想與行為,多數客家青年對於客家公共事務變得冷漠、疏離,就客家文化節的義民祭典而言,雖看似鑼鼓喧天、沸沸揚揚,但是還是缺少更多年輕人的投入與參與,應鼓勵更多有理想的年輕人參與客家公共事務。

  至於如何促進年輕人參與客家公共事務?筆者認為必須營造一個年輕人能夠參與的環境,應該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和擴大參與的管道,來激發年輕人參與公共事務的熱誠。如「搶救客家話大聯盟」網站所稱,推動「客家文化公益化」、「客家文化創意化」、「客家文化產業化」等三個現代化,能夠吸引年輕人參與和認同,加速搶救客家文化。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