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如石
雪竇禪師的《頌古百則》中,有這樣一則
公案:
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
柘則公案的大意是說:有位禪僧前來請教趙州
「一歸何處」的問題,趙州看他心存知見,想點撥
他脫離知見的窠臼,便丟給他一句莫明其妙的話:
「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這句話,圜悟
禪師在《碧巖錄》裡評唱為「易會卻難見」。說它
「難」,是因為這個回答簡直就像一座橫在眼前的
「銀山鐵壁」,讓提問者頓時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
不知如何是好;說它「易」,是因為這話使人心頭為
之一亮,「直下惺惺」,卻又不容有絲毫「計較是非」
等分別的餘地。
按照宗門規矩,公案是「宜參不宜解」的;換句
話說,公案只宜朝泯除虛妄分別的方向去參究、體
悟,不適合用增益戲論的理性去思考。儘管如此,為
了方便接引初學,激發參究的熱忱,配合教理適當地
「繞路說禪」應該還是有益的。那麼,這則公案中的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究竟該作何解釋呢?
廣義地說,身心等一切宇宙萬法,都是因緣和合
所生的,也全由各自的部分所組成,沒有絲毫的自性
或自我;而這無自性的空性,正是萬法究竟的本質、
緣起的基礎,所以說:「萬法歸一」。然而,從另一個
角度來看,正因為空性是萬法存在的最終本質,而不
是與萬法全然無關的另類存在,它就不能不遍含於萬
法之中;因此空性不可能有其他的歸處,空性只能歸
屬於萬法。所以,如果有人在「萬法歸一」的立足點
上進一步追問「一歸何處」,我們只能順著前述的推
論回答說:「一歸萬法」。根據《中論》,唯有將「一」
回歸萬法,也就是深切體認萬法空無自性,才能有效
消解一異、生滅等二元對立的分別戲論,以及由此引
生的種種煩惱。
若依唯識宗之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那麼「萬
法歸一」的「一」,顯然就不是專指空性,而是能變
現或顯現萬法的「心」、「識」了。但這樣的「一」,
顯然還是有自性執的,如此「一翳在眼」,難免天花
亂墜,必須將心識也一併銷歸空性,才算是真正的澈
悟見道;所以圜悟禪師又繼續評唱道:「萬法歸一,
一亦不要,七斤布衫亦不要。」圜悟如此評唱當然是
有根據的,因為《信心銘》說:「二由一有,一亦莫
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盤山也說:「三界無法,
何處求心?」這兩句哲言都一致表明,「心」是無自
性的,三心了不可得。藏密噶舉派《大手印願文》同
樣說:「一切諸法由心所變現,心本無心心之體性空,
空而無滅無所不顯現,願證離邊心體之實相。」
總之,一切的緣生萬法及其空性,原是一體的兩
面,它們始終互為表裡、相互依存;緣起即是性空——
「色即是空」,性空不礙緣起——「空即是色」;萬法
歸一,一復歸於萬法。禪者依循這樣的中道正見一路
默照或參究下去,無明虛妄分別終將漸漸止息,而趨
入身心脫落、能所雙泯的「畢竟空」境界,同時顯露
出空寂心性本具的智慧光明。無分別的般若智光一旦
現前,「無所住心」自然隨之任運而生,這時,赤裸
裸、淨灑灑,「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如此境界豈不是「萬法歸一,一歸萬
法」最傳神的現量寫照嚒?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