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月 17, 2012

童年介桐花到今還恁香


童年夢,在家鄉
桐花香,飄遠方
童年介桐花到今還恁香

- 葉日松 <童年介桐花,到今還恁香>

葉日松 民國 25 年 04 月 20 日花蓮師專畢業。曾任世界華文詩人協會理事、青溪學會理事長、花蓮青年寫作協會會長、「東潮文藝」社長、記者、台灣省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副主委,並曾代表我國出席中韓作家會議、亞洲詩人大會、世界詩人大會,作品被譯成韓文、日文、英文。著作被新聞局及台北市新聞處評選為中小學課外優良讀物。曾獲警總青溪文藝金環獎五次、中國語文獎章、青年獎章、中國詩運獎、教育部兒童文學詩歌獎、第四屆中興文藝獎...等。服務中學教育四十年,自花崗國中提早退休之後,繼續在教育界及文藝界作播種的工作。長期推廣客家文化,透過電台、電視台和講台,不遺餘力地教化民眾和學子。

文學創作部分,早年從事新詩創作並兼寫散文,內容多以鄉土、親情、遊記為主,其中蘊含著對人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頗能鼓舞人心。而近年則開始以母語-客語創作大量的新詩、童詩、歌謠,旋即獲得客語文學界相當的注目,也深受大家肯定。近期則開始將其詩作錄製成有聲書,希望能藉著多媒體方式,去開發更多閱讀客語詩作的讀者群。其客語詩作品集有:《一張日誌等於一張稿紙》(1997 花蓮客屬會出版)、《酒農花香客家情》(1998 文學街出版)、《葉日松客家詩選》(2001年 武陵出版)、《佢介名仔安著台灣》(2002 葉日松客家文學工作室出版)、《鑊仔度介飯比麼介都卡香》(2002年 文學街出版 行政院客委會贊助)。

由於,葉日松的客語詩創作已有一定的數量,是台灣文學界客語詩創作的前鋒。本文希驥了解葉日松先生的客語詩創作實際經驗,更進一步的去探索目前客語詩界的創作近況及發展。

一 兒時鄉音的啟蒙

早年葉日松的創作以新詩為主,並榮獲許多國家舉辦的文學獎肯定。最近十年開始創作客家詩,主要機緣是對兒時鄉音的記憶念念不忘,並想藉著這一個新的體裁將兒時的感情紀錄下來。從小在客家農村中成長,街頭巷尾時常可以聽到以孩子們以客家優美發音所朗誦的客家童謠,如短短的《月光光》。而大人間也習慣用客家山歌來互相交流感情。輕快可愛的童謠和有趣又深具韻味的山歌,讓葉日松在自然而然的情況之下,熟悉了客語的音律及節奏,更奠定他往後創作的基礎。而真正使他慣用已客語來思考閱讀的,則是十歲時的客家先生。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前盟軍空襲,公學校教育停止。為了不讓家鄉子地中斷學習,鄉里特別禮聘一位熟讀經書的漢文老師,以私塾教育來接續他們的學業。而這位漢文先生,不懂北京話,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客語來發音朗誦。於是不論是《三字經》、《百家姓》,還是《唐詩三百首》、四書五經都是以客語研讀。在<客家漢文先生>一文中說到:

雖然先生沒有為學生作詳盡的解說,而我們依然在嚴格的
規定下,背的不亦樂乎,依然陶醉在優美的聲韻之中。

如此的教育經驗不但養成了葉日松在閱讀時以客語思考的習慣,更促成他在對母語文學的敏銳性。不論是兒時的環境或教育,都是供應他往後客語詩創作的養分。

二 當時創作的契機

雖然對客語有一定的掌握能力及興趣,然而,因為大環境的關係,直到受到鼓勵及啟發,葉日松才毅然而然的投入客詩的創作,當起了先鋒的角色。初期創作時,園地並不多,幸賴花蓮地方報《更生日報》副刊主編的支持,在一九九五年的時候,發表了<希望暗晡夜夢到您>、<重遊淡水>在其報的「四方文學周刊」中發表。由於該報非常注重鄉土文化的經營,之後也提供了副刊整個版面讓葉日松發表客語詩組作品。經由地方報出發,葉日松逐漸將稿子投到全國性的報章雜誌中,開始了他的客語詩創作之路。

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九日應中國廣播公司的邀請,參加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的「秋詩篇篇」演唱會。在會中發表了兩首客語詩,成為客語詩登台的第一人。同行詩人尚有余光中、席慕蓉、向陽、莫那能,各自以國語、蒙古話、河洛話、原住民語朗誦詩作,受到觀眾極好的回應。此次經驗的累積,更鼓舞了葉日松創作的母語詩的決心,並啟發了對有聲書創作的興趣。

除此之外,近十年來政府的提倡及環境的開放,大家對鄉土教育越來越重視,但是,鄉土教育的教材卻乏善可陳,也是促使他願意繼續經營的主因之一。葉日松認為以自己創作的資歷,及對客語的熟練的掌握度,何不轉換跑道,試著創作母語詩來供大家欣賞。所以秉持著「左手提國語筆,右手題客語詩」的理念,努力去經營這條道路。

三 字詞使用的問題
創作客家詩歌,葉日松可以算是較早嘗試的一位。早期在創作詩歌最常碰到的便是,如何選用書面文字表達。十年前客語工具書非常少,能夠找到的詞彙也不多。為了克服這樣的書寫困境,在創作時他大多先以【1】音近意近替代:葉日松認為客語語國語的日常用非常相近,可以在中國文字中,找尋到可以相對應的語詞。以音近義近為標準;【2】音相近替代:如在國語中找不到義相近的詞,則選擇以音近的替代;【3】找客語前輩提供資料:與具有漢學基礎又會客語的前輩討教,向他詢問客語字詞的表達方式。除此之外,也會跟年輕的學者請益。

而就目前的狀況來說,編撰完成的客家辭典已有三種到五種之多。在創作的時候,他會交相參考使用最洽當的詞彙。曾去開過幾次客家語彙會議,發現專家學者對於詞彙的使用仍是眾說紛紜,尚無權威出現。而這個問題的存在,除了因為大家的解釋不同之外,各地區的腔調不同也是主因之一。不過,目前客語界仍努力朝因地制宜、殊途同歸的方向進行。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